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青琴咏叹 > (十)

(十)

时候也不早了,已近晚饭,秋天的白昼还不算短,这时太阳渐渐下行,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天坨山给青草绿树增添了别样的风韵——在视觉和感觉上只有阳光红艳的眷恋,没有了日炎的怯惧,可惜这样的美色不能停得长久,而是瞬间即逝。葛碧潭以特有的文学情怀对此似有更多的感触,所以在夕阳未完全消失之际她提议离开,然而程纹玺多有不舍,坚持要等到送走最后一抹阳光再离去,葛碧潭心中虽有不悦,但没有坚持己见,还是依从了三人。她本想对天坨山的第一次造访留下一丝美好的回忆——夕阳辉映下的翠绿景致。阳光的退去,似乎一下子黯淡了许多,这究竟是自然现象的真实,还是心理暗示的结果,不管怎样都使她们失去了继续逗留下去的兴趣。葛碧潭在随后没再提起返回,可是日落后四人在悄无声息中纷纷离去,仿佛暗色就是返回的命令。葛碧潭还有自己的体会——太阳的退去使她骤剩落寞的心境,不再有如之前的欢娱。四人在无言中走下天坨山,没有了去时的欢呼雀跃。

默默地走过了一段路,出现在她们面前的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近前但见由当代书法名家题写的图书馆三个草字赫然贴在显著的位置。像她们这种刚入校不知道这里是图书楼的人在远一点的地方还真有点不好识别这三个字。四个人不知是被眼前这宏大的建筑所震撼,还是对其中藏书的向往,一下子改变了一路走来的沉寂而显得兴奋起来,四人一起踏上台阶,走到门前才知道门关闭着,今日图书馆没有开放。葛碧潭站在图书馆的门前抬头仰望,楼尖仿佛高耸入天,立即感到了自身与楼反差很大,心里顿生自己渺小的感悟。在停止仰望后,她把目光先后投向了三个人的身上,想感觉她们是否有与自己同样的反应。程纹玺一边触碰着楼体一边发出她特有的惊讶时才有的感叹,而且还不断地询问着身边董茜茜的感受,董茜茜没有用语言回答她,只是以可掬的笑容表示出了对她感叹的赞成。刘嘉露则做出一副沉思的样子,不知在想着什么,但一定是与这座巨型建筑或者深藏其间的图书有关的思考。又是程纹玺突发奇想,提议在图书馆的楼前留个影作为第一次谒见的纪念,而且她还作出了解释——虽然第一次造访没能入内,但把这个时刻留在影像里不失为美好的回忆。于是四个人又走下台阶,准备用手机照相。天色虽已暗得几乎不能满足摄影的光需,但她们还是固执地纷纷留了影,效果不如光照充足时的清晰,但楼的轮廓与人的形象还是分辨得清的。程纹玺在照完后开玩笑地解释——要留下的正是这个昏暗的时刻,只要真实比什么都好……这句话勾起了葛碧潭的一系列遐想——真实应该是最具生命力的本质存在,尤其是文学的真实性可以胜过任何高超的艺术手段,可是现代文学中有多少文学作品符合这样的特点呢?古代流传下来的佳作哪一个不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体现其存在价值的?以现实的格局回归本真的文学创造谈何容易,一种良好风气形成必须建立在与不好风气斗争的消长中,有谁能扛起斗争的旗帜,又有多少人能摇旗呐喊呢?这都不是一件说干就能干成的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文学的复兴。韩愈举起了唐朝复古文学的大旗,有了唐宋八大家永不消失的风采——纯朴而不华丽的文风,然而后代秉承者能有多人呢?为什么文学就难于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呢?难道仅仅是文学在艺术上的片面追求所导致得难于走出这一怪圈吗?即使过去有这样的偏颇,所谓艺术至上的追求者使文学脱离了正确的轨道,而现实是不仅没有现实主义的风气,连艺术至上的表现都谈不上存在,完全就是一种颓废了的文学类型——什么武侠、什么演绎历史、什么纯粹的言情,说穿了就是Se情。这样的类型不仅失去了文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反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制造了诸多的混乱,尤其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造成了迷茫。难道步入工业生产的时代就必须是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吗?难道市场经济下就必须是唯利是从吗?难道是非的观念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吗?难道正义的力量没有了存在的空间吗?这都是需要现实主义文学所捍卫的东西,可是这面旗帜由谁高高举起,今日的韩愈再世会是谁呢?今日的建安风骨由谁重塑呢?今日的风雅由谁继承呢?这些问题都是她日思夜想苦苦不得其要的困惑,所以在听到程纹玺提出真实这样的字眼时,难免不勾起她的忧思。在离开图书大楼走向饭堂的一段较长的路途上,由于她深陷思虑,所以又行走在了三个人的后边。

在这初来乍到的大学校园近乎一天的漫游,比起曾经的高中葛碧潭有了许多新奇的感受,特别是文学社团使她产生了有所归宿的欣慰,虽然她还没有成为春江诗社的正式一员,但她会积极参加活动,不会因为社长以及个别成员的不友好而有丝毫影响,因为她钟爱的是文学而不是别的什么,只要能为文学做出贡献,她是不会计较除此之外的一切,除非文学观念上的差异。她是怀着文学复兴的梦想来到这里的,而这里能否给她提供实现这一梦想的平台,或者她是否能搭建新的舞台,就看她今后能付出多大的努力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