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明末阴雄 > 第821章 决战开始

第821章 决战开始

看到大家都有些皱眉,孔有德也开解道“大家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我军又不是没跟鞑子野战过,当日大兴堡一战,我军虽伤亡近千,但鞑子伤亡更大。况且,鞑子并不是不怕死,只要伤亡大了,他们一样会崩溃,只要能歼灭其一部,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其余各部也纷纷溃败,哪怕皇太极也无力阻挡。”

这么一说,众将都有些释然了,天策军成军之后的历次大战,虽然都是以少胜多,但更多的是利用坚固的城池或者防御工事防守,主动进攻的时候面对的都是水平差得多的敌人,大家都更加习惯防守,毕竟这样的话伤亡更小。

正面决战,他们也有信心打赢,不过就是担心伤亡的问题罢了,但想一想,只要能击败鞑子主力,伤亡大一点算什么。

若是此战能击败鞑子主力,那么以明军的实力,以及现在天策军在大明各地的布局,取大明而代之简直易如反掌啊。

想到这里,众将领无不干劲十足,有些人已经开始幻想着,天策军入主京城的那一天了。

当然,众将也都明白此次的作战目标,击溃鞑子就行,至于全歼,以现有的兵力根本不够,鞑子可不是内地明军和卫所军。

但只要击溃了,消灭鞑子就是时间问题了,东江军团,叶赫军团,漠北蒙古的盟友骑兵,将会一步步挤压鞑子的生存空间,最后将其消灭。

看到大家信心满满,孔有德郑重的喊道“楚中天,梁丘!”

两人立即出列,抱拳道“末将在!”

孔有德安排到“你二人统领一营步兵,一营炮兵,防守松山岭,黄土岭和小凌河下游防线,切不可使鞑子在小凌河东岸的兵马,威胁到大军主力!”

两人纷纷领命,对于这样的安排,并没有什么不满,虽然是防守,但面对的是鞑子在小凌河东岸的近两万兵马,有他们表现的机会,尤其是楚中天,暗暗发誓,到时候一定要打的比邱文好看。

“屈正!”

“末将在!”

“命你率领两营步兵,驻防松山堡,长岭山,毛家岭一线,严防乳峰山与石门山鞑子的攻击!”

“末将遵命!”

对于屈正来说,这个任务并不难,当初鞑子围攻松山堡不是一次两次,都被他挡下来了。

现在虽然兵力减少了一些,要防守的地方也多了一些,但鞑子的兵力都投入到主战场之上了,乳峰山和石门山的鞑子也就两万,防守难度不算太大。

“张可立!”

“末将在!”

“命你继续防守自觉华岛至塔山堡一线,鞑子很可能会派遣一支兵马袭击觉华岛,切不可使宁远之战的覆辙重演!”

“末将遵命,只要末将还活着,定然确保塔山堡与觉华岛不失!”张可立大声回答道。

“沈炼,邱文,苏锐,黎贤能……”

随着孔有德对各部的任务进行安排,众将领都对此次大战的具体部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这也是天策军强出大明军队的原因之一。

明军的大规模作战,往往都是一个高级文官,或督师,或巡抚,或总理,统帅数支兵马,大战之时,由文官制定具体的作战方案,然后分别告知各支军队的将领。

如此一来,这些将领对自己的任务倒是很明确,但对其他布局就缺乏了解,打的顺利还好,打的不顺,就很容易崩溃,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其余各部打的怎么样,战局不顺,或者敌人放出一些假消息,很容易导致将领自己慌乱,而导致全军溃败。

就像萨尔浒之战,杜松战败之后也并非没有挽回的余地,倘若马林知道刘挺的具体行动路线以及行动日期,在尚间崖死守,哪怕只守住两天,也能让刘挺成功抵达赫图阿拉,那时候努尔哈赤腹背受敌,能否取胜就两说了。

结果马林只知道杜松败了,不知道李如柏和刘挺他们具体的行动情况,面对努尔哈赤的围攻,直接逃跑了,虽然这也是他本人贪生怕死,但也跟没有希望有关系,一部溃败,另外两部情况不知,自然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心。

会议结束后,各部兵马也开始调动,大军向杏山堡移动,准备迎接这决战的到来。

……

崇祯七年正月二十七,寅时末。

嘹亮的号角,在天策军每一处营地内响起,战士们纷纷从睡梦中醒来。

冬日的严寒,很快驱散了他们的睡意。

根据前一日侦察到的情况,综合鞑子的兵马调动,以及军队部署情况,孔有德判断今日便是鞑子定下的决战日期,于是便通令全军。

如此一来,每一名战士都知道,今天将是与鞑子决战之日,大家都有些激动。

那些新招募的士兵中,还有一部分有些紧张,护着说是胆怯,哪怕他们经历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两个月前他们还是只普通的农民,身份转变一时半会还适应不过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那些老兵,则不断地打趣他们,当然很注意分寸,这也是为了驱逐他们心中的恐惧,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战斗中来,老兵们也不希望打起来的时候,这些新兵拖后腿。

效果挺不错的,面对老兵的打趣,这些新兵一个个都嚷嚷着自己没害怕,是天冷冻得发抖,还强行打起精神,与老兵们一起进行战前准备工作。

半个时辰后,一碗碗肉汤加一摞摞的大饼,被炊事班的战士们推着小车送到了营中。

战士们纷纷享用起来,虽说炊事班的厨艺水平不跟那些酒楼大厨没得比,但比起刚成立时只能把食物弄熟,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了,除了卖相不好,味道非常不错。

辰时末,天空才刚刚泛起一起鱼肚白,小凌河东岸,女儿河北岸的鞑子营地,此时也同样是人声鼎沸,人马齐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人。

祖泽润和德类格组成的先遣兵马,作为引诱天策军主动出击的部队,迅速在小凌河上架设浮桥,虽然河面结冰,足以让人马通行,但大部队通行还是有些危险,万一冰面破裂,就是不必要的伤亡。

对于鞑子的渡河行动,坐镇杏山堡的孔有德时刻在关注,侦骑几乎是半柱香的时间一报,鞑子的所有动向均在掌握之中。

他根本就不考虑半渡而击,就算能歼灭一部分鞑子先头部队,对于整个战局也没有太大的影响,索性就放进来好好打一场。

如果所料不错,这一支兵马,过河之后将会直接从大兴堡与杏山堡之间穿插而过,直扑塔山堡,只是还不知道这支兵马将会有多少。

如果这支兵马有四五万之巨,那么孔有德就会直接调整计划,分出一部分兵马阻截继续过河鞑子,迟滞他们的行动速度,而后利用毛家岭与长岭山牵制后续鞑子兵马,然后等到这些先头鞑子兵抵达杏山堡与塔山堡之间时,集中优势兵力,将其一口吃掉,而后再回过头来对付后续的鞑子。

但根据侦查结果,这支鞑子兵马已汉蓝旗与镶红旗为主,大约兵力在两万人左右,那就没必要投入重兵对付了。

这两万人,要是让他们安然通过杏山堡,到时候跟女儿河北岸的鞑子主力打起来,还需要担心身后的敌人,得不偿失,索性就把他们堵住,直接正面开打。

于是黎贤能率领三营骑兵出营,直扑德类格部。

而此时,德类格和祖泽润,所部兵马已经抵达长岭山西侧,面对天策军气势汹汹而来,德类格也没有继续前进,先是分出五千骑兵与黎贤能周旋,其余兵马则撤回女儿河南岸布防,掩护后续兵马渡河。

皇太极的目的就是逼天策军出来决战,既然天策军主动出来了,那他就没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攻打塔山堡和觉华岛了。

鞑子各旗兵马忙着渡河,天策军也从杏山堡周围的营地中开出,在杏山堡西北五里的位置集结,很像是一个多月前长岭山之战前的集结。

一个多时辰后,接近午时的时候,天策军已经整装待发,向女儿河方向逼近,而此时,鞑子的主力已经过河了大半,先锋部队也在向南挺近。

在此期间,双方的侦骑和斥候,再度上演了狩猎与反狩猎的游戏,不断获取对方的情况,遮蔽地方的视野,杀伤敌人的探查人员。

但这只不过是战前的小插曲,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双方都不能完全遮蔽对方的视野,消息也在源源不断的向双方高层汇总。

女儿河以南的平原上,天策军与后金军的队伍相向而行,加起来十余万人的军伍,场面极为壮观。

此战,天策军主战场三万六千人,后金军十万人,这场主力之间的决战,将会直接影响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大战结局。

除了主战场外,长岭山,毛家岭,鞍子山,松山堡,松山,小凌河西岸,天策军还有近七千兵马驻防,迎接小凌河东岸的两万鞑子,以及乳峰山,石门山鞑子的进攻。

大兴堡,东青堡,大福堡还有天策军一个营的兵力,虽然鞑子不一定会进攻这些地方,但这几个堡垒驻守兵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鞑子的活动。

而更远的塔山,假木冲堡,觉华岛,则同样有张可立率领的两个营的天策军驻守,护卫后方的安全。

大规模的战争,不是混混打架,一窝蜂冲上去互殴就完事儿了,就算想这么做,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的规模,行动前后不一致,根本没办法做到。

所以,这样的大战,往往都是双方各派出一部分前锋进行交火,然后根据实际战斗情况,调整部署,或增兵,或撤退,或迂回,或穿插,或正面突破,都需要根据将领的个人经验,以及对战场局势的判断,进行调整。

天策军的前锋,是沈炼麾下的三个步兵营,之前的长岭山之战,沈炼负责防守王山和杏山,结果杜度主攻鞍子山,让他没什么表现的机会,这次孔有德便给了他这个机会。

此外,孔有德还调派了一个骑兵营,护卫着沈炼的两翼,以免遭受敌军骑兵的冲击。

而后金军的前锋,则是以耿仲明为首的汉军三旗。

祖泽润的汉蓝旗,因为先前的行军以及在女儿河南岸建立防线,体力消耗不少,所以指挥这次战斗的多尔衮并没有派他们担任前锋,而是让他们修整一段时间,至于之后如何安排,还要视具体战局而定。

这一次的前锋兵马,数量不可谓不多,足足有近三万人。

经过长岭山之战,以及之后历次规模不大的战斗,汉军兵力损失了不少,但皇太极从后方征调各牛录的余丁,使得每个牛录的兵马都得到了有效扩充,很少有兵力少于三百的牛录,一些没怎么受到损失的牛录,兵力甚至膨胀到五百人乃至六百人的规模,让汉军三旗的兵马有了一定的恢复,现在兵力大约在三万人左右。

两军前锋的距离,很快就拉近到了四里左右,沈炼拿起望远镜,观察敌军的情况,汉军三旗中,以汉红旗居中,汉白旗居于左翼,汉蓝旗居右翼,内中有数量众多的火炮。

“传令下去,此番大战,便是我第四军团第一师扬名立万之时,若是谁敢怯敌畏战,本师长亲手送他去见佛祖!”

沈炼大声怒吼道,虽然天策军百战百胜,但还是要提前预防一下,以免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他的指挥下,三个营的大军,全部以中队为单位,组成一个个小的方阵,从天空看去,整个队伍就像是三十个长条一样。

这三十个中队,是以前十五,后十五的配置展开的,而每个中队也都是三层兵力配置,所以整个战线拉的非常之宽,足足有近三里。

虽然战线这么宽,但无论是方阵之间,还是方阵内部,都保持着齐头并进的态势。

方阵中间,则是营属火炮,以及从炮兵军团调过来的一个炮兵大队,归沈炼指挥,专门用于对付敌人的红衣大炮,均匀安置在各个方阵之间,与整个阵列一同行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