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龙旗飘落 > 第四节大连湾——连锁反应

第四节大连湾——连锁反应

大连湾,具体位置,也就在现在大连金州区和甘井子区之间面海的地方。

由于对外开放和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的大连,已经是著名的商业经济重镇,也是北方著名的沿海旅游城市,海边分布着景色优美的广场、公园。由于城市发展对土地的巨大需求,近年很多地方猛烈地炸山填海,小平岛都成了内陆,大连一些原来靠海的地方,已经被填出了几公里不等。

当然,从前旅顺可比大连有名,当时大连这地方除了一座金州,也就只是一些村庄了,最大的叫大连湾镇。

大连湾湾面开阔,山形左右拱抱,东南面临海湾,三山岛屏障于前。湾底处中央有两座半岛稍微突出,伸入湾中,左边为和尚岛,右边为老龙岛。据说李鸿章到过旅大8次,4次来过大连湾,其中次是考察——最早他想把海军基地建在大连湾,但发现“大连湾水深口宽,不易控制”,因而放弃。又觉得此地山势回环,形势扼要,关系渤海门户,应购置巨炮,建筑炮台……大连湾炮台,就是指北洋修建在这一带的海岸炮台群。

北洋当年首先集中财力建设了旅顺、威海军港,一有余力,便从1888年开始,在大连湾左面的和尚岛筑了东、中、西三座海岸炮台(现在已不明显,和尚岛北侧,也被填出了一个码头),在老龙岛,构筑了老龙头、黄山海岸两座炮台(现这两座炮台的遗迹尚在)。后路还建筑了徐家山陆路炮台一座。整个工程直到甲午前一年的189年,才刚刚峻工。

从相关资料,以及残存遗迹和少量照片看,炮台都是用砂石水泥构筑,由上层炮位,下层子弹库,周边兵舍组成,四周还有高大的“土围子”,又当围墙,又可布置守御。

炮台全部采用克虏伯大口径要塞炮,和尚岛上每座炮台,装备10毫米和150毫米要塞炮各门;老龙头炮台,装备40毫米要塞炮门;黄山炮台,同和尚岛一样,装备10毫米和150毫米要塞炮各门;而后路的徐家山炮台,则装备150毫米要塞炮4门,还有80毫米口径行营炮8门,4磅行营炮4门,专门用来防备陆上进攻。

加上整个湾口有三山岛遮护,南侧大山岛方向出口还算宽阔,北侧小山岛与半岛间窄窄的出口,水面仅公里多,清军还密布触发水雷、视发水雷,再往湾底,就在严整排列的要塞炮宠罩之下,几乎可以肯定,没有什么军舰敢从这里突入海湾。

当时,这套海防体系由于地位作用十分突出,装备技术先进,又有前面海防炮台建设的经验,绝对够威力、够坚固。建成之后,受到时人高度评价。人称,“我海疆炮台,大连湾式最新,炮亦最利……以屏蔽南关岭,为旅顺口后路扁钥。”[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但是,这个对南关岭以及整个旅顺后路山地的“屏蔽作用”,只是站在大连湾炮台有效控制海面的角度去说的——有这样一圈炮台,对海面的防卫上自然是威力巨大。

而这也正是它从设计到布局上不可避免的重大缺陷。

就是说,它的巨大威力,完全建立在陆路没有威胁的前提下的。

反过来看,南关岭反而也是它的后路屏障。一旦敌从陆路进攻,后路金州、南关岭失守,那一圈向海的大炮,将一无用处。不但屏蔽不了南关岭,反而自己暴露在敌人面前。

……………………………………………………

对大连湾炮台的威力,小日本不可能不清楚。而对它的缺陷、要害,小日本同样不可能不知道。

就大清来说,对这么一个地方,应该有一个互为屏护、共同守卫的战略筹划才行。

可是,综观大连湾的战斗,却从一开始就低调沉闷,完全没有发出任何光彩。

本来战斗部署就含含糊糊、断断续续,竟然还在前线将领的理解执行上,又节外生枝,分岔了。

……………………………………………………

大连湾炮台开始由提督刘盛休统铭军十三营驻守。甲午战争爆发,除留六哨兵力外,其余军队随刘盛休开赴大东沟接应朝鲜清军。随后总兵赵怀业带怀军六营两哨调补大连湾驻守,兵力上先少了一半。其中,和尚岛驻两营,老龙头及黄山各驻一营,后路的南关岭驻一营,苏家屯驻一营二哨。

还在敌人登陆,金州危急的时候,大连湾和旅顺的防御便迫在眉睫。

李鸿章对日军登陆无力阻止,只能置之不顾,对金州也力不从心,但对大连湾和旅顺又做何打算?

实际上,李鸿章之意,已经变成以保卫旅顺为重点。

不是说“大连湾为旅顺后路紧要,互为犄角,不能不防”吗?还告诫过湾旅防守将领,如金顺所言“诚如傅相(李中堂)来谕,大连湾不保,旅顺更危”。

那只是早在获知日军登陆的情报,一直到日军上岸,李鸿章所思考的方案。

等日军推进到貔子窝,攻旅顺的迹象已经明显,而且在攻占金州之前,李鸿章的想法已经变了。

变成了宁要旅顺,不要大连湾了。

……………………………………………………

于是我们看到,到了金州形势危急的时候,李中堂忽然又有了新的安排。分别部署如下:

一方面,11月日,盛宣怀致电赵怀业等:“尊处分守各营,兵力散而不聚,恐难当大敌。帅意(李鸿章的意思)旅重于湾,南关岭有险可守,倘湾不得守,须带炮队退守南关岭,以保旅顺为要。”[《盛宣怀致赵怀业等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明确了老帅“旅重于湾”的新判断。

另一方面,就在同一天,李鸿章也电嘱旅顺水陆营务处道员龚照玙,迅速筹策部置旅顺的防守,“吾意宁失湾,断不失旅。”[《复旅顺龚道》,《李文忠公全集电稿》]这等于是告诉龚照玙,关键时候,为了加强旅顺的防卫,大连湾可以弃守。

这些命令,与前边他自己所明确的“守旅必守湾”的思想,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按一些史书所写,李中堂似乎又乱了方寸。

……………………………………………………

是有点乱。但李鸿章大人还不至于乱了方寸,他很清醒。

李大人面临一个抉择。这种选择几乎天天都遇上,事事都是两难的境地。

打,不打。增援,不增援。增援走海上,还是走陆上。守,还是撤……

当前,那么大的战场上,鸭绿江、金旅,先顾哪端,需要判断和筹措。

现在,一个大连湾和旅顺,先顾哪头,也需要仔细掂量掂量。

在南关岭与大连湾的取舍上,他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大连湾与旅顺的问题。

给赵怀业的命令,核心是“退守南关岭,以保旅顺为要”,这11个字,足够体现李鸿章的考虑。

至于弃大连湾而守南关岭,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鬼子从陆路上来,准确掐住了大连湾的要害,已经让海岸炮台威力尽失,无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南关岭是旅顺后路山地险要的起始,进旅顺后路,必经此处。

选这儿,简单一点说:不是南关岭山地重于大连湾,而是旅顺重于大连湾。

所以在必要时,必须调大连湾守军,向旅顺后路上布防。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帅顾此舍彼的原因,还有不得不取舍的无奈。

关键的制约因素,又是兵力不敷。

……………………………………………………

从前边连顺、徐邦道、赵怀业请求增援旅顺,遭到李鸿章拒绝和训斥,已经可以认为,李鸿章就是指望着旅顺后路那片山地,来阻止日军进攻了。

此时,李鸿章已经下定决心,把陆路的重点放在南关岭,兵力也要向南关岭集中布防。

除明确赵怀业必要时退守南关岭外,他还通过盛宣怀致电湾、旅诸将,明确:“貔子窝至金州路皆宽,惟有南关岭起,土城子止,宽止十里。中有山岭,形如蜂腰,西人皆称可守。若调十营扼山岭,多安炮位,平路多设地雷,当可紧守。一面再调兵接应。”

此外,他还多次电催赶办,紧急在南关岭建设土炮台,做防守准备。

单纯从战术上来讲,据守南关岭,也不能算是无谋。相反,这还是可行的。

前边提到“金州地峡”,我们也已经讨论过。这片险要之地,所谓“逾南关岭而西南,则地势渐张,山海依倚,磴道回旋,乃天然形胜”的地方,形如细腰、正面狭窄,日军兵力再多也根本展不开,也就形成不了优势;迂回无路,只能一步步推进,沿途需翻山越岭、采取仰攻,有几道山岭山势还十分陡峭。

后来日俄战争,日军用了半年,还没通过这片山地,就能说明一点问题。

所以,按李大人的思路,如果清军依靠山地有利地形,层层设防,将极大消耗日军力量,改善旅顺防御。不敢说能打败日军,但绝对可以拖一拖。要是能挡上个十天半个月,或许,就会迎来转机。

可是,如果前线将领无能、军不堪战,即使有再好的设想,也会成为败笔。

李鸿章的盘算,就是因为这些猪一样的队员,迅速便落空了。

……………………………………………………

在他那帮手下看来,既放弃了大连湾,南关岭也决不可能屹立无恙。

李老帅无法顾及的一点,恰恰是致命性的问题——

至少,大连湾失守或弃守,将使本来就低迷的士气更被严重“锉低”。

而且,由于赵怀业未能准确理解(或者说就是曲解)李鸿章的命令,既不及时调整部署,向南关岭转移兵力,又不能约束部队、及时应变,致使金州失守、大连湾弃守,这两环加在一起,直接而迅速地引发南关岭山地也被弃守的雪崩性恶劣后果。

跟叶志超一路弃守平壤、安州、定州、义州,原理是一样的。

李老帅估计不足的,恰恰也成了致命性的问题——

虽然说,反正日军已经登陆,眼前的威胁也在陆上、还有更北边,舍弃一个大连湾,又能怎样?一时之间,敌人也不可能再从那里上陆了,而借以运输物资,恐怕还需要很多工作。

但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估计而已。

后边的事,也完全出乎了李大人的所料。

……………………………………………………

当然,李鸿章也使出了他领兵几十年,屡试不爽的那一招,激励大家道:“如能守住南关岭,不使(敌人)越过,统领、营官当邀破格恩爵,弁兵重赏银两,决不食言。”

因为这次他还有料,所以还威严地告诫诸将说:“卫达三(汝贵)已拿问。其势不能不拚,然舍南关岭不守,过此恐不能守。”

李老帅就是这样,不止一人批评他平时不象曾国藩那样注重教育,培养士兵的什么观念,也不象曾国藩那样,对部队管得很紧。看来他确实对曾老师的做法根本不以为然,总是以为,没必要有事没事那么约束官兵,只要给官做、给银子,大家自然都会拼上命去。再加上拿卫汝贵事例吓唬吓唬,看谁敢不出力?

他没搞清楚,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这一套好使,但面对外敌,特别是日军这样很凶恶,也很专业的敌人,更特别是这边还大多是新招募的兵,初上战场,要是没有了信心,不管靠官位和银子鼓舞,还是靠“严肃处理”来恐吓,都是无效的。

应急避险,本来就是人的本能反应,不是训练有素的部队,绝难以冷静应对危险局面。从军队群体心理上来讲,更是容易出现“越打胜仗越勇猛,越打败仗越胆小”的累加效应。如果关键时候,“保命要紧”成了第一选择,那不敢打的,想跑的,还是会毫不迟疑转身就跑。处理不处理,先躲过这一“劫”再说。

中日战争打到这个程度,他还是没有被“打醒”。

……………………………………………………

“雪崩”就这样开始了。

回顾实战,我忽然觉得,从金州失守开始,大连湾就已经失去作用。

仔细看大连湾炮台与金州的位置关系,你会发现:金州以南,才是大连湾左侧和尚岛三处炮台的真正后路!而那地方,偏偏地势较平,几无险可守。也就是说,舍了金州,和尚岛便后路洞开。

其实,从金州危急,大连湾炮台守军已经感受到了压力。虽然守湾是他们的任务,但赵怀业却不能不顾虑金州的局势。

而在日军攻城之时,赵怀业终于也坐不住了,一咬牙,带领和尚岛炮台守军赶来增援。他一定是醒悟了,后悔没听徐邦道的话。

但是,一切已经太迟了。

眼瞅着城门失守,日军蜂涌而进,已经于事无补。他也根本没那个胆子冲上去搏杀,只好撤退。

退,回原地也不行了。金州一失,和尚岛马上也将被截断,半岛就会成孤岛!

只好丢弃,向南溜走了。

当夜,赵怀业率和尚岛守军两营,移驻老龙岛。

这里,才堪堪与南关岭东西对峙。

……………………………………………………

7日,日军向大连湾进攻。

事先,日军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打金州时,本来日军已经攻入城中,徐家山炮台方向仍不知金州失守,还向金州东南日军集结地发炮轰击了好一阵子。这一手,也让日军十分惊惧。

包括派出侦察,对徐家山炮台进行周密侦察,发现炮台有土围子,还有00左右的清军活动,大炮也非常吓人,不能不认真重视。

日军不得不小心,对攻打大连湾作了充分的准备。

包括一去便回不来的准备。

“各级军官兵士决心死战,有的把行李托付给战友作为遗物,有的把卷烟分得一支不剩,也不带午饭和干粮,悲壮凛然无一想生还者。”[龟井兹明《甲午战争亲历记》]

凭日军手里的行营炮,是难以与炮台大炮对敌的。所以,日军决定悄悄进军,以偷袭为主。

根据山地元治的部署,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犯:

右路部队,包括步兵第三联队,骑兵一小队及炮兵两中队,由第二旅团长西宽二郎少将指挥,沿旅顺大道前进,向南关岭方向进迫,截断清军来援之路;

中央部队,包括步兵第十五联队,骑兵一小队及工兵一中队,由步兵第十五联队长河野通好大佐指挥,直插大连湾右面,攻击老龙岛炮台(日军记为大蓝山炮台);

左路部队,包括步兵第一联队、骑兵一小队及工兵一中队,由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少将指挥,攻击和尚岛炮台。

其余部队,驻金州城南,作为预备队。

并且,还要求日本海军也赶来助战,作出从海上进攻的样子,以牵制炮台守军的火力。

……………………………………………………

但是,清军的行动,让山地这一通郑重其事的部署显得十分滑稽。

日军向大连湾进攻时,一路上竟没遇到任何抵抗,行进极为迅速。

日军低调而正规地按偷袭要领,摸近大连湾炮台,又象乌龟一样,从几百米远的地方贴着地皮爬过来,所幸,雄伟的炮台内一直静悄悄的。熬过最凶险的阶段,一拥而入之后,才知道要塞内上演的,竟是一出空城计。

原来,清军赵怀业部已经趁暗夜全部撤离了大连湾。

等日军搜检炮台和兵营,发现空无一人,士兵们由令人窒息的紧张中一下子松驰下来,又“不禁自失良久”。

日军兵不血刃,一鼓而下。再接再厉,奋勇突进,战斗就象演习一样。上午9时左右,大连湾各炮台全部被日军占领。

日本海军派出几艘军舰,早晨趁海雾赶赴湾外,先对岸上试放两炮,竟毫无反应。至9时许,“筑紫”、“赤城”二舰正准备再打打,接着就发现,和尚岛炮台已悬挂日本旗,中国炮台的炮口全部指向天空——陆军得手了!

在这里,日军还拣了大便宜。

在和尚岛柳树屯的水雷营内,日军惊喜地搜寻到了大连湾口水雷群的布置图。海军马上派人过来取走,按图索骥,一一扫除。“收布设水雷图,因得详其布设之状,即扫海以绝其忧。”[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撤退的时候连这样绝密的布防图都丢了,真是奇葩!

细节决定成败。有多少这样的事,导致了战争的失败,甚至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兴亡。李鸿章当然不会料到,自己的部置迅速被破,最后还是败坏在自己人手里。

接着,联合舰队散布在附近花园口、貔子窝海面的军舰集中到大连湾内。

此处有大连湾码头,还有清军在柳树屯海口内修建的栈桥,叫柳树屯栈桥,又敬称“李鸿章”栈桥。据记载,这座栈桥长约100米,宽5米,呈丁字型钢梁结构,十分坚固,下部铁板构成方柱,中灌水泥,直入海底,主要用于舰船燃料、物资弹药、粮食起御和军中饷械等转运。

现在,完完整整地交到了日本人手里。

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大连湾要塞、码头,反成了日本继续扩大侵略的根据地。

“大连湾有海军码头,倭人据之,其大小军资从此得登岸地转输前敌,而辽东之祸愈烈矣。”[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

对大清更为雪上加霜,同时对日本雪中送炭的是,守军逃走之时,武器枪械弹药尽皆丢失。被“拾金不昧”的赶巧了,全部落在了日本人手里。

这又是李鸿章始终没有交待,肯定也没有预料到的。

有一组字眼和数字十分扎眼:行营炮,枪,弹。看这段文字——“倭将方至时,我金州、大连湾储备军械,除了勇丁配执的兵枪以外,还有海岸、行营两种炮共一百二十余尊,大小炮弹二百四十六万余颗,而从沪局(上海制造局)运到的行营快炮尚未启封,华厂自制枪加德国枪共六百数十杆,枪弹三千三百八十一万数千颗;及马匹行帐诸式军需,所蓄甚厚。严城巨防,不料两日之间竟扔下跑了。”姚锡光在《东方兵事纪略》中所记的这些武器弹药数量,与《日清战争实记》日方所记的数量基本相同。

前边探讨过,按《清史稿》所记,各地枪炮厂已经能够制造新式洋枪,而且是连发快枪。唯一不足的是,银子。但从囤积的步枪弹药数量看,除加紧外购,开战后各局确实开足马力生产,以应付战场所需。我们由此可以看见大清为这场战争所付的努力。

从这些数字看,这里显然是支持北洋作战的一个补给基地,规模也够大。但到了战场上呢,一方面这里有多余的枪炮弹药,另一方面徐邦道却因缺乏这些急需枪械而连连申请,最后领些破枪上阵。这只能说明,大清的后勤保障真的是混乱和运转不畅,而作为总转运使的盛宣怀、辽东转运使的周馥等人,也有不清楚底数的问题。

此外,也不排除各部队间相互分割,有了东西却不肯相互支援,或者是不能拨付——如动兵一样,均是敏感问题,不见批文、没有条子是不能给的。真是死板得够高级。

这些“梗阻”到处存在,无一处不影响大清这场战争的结果。

……………………………………………………

大清的军官竟如此昏馈,一边嚷着装备不足、军需物资不足,一边好不容易运上来了,却总是在仓皇撤离时轻易就丢弃,原封不动地赠给敌军。

这种事一再出现,平壤是这样,鸭绿江是这样,大连湾,仍然是这样。

非常遗憾,如果这些炮弹、子弹,在走之前通通打出去,会是什么效果?

一而再,再而三,就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撤退前总是不加破坏?

都是时间紧急吗?还是没有这个意识呢?

子曾经曰过:“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说的就是要夺取敌人的粮草物资,保障自己、削弱敌人,这是“拿你一分,等于我比你多两分”的军事算术,甚至会转换出十倍二十倍功效的辩证智慧。“因敌就食”是作战的一个古老原则,反过来讲,至少当然也是“我带不走,也绝不能给你”。虽然作战的对象,使用的武器不同,可基本的原则不会变。不可能没有一个将军想到这一点吧?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确实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中华老祖宗两千年前就明确告诉我们的事,我们却已经忘了。这毫无疑问地显示了大清军事素质严重倒退。军事制度弱,连军官成长的渠道也值得反思。

相反,日本人却在这上边运用得十分纯熟,发挥得淋漓尽致,毫无遗漏。

也许这才能解释,日本运气为什么这么好。也不能再仅仅说是,运气在日本人这一边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