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宋席天下 > 第100章 发解之争

第100章 发解之争

所以,除了减少发解考试难度,大宋各地有能力的士人纷纷移民汴梁,还可获取国都之中无比优越的教育资源。同时,京中各种信息的传递也相对迅捷,更利于士子们把握考试信息。从历届的发解试录取率来看,通过汴梁发解考试而登进士的比例不低于四成,最高甚至超过一半。如此高的比例,足足高于地方各州两成多还多!

事后从司马光那里了解到这些消息之后,萧和心中暗自感叹,这不是同后世的高考移民一般吗。后世的高考,外省的想要考进首都的顶级名校,排名必须非常靠前。而首都本地的考生,想要进家门口的大学,却是要容易许多。看来,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自古有之啊!

不过现在,萧和比起这些,萧和参加发解试的资格问题才是最大的麻烦。不过,在仔细研究了司马光找来的那本《贡举条例》之后,萧和发现,自己并非是穷途末路。因为,萧和手中的大杀器——沙盘兵棋推演系统,还没有呈献上去。

“你说什么?你在延州之时已经将那沙盘弄出来了?”似乎不太相信萧和的话,庞籍瞪大了眼睛,再一次问道。萧和无奈,只能一字一句的重复道:“我已经找到了丈量地势高低的法子了,现在可以将开封城四周的地势全都丈量出来,然后就能制作沙盘了!”萧和说完,又拿出了那份泾原路的布满六边形方格的地图,将那一日发生在延州城的三川口之战的沙盘复盘和图上的兵棋推演,全都大致说了一遍。

听完了萧和的一番讲述,不单单是庞籍一脸震惊,连思想澎湃的司马光,此刻也僵立在一旁,两眼直直的看着那幅地图。萧和却是早就习惯了他们这般没见过世面的模样。也只好安静的待在一旁,他知道,庞籍定然会将这东西送到官家赵祯那里去,到时候,自己肯定也得跟着去。因为,这便是萧和此次能否在汴梁参加发解试的唯一机会。

“均宇,你现在立刻将那兵棋推演的规则默写出来。君实,你按照方才均宇所说的,现在就去准备兵棋。明日早朝之后,你二人便随老夫一同面圣!”庞籍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立刻吩咐两个弟子各自去准备。看来,他已经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

原来,在那本《贡举条例》之中,还记载着一条特殊的规定。大中祥符七年,朝廷颁布旨意:“对于卓然不群、惊才绝艳者,许召有出身京朝官充保,所保不过三人。”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说,某些够资格的官员,可以保送三人入京考试。只要保举之人有过人的才华即可。

然而,对于一般的被保举者来说,这其实就是废话。京中大员保举的人,哪个敢说他有名无实。这三个名额便如特权一般。不过对于萧和来说,自己原是兵籍出身,即便庞籍能够保举他,肯定会有人对此大做文章。虽然不敢多说什么,但肯定会对照那《贡举条例》死命的在萧和的身上对号入座。所以,一项能压得住全场的才华,自然十分重要。至少,也要让他们无话可说。

不过,这些想法,却还只是萧和的一部分想法罢了。就连司马光,在萧和向他袒露自己计划之前,也被其瞒在鼓里。这一天夜里,二人抵足而眠。想到明日要去见官家,萧和倒没什么,司马光却有些紧张的睡不着觉。他还记得,上一会见到官家,还是在自己参加殿试的时候。

“均宇,你明日打算如何在百官面前演示你的这套兵棋推演?”辗转反侧的司马光干脆推了推一旁的萧和,颇为好奇的问道。而萧和似乎同样没有睡着,只见他转过身来,有些玩味的反问道:“君实你觉得老师明日会让我一人表演,还是在百官面前?”

“喔,难道均宇还有其他打算?”仿佛听出了一些门道,司马光直接坐起身来,也顾不得外面略显寒凉的空气,披起了一件衣服,便好奇的看着萧和。萧和无法,也只好学着他的模样起身。此刻,二人早已经睡意全无。

“老师白日间所说,你还记得吗?”萧和问道。

“老师说明日早朝过后,便带着你我二人面见官家。”司马光虽不像萧和那般能够过目不忘,但是好歹也是中过进士的人。这么短的一句话,他哪里会忘记。

萧和听完司马光的回答,微微一笑道:“君实既然记得,那就不应该感到奇怪才是。”司马光听罢萧和的话,略一思量,这才发现其中的关键:早朝过后,岂不是几乎所有的大臣全都回到各自的衙署里办公去了?除了官家,又会有谁能见识到这套兵棋推演呢?

“原来老师是这番打算,看来是我想的太简单了一些。”司马光无奈的摇着头,却并不知道庞籍为何会选择如此行事,而萧和却似乎并不感到意外。后者见他已经明白过来,有些神秘的接着说道:“其实明日老师带着你我同见官家,其实是为了去拿一点好处的。”

“哼!又在我面前卖关子。不过这一会,我想我是猜到了老师和你的如意算盘了。”司马光不屑的看了一眼萧和的神秘微笑,有些得意的说道。然后,开口接着道:“老师是想在官家面前,为你求来那张十亩田的田契吧!”这一会,终于轮到萧和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了。不过,他却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司马光同样熟读那《贡举条例》。

原来,司马光之前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那条大中祥符七年的补充规定之上。而忽略了最为基础的第一条要求:非汴梁本地居民,若想在汴梁参加科举,必须取得汴梁户籍并且居住七年以上,或者在汴梁有十亩以上的田产,才可以在汴梁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萧和现在还未脱离兵籍,但是以他目前的官阶,户籍其实并不是问题。而那七年之约,却可以被“或者”的另一条规定所克服。所以,在萧和将自己的户籍由延州兵籍改为开封民籍之后,他同参加汴梁发解试之间的距离,便是那一张薄薄的田契。

(本章完)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