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铸唐 > 第四十二章 百态

第四十二章 百态

等到薛万均班师回朝,已经是这一年五月中旬。朝会上,李世民除了升官,还赐给他一座大宅子。修整一两日后,薛万均一家便都搬了进去。

新的府邸,牌匾上挂着的还是永安郡公府,不过面积却是比以前的大了一倍,门口还放着仪仗,显示着主人家的不平凡。

长兴坊离着通衢大街就隔了一条街,薛万均参加朝会的时间也缩短了小半。坊的南边是永乐坊,里边就有薛万彻的府邸。

从府里出去,往北走不过三分钟,就可以看到万年县县衙,若是今后薛光裕闯了祸,薛万均领人倒是挺方便的。

搬到了新府邸后,张氏三人各写了一封信送到顾府,连带着薛万均都写了一封。六月三日一早,会稽城的城门打开后不久,就送到了薛光裕的面前。

薛光裕倒出信封,看到薛万均的来信时有点诧异,不过首先的还是打开了母亲柳玉的信。内容与往日差不了多少,跟他说了搬家的事,也在催他,希望他能在贞观三年的上元节前回到家中。

小家伙薛曦,对于大兄带回去的东西很满意。这全是因为薛明还小,带回去的东西大半进了她的肚子里,只有一小半的玩具分给了他。来信,也是让他再带点好吃的东西回去。

张氏没有写太多,内容相差也不大,倒是另外写了一封信,是给顾谨瑜的。薛万均猜测,内容差不多是让顾谨瑜放他回长安之类的。

最后,薛光裕拿起薛万均的信来。打开来看,发现上面就寥寥可数的几个字……。

信的内容,让他走之前,替他拜访他在江东的一位好友。

等到薛光裕写完回信,让人送走,已经是未时。闲来无事,薛光裕便领着陈义一起,准备到其他坊的酒肆里听听那些“闲言碎语”。

还没有走出门,谢文义就在身后叫住了薛光裕。

“光裕兄,你这是要出去?可否带某一起去?在这府中呆久了,也着实无聊。来了这么久,还未曾好好逛过这会稽县呢。”

“当然可以,一个人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一起过去,我们俩也可以好好聊聊。”薛光裕见他身后少了王何这个跟屁虫,也乐意跟着这些他这个“下属”一起走走、聊聊。

听到薛光裕同意,谢文义跨着步子,赶忙跟上来。三人一起出了府门,由薛光裕带路,朝着酒馆走去。

会稽城自古以来就是重镇,也是繁华之地,比起苏州城也是差不了多少。再加上北方几百年连续不断的战乱,大量人口的迁移,使得长江以南的地区得到很大的发展,经济重心不断的南移,会稽城也因此得了不少的好处。

时至今日,会稽城也成为一个中转站,每天都有大量的商人在这里落脚,买卖货物,再去往其他的地方。

因为这个原因,城中的旅店、酒楼比着其他城多了大半。当然,风花雪月的去处自然也是多了不少。

作为会稽城里首屈一指的大酒楼,同福酒楼占了整个昌民坊的十六分之一,坐北朝南,立在坊的十字路口出,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人、士人。

这也是薛光裕最喜欢来的一个地方。在这儿用膳的,都是手里有着几个闲钱的读书人和走南闯北的商人。除此之外的,根本进不了这个门。而这两类,恰恰又是了解信息最多,又有各自见解的人。

刚进了门,就有眼尖的酒博士瞧见了薛光裕。赶忙地小步跑过来,一路跟着薛光裕,谄媚地问道:“小郎君来了,今日还是跟往常一样?”

薛光裕淡淡地回道:“对,与往常一样,再多添一副碗筷。”末了,又接着问他:“某的那张桌子可留着。”

“留着,留着,一直留着,就等着小郎君过来。”酒博士微微弯着腰,笑眯眯地回道。

“那行,没你什么事了,某等自个过去,你快去厨子那催促着点。”边说着,边抛过去了一小块银子。

酒博士接过,偷偷掂了掂,有二三两的样子:“好勒,小郎君等个两三柱香,菜马上就来。”

说完,带着美好的心情,从薛光裕身边离开。这几个月来,同福酒楼里的伙计都知道了薛光裕这么一位出手阔绰的小郎君,每次来都是点同样的菜,坐同样的位置,给的银子也有两三倍那么多,扣除了酒楼要去的,自个剩下的至少也有半贯,抵得上他们两三个月的生活了。

拿着这钱,酒博士心里美美地想着,等黄昏关了门,得找个地方乐呵乐呵。

在金钱力量的驱使下,菜肴很快送了上来。一碗羊肉汤,一盘鱼,一只烤鹅。足够薛光裕在这里悠闲地坐几个小时。

见菜上来,薛光裕便动手拿起筷子享受食物。

谢文义正要说什么,刚刚开口,就被薛光裕止住了:“谢兄莫急,先填填肚子,听听这些人怎么说的,等吃的差不多了,我们再聊聊。”

谢文义听了,点点头,拿起筷子,边吃,边听着这酒楼里人们的议论。

薛光裕选的位置,在酒楼二楼,稍稍一抬头就可以看见楼下的食客,走几步就能看到楼外来来往往的行人。

酒楼里最有趣事,便是听着商人们聊着不对等的信息,闹上几个乌龙,有时候你神神秘秘说出来的消息,却是对方早就听过的。

有从长安出发,经过巴蜀、江右再到江左的商人,还在谈着三四月时李世民亲口吃下蝗虫的事。

有的,则是聊着刚过去没多久的朔方之战,消灭梁师都,打的突厥落花流水……

至于士人,大多与薛光裕一样,坐在二楼,不屑与底下的商人们坐在一起。

或是高谈阔论,讨论着国家大事;或是三三两两凑在一起作出几首诗词;也有些不务正业的,凑在一起讨论着昨晚的风流韵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酒楼里讨论李世民夺位不正等等的言论越发的少了。

薛光裕刚来这会稽城那几天,在这酒楼里总会听到士人们的猜测、怀疑。李世民对李建成的抹黑,能够骗得了后人,却骗不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他们,甚至觉得李建成做的会比李世民更好。

这也是李世民为何急忙刷着政绩的原因,他要这天下人知道,他比他的大哥更合适。

这也确实又很大的成效,两年来,李世民的政绩越发的好看,这种质疑和怀疑也渐渐地消失了。

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再加上能臣猛将的辅佐,种种措施下,使得大唐子民对于未来充满了向往、激情。

薛光裕听着听着,心里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在暗暗叹息:“若是贞观四年后,李世民不因为这短短四年的成绩而骄傲,不去迫不及待地想要显示自己的功绩,为了天可汗的名头,也不会为日后唐朝的衰败埋下伏笔。”

正想着,外面一阵嘈杂,酒楼里的人都向着门外跑去。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