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印象宜昌 > 宜昌宗教面面观17

宜昌宗教面面观17

宜昌宗教面面观(17)

十七、肖家巷清真寺

据王俊介绍:"清朝末年,宜昌城外已逐步形成街市,且住有部分回民。民初时期,由于时局**,经常宵禁,关闭城门早,因此对信教者带来很大障碍。往往因进城去天后宫巷清真古寺礼拜后而不能出城。"于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那些住在宜昌古城外的回民、当然有不少是在东门以外从商的便联名发起在城外筹建新的清真寺。所以,所谓"光绪八年(公元188年),穆斯林信徒在今宜昌市肖家巷修建'清真寺'一座,并进行传教活动"实属误导。

史料记载,当时公推一位叫张国昌的阿訇外出劝募:"张阿訇上至夔府(奉节)、万县(万州),下经枝江江口、沙市、武汉、南京直抵上海,再由河南省返回宜昌,为募捐行程千里。在当地和外地共募得基金约值银元1900多元,在肖家巷购得基地一块,于19年奠基建寺,196年落成,而那个时候,宜昌市长赵铁公早就将宜昌城墙给扒得**,城内和城外早就通行无阻了。不过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风餐露宿、到处化募的张阿訇,就凭着自己的信仰和建寺的信心,毫无怨言的四处奔走,现在还有这样虔诚的神职人员吗?所以值得敬佩!

肖家巷的清真寺占地1000多平米,建筑总面积410平米,门上正楷凸面塑有"清真寺"三个大字。**寺院有**架遮阴,礼拜大殿前建有花坛。礼拜大殿是西式两层楼房,上层为礼拜堂,可容100多人聚礼;下层南边为教室,北边为寝室和杂屋。砖木结构的客厅建在大殿右前方,实为阿訇传教之所,乡老议事之地。沐**和厕所在后面南北两侧。出后院门下五六步台阶,有木板平房一栋。前院有深水井一口,上有井亭、抽水机、蓄水池等设施。

可惜的是:这座清真寺在1940年月惨遭日机轰炸,和天后宫的那座清真古寺一样成为一片废墟。史料记载,1945年宜昌光复以后,返回宜昌的回族民众首先将清真寺的基地给整理出来了,第二年开始募集重建资金,因为当时宜昌本来就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大家兜里都没什么钱,好就好在大家还有一把力气,就利用掏井吊起来的石头建起大门和房屋的面墙,其他三面为干打垒的土墙;买了一副旧屋架,盖了三间瓦屋:"靠西边两间做礼拜大殿,东边一间做客房。另外在东屋边搭了一间芦席棚做沐**。建筑很简陋,到解放前夕已是摇摇欲坠。"

如果说,满清时期,清真寺的维修仰仗的是到宜昌任职的回族官员和化募所得,那解放以后,清真寺的建设就几乎全部仰仗人民政府了,用一句说法就是"民办公助"。1954年,政府拨款500元扩建了清真寺,不仅砌了围墙,还修建了沐**,还将原来50平米的芦席棚改建成了瓦房,可见得当时的钱真的很值钱。后来在1979年和198年,政府两次拨款4000元,改建了院墙、维修了房屋、建筑了花坛。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对市内各宗教团体的政策改为鼓励和资助自养。于是,政府资助9万元,天后宫巷的清真古寺的残壁与地基卖了15万元,用这4万元在肖家巷清真寺的原址上新建了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清真寺。而原来清真寺所属的几间平房经过协商,由宜昌点军房屋开发公司拆除以后在原有地基上建设了住宅楼,建成后分得10套两室一厅的住宅,约680平方米,每年出租可以获利7000元;而原有的三间门面房用于出租,每年收入也有5000多元。两项相加,每年租金近10万元,基本上自养有余。到了00年7月,市政府又支持清真寺在门口新建了一座清真饭店,既为穆斯林群众解决了清真饮食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伊斯兰教团体的自养功能,也可谓是功德无量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