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斩宋 > 第七十五章征剿田虎

第七十五章征剿田虎

陈敬济没有见到王妃刀白凤,太子赵恒的密旨将他从段正淳的王府喊回驿站,飞马传书送来密旨的人是个颇精明的汉子。

密旨里的内容写得很简单,让他转交邦交团的大权,即刻与送信人返回东京汴梁城准备率军出征。

出征本应该是朝廷派将的事,可是太子却让他领军就是要提升陈敬济的职位,这是一种赏识的行为。

被欣赏自然要有领受的觉悟。

陈敬济分别向大理王段正仁与段正淳告辞,密旨是十万火急的大事,他当然不能抗旨不尊,太子登上宝座是板上钉钉,做臣子的能不知趣吗?

出使邦交团没有跟着一起返回的原因是出使的任务没有做完,而且他们跟随陈敬济会拖累返程的速度与时间。

送达密旨的汉子名叫时迁,他在宫廷大内里做过几年的侍卫,他小时候曾经陪太子读过几年书。

时迁是赵恒的伴学书童。

二人没有闲话匆匆赶路向回返,大理国通向东京汴梁城的沿途有官驿,劳累的马匹随时可以更换,因此赶路便少了耽搁的时间。

陈敬济赶到东京汴梁外没有入城,密旨要他直接去兵营报道,城外大营旁早就有一支整装打发的人马,为首的是李纲、韩世忠、岳鹏举与张俊,除了文官的李纲面生外,其他的人都是比较熟悉。

指挥兵马出发的令箭是由朝廷下发,李纲负责转交给陈敬济,出发的目标是南下征讨打着邪教旗号造反的方腊。

这年头举旗造反与落草为王成了一种时尚,不管聚众的人数多还是少,稍微心怀不满就要惹是生非,朝廷对这种事见怪不怪也很少重视,谁知道是不是下边缺少银子的官员又在自吹自演?

造反的方腊动静一直不小,直到他打出信奉新教才令太子觉得不悦,新教的纲领与大宋朝廷的施政相左,如果再不加以约束,将会动摇朝廷的根本。

文人出身的李纲本不该随军出征,赵恒能使用李纲一方面在向陈敬济示好,另一方面也是想打造一支有实力的班底。

“行军的路线有方案吗?”陈敬济向站在一旁的李纲问,他不了解此人的秉性,也不清楚其随军的目的,是增加功劳还是暗中监视谁?

“没有。”李纲诚实的回答。

出征南下征讨虽然是匆匆的接旨,但武将出身的韩世忠与岳鹏举私下有过研究,旁听的李纲自然也看过不少作战的方案。

陈敬济想到青州的某个人,便决定率军先往青州城走一遭,他对一旁的韩世忠、李纲与岳鹏举说:“梁山聚众的一干人虽然有归顺朝廷的心意,但有没有去做是个问题,若青州已经收服梁山倒也罢了,如果没有就需要咱们提前动手化解后方的隐患,省的南下后被太子的密旨再宣回来。”

李纲、韩世忠与岳鹏举都表示同意,出征南下忌讳来回折腾,而且方腊与梁山若私下有联合,他们必然会腹背受敌。

决议取得一致性后,如何分兵便由韩世忠与岳鹏举二人制定,陈敬济只把握率军出征的大方向,具体到实战还是交给武将安排更好。

大军分成两路人马,先锋官岳鹏举带着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先行,另一支由陈敬济与李纲坐镇中军,韩世忠与张俊分别在两翼。

陈敬济与李纲的后路军行至青州城管辖的范围时,探子送回前方的捷报,岳鹏举已经率军进入青州,与张叔夜的兵马和在一起。

青州城不是府尹慕容复国掌权,怎么改成张叔夜了?

一头雾水的还有李纲,他在朝廷的职位虽然不高,却恰好能看到各地管辖官员变更的信息,青州府尹慕容复国又是一位国舅,自然属于官员重点关注的对象,这样的大人物失去了权柄说明什么?

信息少、慢、失真的弊端令陈敬济很不舒服,他觉得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队伍,专门搜集来自各地的各种消息。

没有第一手的情报就没有掌控胜负的能力。

“启禀陈将军,张叔夜求见。”校官进入中军大帐向陈敬济说。

张叔夜主动来见他倒很新鲜,俩人有过一次接触,但结果却不怎么友好,此时身份的差异再次见面,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发展。

“请他进来吧。”陈敬济向校官吩咐道。

张叔夜穿着银灰色的轻甲,腰上挎着一把刀,原本书生气息的人有些不同,令陈敬济与李纲不由得对视一眼均有些惊异之色。

“末将见过陈将军。”

称呼也变了,陈敬济的脸色大变,耳朵里听到的口音有些变化,熟悉的嗓音与书生的模样很不相符。

陈敬济给李纲找了个离去的借口,并将中军帐的士兵们也支出去,大帐内只剩下他与张叔夜时,他才压低了嗓音问:“你是谁?”

张叔夜后退至大帐门口向外面张望了几眼,没有发现什么情况时回转过来,伸手从脸上撕下一张人皮露出本来的面孔,他竟然是宋江。

“哥哥怎么这副打扮?”陈敬济心中暗自吃惊,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变化,他的嗓音依然很轻,只有俩人才能听清楚,“那张叔夜死了还是活着?”

“他死了。”宋江淡淡的说:“青州的慕容复国也是宋某杀的,你若是要向朝廷举报可以立刻喊人。”

啥意思?喊人这么差劲的事能做吗?

“哥哥也太看轻我了。”陈敬济摇头说:“虽然我与宋江大哥有些误会,但误会迟早有化解的一天,咱们相处在于义气,哥哥不要再说举报之类的话。”

“好,宋某相信你的为人,我此来有一事相求。”宋江顿了顿将他的想法与梁山一段时期发生的大小事都讲了出来。

陈敬济万万没有想到梁山的大寨主晁盖也死了,他死在慕容复国的手里,慕容复国规劝晁盖与宋江投诚朝廷,表面同意的晁盖进入青州城后突然与几个手下作乱,他们杀到青州府衙被驻扎的士兵用乱箭阻拦,大寨主晁盖不甚被箭射死。

坐上头把交椅的宋江假装被张叔夜招安,他带着梁山一众弟兄进入青州,杀了慕容复国与张叔夜,一心想归顺朝廷的宋江怕青州的兵马报复,才特意假扮成张叔夜。

先锋官岳鹏举的三千人进入青州城时,他便主动交出兵权,甘愿成为岳先锋旗下的一名副将。

归顺朝廷的梁山群雄们产生分歧,原先与大寨主晁盖走得近的一些好汉难以继续听从宋江的管理,所以宋江打算让陈敬济接收这批人。

这倒是一件好事!

陈敬济正打算做点什么,只是私下去做必然会惊动太子,支配人手干事也会被影响,现在有一帮梁山兄弟便有了发展的本钱。

“哥哥假扮成张叔夜给岳鹏举做副将会不会不好?”

宋江摇头说:“我与岳将军谈得来,他知道宋某的底细,在他手下当小兵很安全,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尼玛,岳鹏举竟然知情不报!

话说开了自然减少误会,陈敬济很领宋江的情,梁山属于晁盖班底的人不多,除了曾经与大寨主一起劫过生辰纲的阮氏三雄外,还有朱仝、曹正、李俊与童氏兄弟。

交接人手比预想的简单,归顺朝廷的梁山好汉们大多没有封赏,这是因为这群人还没有什么功劳,所以得到官职的只有宋江和吴用。

陈敬济在青州不能驻扎太久,但他与兵马离开却不能让青州没有人管制,他与李纲商议了一会儿,决定将其放在青州并修书向太子禀报。

赵恒的回复来的比较快,不仅同意李纲出任青州的新府尹,还命陈敬济率军改路东征,清理以田虎为首的乱贼。

田虎的势力比方腊弱了很多,占领的城池也不多,为了能给宋江等人增添一份功劳,陈敬济任命岳鹏举为主帅,宋江与梁山一干好汉为副共同清剿田虎。

岳鹏举的先行军离开后,陈敬济安排韩世忠与张俊制定新的作战计划,目标为处在北边的辽国。

接收的八位好汉由朱仝与李俊带领,划拨几百名素质极高的士兵听其调动,建立一支专门收集信息的机构,将四面八方得到的消息汇到一起归类安放。

李俊与阮氏三雄都是水上的好汉,他们自然侧重在收集水上的情报,不仅包括大宋领土内的河流沿线,还有辽国、西夏、大理及沿海的小国。

信息不怕多,但尽量要把时效性做得准确,这是便于率军出征的灵活性,能大大的提高战场的胜负率。

朱仝、曹正与童氏兄弟负责陆地上的消息,这方面探查受到时效性的影响,所以针对的目标为前方征讨田虎的岳鹏举。

岳鹏举领着宋江等人征讨田虎很顺利,几个回合便将田虎打得找不北,节节败退令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早就失去意义。

“陈将军,田虎败了。”

“收回的城池交付给朝廷相关的官员接手,城外的耕田与粮庄大多被岳鹏举留下了。”

“田虎的首级被快马送交与汴梁。”

消息连连传来时,陈敬济听得皱起了眉头,他不是小心眼的人,可是出征打仗讲究一个厉害关系,虽然他与岳鹏举都是朝廷派出来的带兵武官,但怎么说他都是岳鹏举的上司,有了功劳不先与上司汇报,越级上报是怎么一回事?

再说清剿的战利品与土地应该归还给朝廷,私自留下是怎么个道理,田地与粮庄都是国之之重的东西,私留往大了说叫藐视朝廷。

田虎死了,平息战之后的岳鹏举与宋江又回到陈敬济的手下,虽然对二人略有微词,但他什么也没说,做武官不容易,中饱私囊的机会不多,打仗是武人积累财富的一大法宝,这种事不值得太计较。

大军在青州城外扎营休息,陈敬济找了一个好借口上书给朝廷,慕容复国变成了忠肝义胆的人物,因为宋江有时候还要借用张叔夜的面孔,所以他没有将张叔夜死去的消息向上汇报。

“陈将军,太子有密旨。”送信的人是时迁。

密旨依然写的很简短:改道北上,与完颜部落一起阻击辽国。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