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青琴咏叹 > (十二)

(十二)

第二次是参加了所谓的中秋赏月吟诵,事前李景余告诉她这一消息时,她萌生了激动,以为这次可见到真刀真枪的实战了,以至在等待的几天里她的内心都处于一种亢奋,仿佛勇士出征前豪迈地不能平静,虽然不是正式成员非得有自己的作品不可,但临场观战或者上阵助威也不失为慷慨的壮举。她在夜幕降临时就赶过来满怀信心地坐在月光照耀下的天坨山草地上耐心等待着吟诵的开始。这晚天公作美,朗朗晴天,这样晴空万里月色洒满大地的情况在这里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在初秋的时节更是难得一遇。李景余是老会员了,本应参与到组织这次活动当中,他这时没有走到组织者的人群,而是陪在葛碧潭的身边,是月色的皎洁吸引得他愿与她共同赏月,还是她的魅力如磁石使得他不愿分开。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举头望着如盘石大的月亮,今晚的月亮在他们的视觉里特别大也特别明亮,这样的感觉既有人们的趋同心理使然,更有自然界的真实如此。正在望着月亮的时候,葛碧潭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年有十二次的月圆,为什么古人偏偏将八月的这次定为观赏的佳节?难道其余的十一次都不值得赏玩吗?”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对于没有任何准备的李景余来说一时难于应答。他立即开动脑筋,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给出正确的答案,以便在心仪的女生面前展示才智,他甚至想到,她是否是在有意识地进行考核或者测验,可是经过几番努力,绞尽脑汁地思维过后也没有答案,以至连猜想也没有提出。其实葛碧潭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复杂,只是随意说出了自己的一个突发奇想,并没有想让他给予回答更没有他所理解的考验他的意思。所以她在提出问题后陷入沉思当中,力求破解这一疑虑,并没有在意身边李景余的作为。她虽然没有想出合理的解释,但她想出了一个破解的途径——天文学知识里一定有答案,她又想到这样的民俗节日,一定是古人的经验总结或者有科学道理的揭示,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时间过去虽不是很长,但处在等待中的感觉总有一种时间仿佛延长了的怨情,尤其是怀着期盼的等待更容易加重这样的情怀,幸亏他们两人都有对提出问题的思考,不然不知是怎样的煎熬了。终于等来了一名组织人员的出场,没有灯光,月光足以起到照明的作用,而且在皎洁月光下更有诗情画意的奇幻感。出场的是一个女生,这不仅从声音听得出来,而且从形容衣着上看得出来,她担任的就是主持人的角色,一段开场白之后退回到聚集了一堆人的地方,接下来是从这一堆人中又有一个人走向了这个女生刚才站立过的地方开始了所谓的中秋赏月吟诵,葛碧潭停止了赏月,也暂停了对问题的思考,转而聚精会神地听着刚出场的一个男生的朗诵,第一句没有听完使她有如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将绷得紧紧的神经松弛了,后来吟诵的是古人有关中秋月色的佳作,熟悉得她都不愿提及,这又使她开始了第二次的大失所望,接下来的数人诵读的依然是古人的作品,没有听到有一个人吟自己的诗作,哪怕是不好的习作,但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出来,但却等出来了歌舞演唱,又与第一次的一模一样如出一辙,这种自娱自乐的近乎恶搞使她没有了看下去的耐性,她提前退场了。在返回生活区的途中,李景余几次三番想说出安慰她的话,但又不知说什么好,所以便一直默默地陪在她身边。葛碧潭除了对文学的向往外本想借参加这样的吟诵活动干扰一下她对父母思念的苦闷,没想到不仅没有去除苦闷,反而又增添了无聊侵扰。这样地度过来到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她真有一种不甘心的情愫在胸中涌动,于是她振奋了一下精神,要向李景余说出自己对这次活动的评判,上次是在他的追问下说的,这次是他已知不佳,不需她的评价,但她却抑制不住地要说出来,抨击!尽是抨击的激烈言辞,他在听着时只是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却没有一句附和的批评,这是他的性格使然,还是他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她不得而知。一通发泄之后,轻松了许多,不然她也不知道会憋屈成什么样子。平静之后,她又告诉他准备了诗作,如果当场被吟诵感动后,她一定会自发地朗诵自己创作的撇脚诗,她还对他说出了开始时的心理活动,既渴望有佳作的出现,又担心自己的相形见绌,后来才知道完全是一种多余,尽是古人的佳作。说到这里时,她开玩笑地道:“面对历久不衰的古人佳作,我岂敢与之抗衡,况且那样的气氛,何以能激起诵读的兴致,罢了,一场空欢喜,枉费心力!”听到她的感叹,李景余既有惋惜,更有好奇,便提出拜读的请求道:“怎么能说枉费心机呢?只要有一个读者也是价值的体现,能否让我一睹为快!”

“想读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何必来这样醋味十足的话语,我可不喜欢这种语气的交谈。”

“以后改,以后改,何必这么认真呢?又不是什么正式的场合,只是月光下两个漫步的……”

她知道他下边想说什么,便止住道:“有完没完,越说越离题远了。”她阻止他多言与她的感叹有着相同的动机——想让他看她的诗作,如她刚才要求他的直截了当地送到他的手上会显得乏味而且掉价。她暗示后他却这么地多言,不知他还会说出多少话来,所以她在止住他的话后递上了诗作。他走到一处路灯下仔细地品读,只有短短的几行诗,他却久久地不能移开视线,她问他:“看不清吗?”

“看得清!”他在保持了阅读的动作中回答了她的疑问。

“看清了为什么读这么久?”

“认真地理解!”

“不就是一首撇脚的诗,有必要费这么大的劲吗?”

“值啊!我还是第一次享受诗作与作者同时在眼前的品读,我不仅读的是你的佳作,更在阅读你这个人,你说我能草草读完吗?人与诗俱佳,何等的才华,何等的……”

“又要胡说了!”

“我这是在胡说吗?”他紧接着这句反问朗诵起了她的诗作:“儿时戏耍追月走,咫尺惊呼在身后。去家千里嫦娥伴,相思两地婵娟见。双亲翘首天涯情,子影仰望桑梓泪。天宫能有几欢聚,人间难得少愁离。”读后他赞叹不已,陶醉的快意很明显地浮现在她的脸上,趁着高兴,他问起了她之前提问的答案。她本没有十分地在意这一问题,只是一时的突然想到,并没有要探个究竟的意图,不料他反而很上心。她反问了他是否有了答案,在得知他百思不得其解后,她先告诉了寻找答案的思路,后又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今晚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大的,这意味着只有这时的月亮与地球最近,古人将月亮与地球亲近的时候定为关于月亮的节日。她一再强调,正确与否,只是自己的愚见。她想与他交谈的不是这方面的内容,而是关于诗作的问题,所以简要解说后将话题转到了她的诗作上。她告诉他这首诗用平仄韵律格式衡量,不规范之处太多了,所以谈不上佳作,但又不愿因韵害义,所以没有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她表示虽然钦佩律诗的形式美,但在创作上更倾向于古体诗。在谈到诗的内容时她的意思是,诗言志是基本的要求,但写景难于以社会题材入诗,只是写了离情,至于那种花前月下,无病呻吟的诗是难以苟同的。李景余在听着她关于自己诗作的评说时,才知道了她对诗的钟情与厚爱,以及造诣的不菲,他在诗社一年多的经历中未曾见识过这样的水平,所以在听的过程中,不由得产生敬意,以至于在望着她时有如望着今晚天空的月亮一样的明亮,甚至更有如月亮一样的可望而不可及,听着她娓娓道来的话语仿佛闻听到了天籁之音,在他的心目中她的形象如巨人一般的高大,无论怎样地美化她都不足于表达他此时对她的敬仰。他在欣赏她中与她走到了三江桥上,这里聚集了不少三五成群的赏月者,她走到第一次站立过的桥头处停了下来,这时的江水较之那时瘦了许多,平静了许多,清澈了许多,一轮明月漂浮在江面,随着微波荡漾,江水似有要将月亮带走的执着,月亮似有留恋观赏的人不肯离去,她觉得月亮理解她的心思,传递着父母与她的相思——她在这里守候着月亮,父母在家乡一定也望着月亮,她甚至觉得这种千里共婵娟的方式胜过电话的问候,静静地守着这轮仿佛只属于自己与父母的圆月,不失为化解思念之愁的良方。过了一会,她还是抑制不住思念之情,掏出了装在衣兜里的手机,拨通了父母的电话,几乎就在铃声响起的一刹那间听到了妈妈应答的声音——多么亲切,多么熟悉,只要有这声音,即使没有语言的内容也可以安抚她的相思。她在问候父母中得知他们也正在赏月,以她对父母的了解,在他们的身上或者生活习惯里似乎是不存在这样的雅兴的,她知道他们美其名曰赏月,实际是寄托对她的相思之情,她也同样强烈地思念着他们,以至通话中几次近乎哽咽时停止了讲话,静静地听着父母的声音。通话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甚至多是闲聊,但无论多久不仅不厌其烦,而且每次挂断都有恋恋不舍多次拜拜。(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