31小说网 > 反三国那些事儿 > 一 蹈死不顾

一 蹈死不顾

西川全境已经为刘备所占领,他赖以兴复汉室的反曹基地又一次获得了扩张,这位昔日靠编麻席、卖草鞋谋生的无证小商贩也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初步成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现在,对刘备而言,红巾翠袖已有,英雄泪也有,他可谓事业美人双丰收了。

不过,世上的事往往如此,有好事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坏事——当然这坏事不是对刘备,而是在当时天下的整个大环境而言。刘备集团用了三年的时间打下西川,最开始曹*忙着跟马超PK,没空搭理他;等曹*闲下来了一看,很遗憾,他已经失去先机了,没办法,西川注定是刘备的了。但,跟乐得无事的孙权相比,曹*永远不会闲着。

就在刘备在四川忙着抢地盘的同时,在北中国的许都,曹*正酝酿着一起大事。

他这几年东征西讨四处找人练级,除了孙权和刘备没打下来,其他的玩家都被他削掉了;加上最近又搞掉了羌人和马超,心情大好,逞威作福也就一天天厉害。领导牛掰了,就有人拍马屁;这不,长史董昭就出头了。他跑去对曹*说:

“曹老大啊,据我看,自古以来,貌似做臣子的都没有您的功劳大;即便当年的周公、吕望(姜子牙)也不过如此!您老人家栉风沐雨,三十多年来,为我国家把那些叛臣军阀一个个消灭扫除了,既给百姓除了害,也保全了大汉的皇祚。像您这么大的功劳,怎么能跟其他的官员们站在一起呢!因此,我觉得应该给您封‘魏公’,加九锡。”

不言而喻,封魏公,就是说在当时汉朝的地盘上划一块地出来给老曹弄个公国,搞高度自治;那,加九锡又是如何呢?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之中有特殊功勋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因为这种东西按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用的上,因此,人臣赐予九锡,更重要的是象征意义。

在大汉的历史上,孝武皇帝时期就曾经议论过这种东西;但实际上,那位一心复古乱搞改革的野心家王莽,则是被加九锡的第一人。结果,他一加九锡,最后立马就篡位造反了,因此加九锡也往往带点敏感性质。

具体而言,所谓九锡,也就是这九种特赐的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儒家典籍《礼记》上面有详细设想记载。

第一,是车马。此车马指的是指金车大辂(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还有玄牡二驷(即黑马八匹)。礼法规定,德行比较好的人可以赐给车马。

第二,衣服。此衣服指的是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ì,鞋)一双;也就是跟皇帝的冕服类似的一套衣服,表尊崇。礼法规定,能安民者可赐予。

第三,乐县(悬)。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可赐予。

第四,朱户。也就是红漆大门。古代人讲究封建等级秩序,门上刷啥漆都是有讲究的;刷红漆的特权可不是人人都有,稍微闹不好还会因此出人命。礼法规定,只有民众多者才能赐予这种特权。

第五,纳陛。关于这条,有两种说法。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就跟我们今天的贵宾专用通道差不多)。二是指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不过,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具体。礼法规定,能进善者可赐予。

第六,虎贲。也就是可以拨给专门警卫团(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也有说是三百人);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比如戟、铩之类。礼法规定,能退恶者赐虎贲。

第七,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能征不义者可赐予。(这点倒是符合曹*。)

第八,斧钺。不用解释,两种象征性的兵器,跟后代的尚方宝剑是一种东西。礼法规定,能诛有罪者可赐予。

第九,秬(jù)鬯(chàng)。这俩字比较生僻,意指供祭礼用的香酒。礼法规定,孝道备者可赐予。

——我们今天来看,顶多就是儒家学说对封建礼仪规则实施所勾描的一副设想蓝图,这九锡分别从德行、安定百姓、促进和谐社会、粉丝团、纳贤、锄奸、平乱、除暴,以及孝道方面对人臣施以以最高嘉奖,其本意是好的;但正如前面所说,等到真正实施的时候就坏了,成了篡逆的代名词了。

所以,在董昭一提出这个建议之后,作为曹*的首席高参,但内心还是比较忠于汉室的侍中荀彧就出来反对:“不能这么做!老大本来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的,他除暴安乱都是为了匡扶汉室;那么就应该坚守忠贞的信念,恪守谦退的礼节,所谓‘君子爱人以德’,老大您不应该这么做!”

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荀彧这段话,曹*真的是他所描述的那样吗?绝对不是!以老曹“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品性和自我迷信,当然最根本的是人的欲望和野心——他怎么可能为的是汉室着想?为了汉室,他会一次又一次作威作福玩弄和*控可怜的皇帝刘协,使他时时刻刻都战战兢兢如芒在背?为了汉室,他会不顾一切扶持和培养自己的势力,把那位傀儡皇帝陷于孤立?为了汉室,他会狠杀董贵妃、皇子,甚至屡次试探、*迫,乃至有废立的想法?

很显然,曹*这位最初的革命青年(反董卓)到后来也慢慢尝到了这种权臣的好处,他也一步步朝着权力巅峰爬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权力!更何况这么纯粹的目的,即便那位满口仁义道德,以“兴复汉室”为目的的刘备刘皇叔都未必能做到,更别说曹*呢!

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荀彧跟着曹*混了大半辈子,曹*对他来说一直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位正义英雄,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为汉朝效力;结果——所以他接受不了。

他接受不了,已经被权力灼红双眼的曹*也接受不了他的这段话;曹*听完后当场就变了脸色(脸色铁青,杀气尽显)。董昭是个明眼人,他当然知道这位丞相在想什么,便出来圆场:“我们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想法而舍弃大家的意见呢!”并执意给皇帝刘协打报告,请求尊曹*为魏公,给予加九锡。

于是,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大汉建安十八年五月,权臣曹*在北中国封魏公(都邺城),加九锡。——荀彧最终还是没能改变自己的信念,他叹息着说:“我实在没想到今天会遇上这样的事!”结果,一言出祸,曹*听说后,恨之入骨,他的死期也快到了。

某天,曹*忽然给他送了一盒饮食,盒子上面还有曹老大的亲笔封记。可荀彧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荀彧是个聪明人,知道这是曹*在暗示他自尽,便服毒死了。这一年,他五十岁。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汉朝皇帝,他是为了道义而死的第一人。

荀彧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荀恽赶紧给曹*作了报告。曹*想起荀彧往日对他的莫大功劳,又懊悔不已,吩咐厚葬他,并给他谥“敬候”的爵位。——可是这有意思吗,把人杀了却给人说对不起?但这也往往就是这位魏公的做事风格。

这个时候,刘备打西川的战斗已经告终了,关于这件事情的种种风闻也都传进了许都。被封为魏公的曹*听说了刘备得到益州,收服了马超,占据了荆益两地,甚至联结金城、天水的兵力——向北,他可以突击中原;向东,他也可以窥伺汉中——这样一件大消息,让曹*的心里自然是愤怒交集。

那么,没说的,用拳头教训他!好斗的曹老大马上就准备吹响集结号,再度南征,收拾刘备。关键时刻,丞相参军(曹*的军事参谋)傅干劝谏这位老板,他认为应该通过增修文德的方式来收买人心,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孙子兵法》),这才是最紧要的;至于打仗,困难重重,不是明智的选择。

曹*看后也就同意了,放弃了南征刘备的计划,在许都广泛建设学校、招纳文士(增修文德的举措)。乍看起来,还挺像模像样的。

结果,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曹*这边才干了仨月,就已经笼络了这些所谓文士的心,他们又起哄着商量让曹*的位置再升一级,由魏公变为“魏王”。——没办法,上有好,下必甚,在这伙无耻文人那里,还有什么国家大义可言呢!这场起哄的发起人是四个,分别是侍中官王粲、杜袭、卫凯、和洽。

大概是因为家族基因的关系,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荀彧的那位侄儿、时任魏公国中书令的荀攸也站出来反对:“不能这样搞啊!您才刚封了魏公没半年,而且还给您加了九锡,位置已经很尊崇了!现在又要急着晋升王位,恐怕于理不合!”

荀攸这句话一半是跟自己老叔一样的政治信念,一半也是为曹*考虑(认为不能*之过急),但曹*已经不分青红皂白了,他听完后比上次还不客气,当场发怒着对其他人:“哼!这货是准备学他老叔的赶脚吗?!”荀攸满脸羞惭,回去后忧愤成疾,得了一场大病也死了,时年五十五(侄子荀攸大他老叔五岁)。

他算是为了道义而死的第二位。结果,事情做出来以后,曹*又假惺惺地吩咐厚葬,也不得已暂时打消了“魏王”的念头。

本来到这儿就没什么事了,可恰恰因为刘备拿下西川这件事,却引发了汉宫内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原来,一直在许都皇城里当着傀儡皇帝的刘协,因为太监穆顺忽然得到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便赶紧报告给了他;刘协听了心里大悦,不觉对身边的伏皇后感叹了一句:“皇叔的事业获得了大发展,看来朕跟你脱离苦海的日子不远了!”

将心比心,刘协这句感叹我们都能理解。他从一坐上皇位就一直是被大小军阀权臣轮番*控的木偶,而曹*则为祸更甚。上次衣带诏的事情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当然还有董贵妃的死——难怪他听到刘备入川的消息后会兴奋成这样了。

但是,刘协正是因为太过高兴,却忘了一言取祸的道理;他的皇宫里面,现在已经安插满了魏公曹*的眼线,所谓“隔墙有耳”,发这一句感叹或许并不要紧,可当这些无耻的眼线跑去把这句重要“线索”报告给曹*,那就麻烦大了!

曹*跟刘备的关系,我想没有人不清楚,简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所以诸葛亮才说“汉贼不两立”)。听说了刘备打下西川的消息,曹*也一直窝火,虽然取消了南征计划,但心里总是忿忿不平;现在又加上傀儡皇帝刘协的这一句极其刺耳的“挑衅”和“暗讽”,曹*那股一直压抑在心里的无名孽火终于忍耐不住了!

他本来就享有“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特权,听到报告后当即带了一队人雄赳赳气昂昂地闯入宫殿,直立不跪,紧握着剑柄在手里,简直凶神恶煞般朝着刘协吼道:“逆臣刘备,擅自驱逐中央任命的官吏(指刘璋),抢占了益州,你为啥不说一句话?!!”(开玩笑,他说了你会听?)

刘协看他这番气势汹汹的样子,明白是因为自己那句忘情感叹带来了大祸,当下害怕不已,战战兢兢地回答:“我,一直在深宫里面,不知道这件事。”

曹*更怒了,冷笑着对刘协:“不知道?不知道你那么高兴?!——哼,我今天明白了告诉你,要是刘备不敢来打中原还罢;要有一丝一毫的风吹草动,我第一个砍了你这位‘皇帝’!看你到底能不能‘脱离苦海’?!”说完怒气冲冲地瞪着刘协,恨恨出宫而去。

刘协跟伏后再度受这番屈辱,皇帝皇后算是当的窝囊透了,又委屈又气愤,当即抱头痛哭。放眼天下,再没有比这更让人觉得屈辱难过的了!

这是刘协的悲哀,却也是他的命。上天促就,无从避免。

不过,这件事还有后续。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多少天,老曹按剑入宫*迫皇帝的特大新闻一下子就风声四播,在全国各地闹的沸沸扬扬,一直远远传到了东海边上一位冰雪贞*的男人的耳朵里——那人叫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安丘、临朐东南)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

他身材高大,相貌昳丽,是为美男子(长八尺,美须眉)。关于他的品行,史书上用这样的句子形容他:“清高恬泊,拟迹前轨,德行卓绝,海内无偶”。这样的人,可谓是一个完人,甚至比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还要高出一筹。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显明,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管宁比他实践的更彻底更好;诸葛亮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且偷生,不慕虚名),但实际上嘴里却一直自比管仲、乐毅,明显的两不相符、自挂商标。

当然诸葛亮的出山对刘备复兴汉室的大业来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高尚的人品也一直为我们所敬仰;但就这句话这种追求而言,诸葛亮明显是违背了他最初的理想的。但管宁就不同,他是一个淡泊得很彻底的人。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割席断交”、“锄园拾金”的故事,里面充分表露了他高洁纯粹的人生追求和朋友取舍观:

有一次,管宁、华歆两人一起在园子里锄地,突然发现地里面有块金子。管宁继续挥着锄头锄地,罔不相顾;华歆则兴奋地捡起来左右端详。后来虽然在管宁的劝说(勿不劳而获)下丢掉了这块金子,但心里始终念念不忘。

又有一次,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外面一位高级官员乘豪车(轩冕)从此经过,管宁充耳不闻继续读书,华歆却急忙丢掉书出去看。等他回来后,管宁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向他宣布:“我跟你不是朋友。”——为啥?情趣不同!一高一下,还有必要解释吗!

有意思的是,这位被誉为“龙头”的华歆,最后出仕东吴,后来又归降了曹*,成为怂恿曹*各种跋扈骄横的有力爪牙,甚至最后*迫刘协禅让。他的人品还真给管宁预料透了!

再回过头来说管宁。他自从跟华歆这种人分道扬镳以后,一直跟邴原一起在东海岸边自耕自食,读书养性。一天,他又跟邴原在后园出菜,这时候正是早秋时节,虽然新菜冒出了芽苗(越冬苗),可周围一切万物都渐趋凋零,海风也渐渐上陆了,到处一片秋风萧瑟的气息。

管宁触景生情,拄着锄头叹息:“大自然的道理,都在乎功成身退;可谁又知道再会有几度枯荣生死!”邴原听了,也抚然叹息不已。

这时候,又听到隔壁邻居家几个野老在那里闲侃。有一人说:“哎,你们听说了吗,最近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旁边一位接话:“谁不知道!不就是曹*带剑*宫的事情么!可惜了大汉天下呀!”

随即,又一位发声感叹:“你们一说起这事我就有的话说了:想当年董卓那货毒死了少帝,到后来获得了报应,在郿坞被挫骨扬灰;可现在曹*又带剑*宫威胁人主——唉,眼看我们这位皇上,恐怕又逃脱不了少帝的命运!”

……

锄地的管宁听到后,愤愤不已,一把将锄头扔在地上:“唉,权臣震主,三纲五常全都乱了!”

邴原回劝他:“老兄稍安勿躁。最近又听说皇叔刘备已经吞并了荆州、益州两块地盘,估计以后一定能再度恢复汉朝大业——相信我们会在有生之年看到的!慢慢等待就是了。”

管宁听后凄然一笑,长叹着说:“那又如何!刘备就算恢复了汉朝的大业,他的部下全都是功利之人,又有谁肯给现在的皇上(刘协)卖命呢,恐怕全都跟刘备混去了!现在大乱之世,全都喜欢挟持皇上来给自己正名,等到天下安定了就又会视之如眼中钉肉中刺;不管谁坐天下,我看我们皇上都会是又一个‘义帝’!”

(按:义帝,后楚怀王,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楚亡后一直隐藏在民间。秦末项梁起事时,尊他为楚怀王。他跟众人约定,谁先进关中就封谁为王。后来刘邦先进关中,项羽不服,就故意派人报告他。怀王不买账,答覆照原约办,项羽因此心生恨意,于是佯尊怀王为义帝,将他徙往长沙郴县,暗中却令英布等人弑杀。)

管宁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深刻揭露了人的本性。是的,就算刘备的兴复汉室计划完成,坐天下还能是他刘协吗?到那个时候,先别说刘备本人的态度,恐怕刘备底下的所有官员们都会趋从于刘备,刘协还是会孤零零的落寞下去;或者,任何一个人狠一点点,这位杯具的皇帝就会不得善终!

这是人性的必然走向,是根本无法避免的命运。

管宁慨叹完,好心情顿时没了,两人便一起默默回到了斋中。管宁依旧心绪难平,他开始挥笔直书,立时写好一篇好赋。全赋不长,文采斐然,意调悲壮刚烈,透着作者对世事严重的积愤和绝望,不忍跳过,摘录如下:

“翳淳风之久漓兮,举世趋乎功利。哀余生之不辰兮,乃适罹此叔季!眺东海之泱泱兮,夫谁与其表章?惟大壑之冥蒙兮,渺余躯之可藏!余欲遁彼南服兮,从粱生之五噫。故庑忽其已倾兮,视遗踪而莫识,戈船忽其翱翔兮,厉黔首以为食。余征车其欲西兮,太白低兮云迷迷,以宗社为孤注兮,先蚕食夫本枝。即绳武于南阳兮,成帝复生以奚为!世泯泯其昧此兮,方故物以相期。嬗九有于一家兮,禹将不免于所私。矧昏昧之迭承兮,漒冲人以负扆。夸夫烈而徇名兮,涂肝脑而不辞。驯智力以相驭兮,妄历数之云归。羲皇邈其不睹兮,余牺牺其安之?辞曰:东海之水清兮,可以濯余缨;东海之水涟兮,可以湔余魂。余将揖海若兮,以远乎游鲲;视被白日之出没兮,长寂寂兮千春。”

不用过多解释,单看看这里面的一些字眼:“举世功利”、“罹”、“已倾”、“泯泯”……所谓“东海之水清(涟)”,“余将揖海若兮”,作者已经绝望到要投海自沉来以死卫道了!

第二天,邴原起来发现不见了管宁,只有一篇遗赋搁在书桌上,墨迹长在,黯然神伤。邴原是聪明人,念了几遍,知道他因为疾世愤俗跳海自尽了,也只好长叹了一声该死,往后继续埋头陇亩,与此终古。

前赴后继,蹈死不顾,这位管宁应该算第三位,但也是最彻底最激愤的一位,比前面荀彧、荀攸因为愧疚,因为悔恨,因为替曹*着想什么都纯洁多了,他的这份愤世嫉俗,没有半点杂质,没有半点功利,全是他一个读书人对社会失望,对国家绝望的满满流露。

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以死捍卫纲常尊卑,捍卫国家道义,管宁的死,大抵可以跟屈原齐肩吧。他们都不仅是一个名字,一个流传千古的伟人,还有一层更深刻的意义——爱国!

斯人已矣,斯愤不泯;一起缅怀他们的高尚的节*和灵魂!(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