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宋席天下 > 第72章 父子备胎

第72章 父子备胎

“看来,官家还是什么都知道了······”萧和无奈的摇了摇头。而一旁的庞籍方才听陈內侍的口中说出了“汝南王”三个字时,顿时脸色微变。待到陈內侍离开庞府之后,这才迫不及待的问萧和道:“难不成汝南王同这京中的变乱有什么关系吗?”萧和听罢,便将今日发生在朱雀门前的事,连同自己的那一番郭蓉蓉如何出城的分析,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自己的老师。

“原来如此,也难怪官家会亲自出手制止你继续调查下去了。”听完了萧和的一番解释,庞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汝南王,在大宋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用现代人的话说,便是汝南王赵允让,以及他的儿子——十三子赵宗实,为大宋的储君之位,连着做了两代的备胎。

有宋一代,除了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宋太宗赵炅二人之外,几乎所有的皇帝都面临过一个尴尬的问题:子嗣艰难。从赵祯的父亲宋真宗赵恒开始,总是不断出现皇子早夭的情况。于是,便在咸平六年悼献太子赵祐病逝后,以绿车旄节的礼节,将当时只有九岁的赵允让接到宫中抚养。若是没有意外的话,大宋的皇帝宝座便会由他来继承了。

只不过,七年之后,随着当今官家赵祯的出生,便将赵允让做了七年的皇帝梦,彻底击得粉碎。子嗣艰难的真宗皇帝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那么,已经在宫中生活了七年的赵允让,一下子地位便显得尴尬起来。于是,在当今官家赵祯满周岁之后,赵允让便被箫韶部乐之礼送出宫去,返回家中。自此,九五之尊的梦想离他远去。剩下的,或许只有无尽的恨意了吧。

而之后的岁月之中,赵祯顺利的长大,而赵允让心中那一丝丝侥幸,也在赵祯登上帝位之后彻底破灭。而在此之前,深感亏欠了他的真宗皇帝赵恒,也在借力的补偿他。在将他送出宫后便立刻授他卫州刺史之职。然而,什么样的补偿能够填补失去帝位带来的伤害呢?

于是,赵允让便疯狂的生出了二十二个儿子,六个女儿。并且一个也没有早夭。如此变态的生育能力,对于真宗皇帝和当今官家来说,像是无声的示威一般。而如今,虽然赵祯已经三十岁了。可是却同他的父皇宋真宗一般,最后自己的三个儿子,八个女儿连续早夭。迫于无奈,赵祯只得在景祐二年将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接入宫中,开始了深宫禁院之中的生活。而这一年,赵宗实只有三岁。

然而,命运却似乎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宝元二年,赵祯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地位尴尬的赵宗实,便如当年他父亲赵允让一般,再次被送出宫去,回到家中。

就这样,汝南王府父子两代人,便做了大宋储位两代的备胎。如此的遭遇,天下人又岂会不知。再大的荣誉,再高的地位,也无法掩盖住两代人在同一场梦上的坠落。

虽然萧和知道,最后赵宗实并没有步他父亲的后尘,成功登上了帝位。但是,经历如此之多的煎熬,或许赵宗实本人早已经对帝位深恶痛绝了。毕竟,为了这个高高在上的位置,父亲望眼欲穿了一辈子。而自己,也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失去的东西,又岂是一个帝位能够补偿的了的?

想到这些,萧和也似乎开始有点同情起这一家子起来。想必赵祯或许也是觉得自己的父皇和他本人实在亏欠这汝南王赵允让一家太多,才让萧和不要去追究他们牵连到西夏歹人闯宫这件事情中来了吧。

既然蓉蓉暂时没有危险,我就先不找这汝南王的麻烦了!萧和心中颇为霸气的想着。而此时,在皇宫大内之中,年轻的皇帝赵祯正皱着眉头,望着宫外的方向,喃喃道:“父皇同朕欠着你们一家的人情,现在朕替父皇还了你们一个。还有一个······”

与此同时,出城踏青回到府中的汝南王赵允让,此刻正独自一人待在书房之中。细细查看一番后,他警觉地转动了一下书架上的一个小配饰。于是,偌大的书架缓缓分作两半,中间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暗门。而赵允让本人则是快速闪身进去。紧接着,书架再度缓缓合上,没有一丝痕迹。

同一时间,同样身在王府之中的赵宗实,此刻却正在自己的书房之中专心读书。似乎这汴梁城中一切事物,都与他无关一般。看来,几年的宫廷生活,早已将他的性情磨砺的完全不像这个年纪的孩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众多哥哥们,此刻正在汴梁城中醉生梦死。各处酒肆,各处歌坊,均能看到他们兄弟的身影。而对于这些龙子龙孙来说,当个太平王爷,远远要比当一个忧心天下的皇子要逍遥的多。

在他们眼中,自己的这个十三弟从三岁进宫,到七岁被送出宫,似乎脸上从来没有露出一丝的笑容。他们隐隐的感觉到,自己的这个弟弟已经完全走上了他们父亲当年的老路了。叹息之余,或许心中还有着一丝庆幸吧。只不过,他们看懂了他们父亲赵允让心中积攒了一辈子的怨气和不甘。却并没有看透自己这个不到十岁弟弟的心中所想。

因为他,早已经对于权力游戏和帝位,失去了所有的兴趣了。而这个信念,自从他三岁时被送入宫中的那一天,便从他父亲那既殷切又不甘的眼神里,传递到他当时幼小的心灵之中。直到现在,早已生根发芽。

所以,他选择终日将自己埋藏在书籍之中,企图在书中找到派遣这种压抑与不安的方法。只不过,年幼的他,却总是一无所获。反倒是他如此的表现,却被兄弟甚至是外人认为是成为一位储君最好的状态。而他的父亲,也始终没有放弃将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储君,用以实现当年自己没有实现的皇帝梦。

于是,来自内外双重的压力,让这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终日郁郁寡欢。他不想走父亲的老路,但他为之付出的努力却被其他人看做是在坚定的复刻他父亲没有实现的皇帝梦。不得不说,这是他的悲哀。

(本章完)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