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352章 被催生的报刊业

第352章 被催生的报刊业

第352章被催生的报刊业

……………………………………

三学院与太学院互怼,但是太学院里边还有一帮袖手旁观的“理学叛徒”,所以气势上明显不如三学院。这个时候孔融一看,还没人揍我呀,那我怕个毛线?于是,又重新跳了出来,领带太学院进行大反攻。

还别说,虽然在学生的数量上,太学院远不及三学院,但是孔融凭借着“海内名士”的招牌,还真获得了不少名望贤达的声援支持,再加上这些人原本就是玩笔杆子的,反正骂人又不挨揍,咱还不赶紧趁机刷一下存在感,也好叫陛下与朝廷知道知道,大汉还有咱们这些名士大贤的存在。一时间,“半个太学院”居然也能和三学院斗个旗鼓相当。

据说北邙军校的学生们也想声援三学院,去太学院门口贴大字报。但是,又据说,所有有这种想法的学生都被高顺加罚体能训练去了。

没过几天,太学院的外墙上就被大字报糊满了,然后大家转战阵地,或者说这帮娃们终于开窍了,纷纷开始向《大汉月刊》投稿。

陈琳原本和孔融可是“好喷友”,但是在这件事上也不敢偏向孔融和太学院。

请注意,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为毛?

因为当初创办《大汉月刊》的时候,全是由之前的“理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工学院”提供的技术支持。油墨是人家调配的,造纸术是人家改进的,印刷术还是人家手把手教会他们怎么玩的。据说人家现在还在研制造纸机与印刷机,一旦成功,造纸与印刷的效率将会再次飞跃。

你陈孔璋不发人家的文章,以后还想混不想混了?

至于医学院嘛,陈琳更不敢让人家开口求自己。万一人家真的开了口,大家都知道自己身体被掏空,咋办?

陈琳左右为难,万般无奈之下,也跑去找刘汉少,抱着大腿就要蹭鼻涕:“陛下呀,您快管管这帮人吧,他们这是要疯啊!我们大汉月刊这一期的增刊都快赶上北邙字典那么厚了,就这都发不完他们的投稿啊。”

“怕啥呀?只要这帮人不打架,不闹事,就让他们瞎哔哔去。肚子塞满就得拉,脑子塞满也得拉,瞎哔哔有助于健康。”

陈琳顾不得擦一擦冒出来的眼泪与鼻涕泡,以四十五度角仰望着刘汉少,好学地问道:“陛下,瞎哔哔是啥意思?”

呃……

哥要是给你解释清楚了,你会不会鄙视哥?

“孔璋啊,哥的意思是说,灯不点不亮,理不辩不明,屁不放不臭,娃不打不行。大家意见相左,思想不同,有时候也不是坏事,可以让大家相互讨论、议论带争论,论出个真知灼见,百家争鸣嘛。”

“陛下,您的意思是说,就让他们继续疯下去……不是,是继续论下去?”

“论吧论吧不是罪,让他们都尝尝骂人与被骂的滋味。”

…………

话虽这么说,但是还把三学院和太学院挤在一起的话,这么多娃们,血气方刚

的,难保每个人都能够遵守“只哔哔,不动手”的高级规则。工学院那边校墙都磓塌了,王匡不分白天黑夜的派人守着,既便如此也吓得睡不踏实。所以,和杨彪、蔡邕商议过后,刘汉少还是先让三学院搬迁到了曾经的三公府,暂时安顿下来,等到新的三所学院建好之后,再搬过去。

表面上看,孔融胜出一局,成功夺回了太学院的地盘,但是想要新建太学院的事,刘汉少压根没提。就你们这帮榆木脑袋,还想用新房子?老院里呆着吧,啥时候屋子塌了,兴许能够砸醒你们。

再但是,麻烦还没解决完呀!

三所学院新校址划拨的那些地方,原本也有百姓有田地。

根据立法司修订的律法,屯田户家里的地,一般每户是五十亩为上限,不能拆分继承田地,只能继承与国家签订的租约,这也是防止将来田地又被豪门富户慢慢蚕食侵吞的策略。假如遇到征地用地的情况,则属于国家违反原有租约,需要首先征得户主同意,再在至少双倍赔偿的前提下,与户主商议究竟是换地,还是赔钱。

如果要征的地,是从前就认定的私人田产,那就简单好办多了,商量着怎么跟人家买地就行,但是,千万要记得,公平买卖,自愿原则。

好在百姓们深明大义,胆小怕事,即便是私人田产,也没人敢狮子大开口,随便乱要钱。更何况还是陛下要兴建学院,说不定就有谁家的娃在里边上学,所以大家都积极配合,很乐意搬家。可是即便如此,刘汉少也觉得头晕眼花,失血过多,因为即便是屯田户,至少也是双倍赔偿啊。

哎呀妈,以前都是朝廷管咱们收税赋,现在居然能见着回头钱了,这帮曾经被安置的流民居然变成了拆迁户,首先发了一笔。

这赔进去的,都是哥的钱呀!

刘汉少心头滴血,还是总想攮死孔融。

…………

除此之外,三学院的娃们也是气不过,哪怕三公府是在洛阳城里,看上去又豪华又大气,但是,被人挤兑走了,这个仇说什么也得报!再但是,那么多人,那么多争论文章,不是每回都能刊登在《大汉月刊》上的,连中缝都挤不上,所以工学院那帮娃们就自制了印刷设备,开始偷偷的办小报。

只不过小报的层次没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所谓的争论文章有时候也会不太入流,比如人肉了孔融家的家庭住址以及亲眷行踪,还揪出了孔融曾经说过的、做过的不太靠谱的事,甚至还有人把孔融编进小故事里,嘲讽、挖苦,含沙射影。

悲催的是,这种小报居然火了……

某小酒馆里,聚着一群喝酒解乏的洛阳百姓,其中有个落魄士子模样的人,正拿着一张小报给大家诵读一篇《以争义之名,行窃家之实,深刻揭露孔文举害兄谋财的丑恶行径!》的文章。

“我说老少爷们,当年名士张俭,上书弹劾中常侍侯览及其亲眷,仗势欺人,为恶乡里,这事你们知道不?”

旁边还有人捧场说道:“这事哪能不知道呢?后来党锢祸起,侯览记恨张俭

,诬陷人家,朝廷还下令通缉。官府缉拿甚急,张俭被迫逃亡,许多人为收留他还家破人亡了呢!”

“对!可今儿咱说的不是这事!”

这个读报的,差点被人打,难怪他会落魄呢。

“话说名士张俭,原本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喷友。逃亡的时候,张俭就去了孔褒家,但是,这个孔褒当时没搁家,是这个孔融把张俭给留下来的。后来官府要治窝藏张俭之罪,孔融说人是我留下来的,有罪的是我呀;孔褒说人是来找我的,有罪的应该是我;他们母亲又说,一家人应该年长的承担家事,罪责应该在我……”

旁边捧场的那位又说道:“你说这事我们也知道呀,这不是一门争义么?要不是因为这事,大家兴许还不知道世上有个孔文举呢!”

“对!可今儿咱们说的还不是这事!”

读报的这位眼瞅着有人站起来想揍自己,赶紧又说道:“老少爷们,你们想啊。这个孔文举,真的就是为了江湖道义,才把张俭藏在自个儿家里的么?不管张俭人缘怎么样,当时他可是朝廷通缉的逃犯呀,窝藏起来是有罪滴!要是孔褒当时在家,敢不敢窝藏呢?或者,是不是趁早将张俭送走呢?”

有人疑惑地问:“你的意思是说,孔褒不讲义气?”

“不对!”

又有人见读报的拿上了架儿,连忙端过来一杯酒,放在他面前,问道:“那足下的意思是说?”

读报人美美的抿上一小口,复又说道:“兴许这个孔褒才是真讲义气,即便当时他自己搁家,也会把张俭藏起来。但是,这个孔融可不一定是真讲义气。他只是借着这个讲义气的名头,来陷害他的兄长,谋夺家产,然后好让自己名利双收啊!”

有人不服气,愤愤地问道:“足下如此恶意揣测海内名士,可有何真凭实据?”

读报人赶紧扬了扬手里的小报,辩解道:“这怎么能是我恶意揣测呢?这可是报刊上说的。再说了,那个孔褒确确实实是死了,这个孔文举倒成了海内名士!”

说到“海内名士”之时,不屑之意,溢于言表。

…………

诸如此类情形,在洛阳城以及周边,随处可见,有些商人富贾见其中有利可图,便打起了这种小报的主意。虽说现在的纸张与当初相比,价格已经便宜许多,但是三所学院的娃们原本也没什么有钱人,小报一火,发行量猛增,让娃们总是贴钱白送也受不了。商人富贾便以资助的名义,将小报圈过来,然后开始往外售卖。

这一回可好,那些写文章编排是非的,非但不用自己再贴钱,还能赚上一点稿费,而百姓们对于这些是非八卦,绯闻花边,也不管有影没影,一律津津乐道。

然后,太学院一方也办起了小报,人家多的是名望贤达的支持,根本不差钱。

再然后,一个孔融显然已经不够编排了,勋贵爱卿,名望贤达也纷纷跌落进了小报里,就连刘汉少一下子册封了三位皇后的事,也被他们重新发掘出来,进行了一场民间大讨论……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