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复唐 > 203、chapter.203

203、chapter.203

李从嘉没好气地看着他:“你怎么也来这一套, 还好消息坏消息,你随便说一个不就行了, 反正总要听的。”

释雪庭慢悠悠坐下说道:“那多没意思。”

李从嘉崩溃地看着他,觉得这货也跟着学坏了。

释雪庭这才一笑, 之前段素素的事情让李从嘉好几天都不开心,好不容易被他哄的回转一点了,结果山东那边战事平定。

这算得上是好事情,可是后来一笔下来就有许多脑袋落地,就没那么美妙了。

李从嘉倒不一定是多么为那些反贼难过,他是为人口难过啊!后世为了计·划·生·育什么魔幻政策都出来了,后来人口下降发现扛不住这才打开了二胎的大门, 还只是二胎, 不让放开了生。

可是到了李从嘉这里,却是恨不得大家都多生点孩子,虽然有点对不起女人们,可是国家人口太少, 真的是什么都发展不起来, 大唐土地面积这么大,人不多开发不过来啊!

这就导致很多偏远地区没有人烟,总会被邻国打注意,虽然那些地方是荒山野岭,但在国土这个概念上,李从嘉十分小气,是自己的就不会给别人, 哪怕没有人空置在那里也不给别人!

这样一想李从嘉倒也理解为什么每逢大战之后国家建立,都会有一项人口税是十五岁到三十岁不嫁的女子要交高额的税赋。

不过李从嘉就算再怎么希望人口增多也不会制定这种税收,甚至他连人口税都取消了,如果想要钱他自己会想办法赚,或者是掏周边国家的口袋,或者是掏富商的口袋,反正不能把压力都施加到普通百姓身上。

也正是因为每逢大战之后人口锐减,李从嘉现在看着这个数字就很心疼,哪怕他们是必须要消灭的世家,是反贼,李从嘉也不由得嘀咕了一声:“没事儿闲的造什么反,把一家子都造进去了吧?”

尤其是在看到大索貌阅的新数值之后,不由得又唉声叹气,然而在这个时候来了两个消息,释雪庭不得不将这两个消息换一种方式告诉李从嘉,才能一边将李从嘉自忧愁里拽出来,一边不让他那么生气。

李从嘉见释雪庭坚持玩这个游戏,只好说道:“那先来坏消息吧,不要来铺垫了,直接说,我撑得住。”

释雪庭笑了笑,想起当年李从嘉不是这个样子,总是得过且过,只要生活无忧他会本能的对坏消息逃避,然而如今他不是这样,他开始选择迎难而上。

释雪庭说道:“高丽选择开战,而契丹成了他们的助力。”

奇异的李从嘉知道之后并没有多么生气,只是嗤笑一声问道:“契丹能给他们什么助力?我们打高丽肯定是从水路走的,契丹除了提供钱和粮食还能有什么?”

契丹是彻底的内陆国家,草原的平坦让他们的骑兵天下第一,但是在海上开战,这些人在船上能不能站稳都是一回事,所以契丹对高丽的支援只能是粮食钱财。

可这两样也是契丹的短板,如果契丹真的足够富足,哪里会时不时过来打劫大唐?

所以对于这样的坏消息,李从嘉根本不放在心上,他早就知道契丹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在历史上契丹怕宋朝跟高丽关系太好会威胁到它,就不停的给高丽送各种东西,现在也是一个路子,只是契丹会给高丽送东西,却不会帮着高丽打仗,这一点李从嘉十分确定。

这样一想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说说好消息是什么?”李从嘉盯着释雪庭,他决定如果释雪庭的好消息也这么没意思的话,他就让释雪庭回国师府自己睡!

释雪庭轻轻一笑说道:“好消息就是你之前心心念念的那个什么福船已经初具模型。”

李从嘉听了之后瞬间眼睛一亮:“试航过了吗?”

释雪庭说道:“听说是试航过了,估计过两日就有正经的奏折上来了,这一次,书院的学生出了不少力。”

李从嘉愣了一下:“书院的学生?”

释雪庭点了点头:“按照你之前划定的方法,最早一批进入书院学习的学生已经毕业,准备参加春闱了。”

李从嘉脸上刚浮现出一抹喜色,忽然就发现自己高兴的好像太早了,他抓了抓头说道:“书院学生参加春闱,感觉好像就没别的学生什么事情了啊。”

释雪庭微微一愣:“你对他们这么有信心?”

李从嘉放下手中的朱笔说道:“当然有了,这些年我对书院的监管一直就没放松过,你也不想想,有多少有识之士被我送进去当老师了,这些学生天生比一些只知道苦读书的孩子眼界宽广,当然或许在诗词歌赋上可能会比不过地方学府的孩子,可是我的习惯你是知道的,诗词歌赋考的不多,甚至只能算一个加分项目,如果基础分值达不到,就算有了加分项也不会录的,所以这些孩子天生就比别人有优势。”

释雪庭正色说道:“此非长久之计。”

李从嘉明白释雪庭的意思,这样的不公平是会让社会动荡的,农民吃不饱饭会造反,士大夫阶层发现自己的利益无法维护也会造反,所以李从嘉就必须想办法不要让他们造反。

李从嘉问道:“这次毕业的学生有多少?”

“三十二个。”释雪庭开口说道。

李从嘉顿时松了口气:“这样也好,只有三十二个人,就算都录了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释雪庭苦笑着摇摇头,如果是按照李从嘉所说,这三十二个会把前面的名次全部占满,怎么会不出问题?

李从嘉说道:“是时候对书院进行改革了,唔,现在管理书院的好像是师行一的长子吧?”

本来管理学院的是范质来着,结果周家搞出了大事,李从嘉不得不把范质和魏仁浦从书院拽回来帮忙,如今朝堂上已经离不开这两位,而他们也没有那个心力再去管理书院。

而对于师行一的儿子李从嘉还是很信任的,这一家子人感觉跟卖给李从嘉一样,而且除了在教育方面有时候跟李从嘉有分歧,大部分时间都跟着李从嘉走。

以前师行一的书院根本没有什么格物算学的学科,然而他却接受良好,李从嘉说开就开了。

释雪庭见李从嘉要改革书院,就知道他根本没把高丽放在心上,想了想也是,当年太宗皇帝说灭高丽也就灭了,虽然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但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李从嘉不可能还重蹈覆辙。

李从嘉很多时候都是个行动派,他想出来的办法也简单,不是说不公平吗?那就公平一点,书院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勋贵子弟自小就能入读的初等书院,一个是每年都面向整个大唐招收学生的高等学院,想要进入学院学习就必须考试。

李从嘉觉得可以将这个看成是一个小型春闱,唔,朝廷正经的选材考试是在春天,干脆学院入学时间就定在秋天吧。

在教书育人上,李从嘉觉得自己没啥本事,但是有关于学校职能方面的设定,他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毕竟后世从小学一路读到研究生,人生大半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

说实话,李从嘉也希望能够跟后世一样建立那么多所学校,让大唐文盲率降低到一个很低的程度,然而这也只能是想想。

以前他还会觉得都算是开国之君,兔□□能够做到的事情他应该也能做到,现在想一想,就知道不可能,有些事情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兔□□打天下的经历太过艰难,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有了一种破而后立的局面。

李从嘉就不一样,他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不管不顾就想要什么都照搬后世,现在他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去多考虑。

释雪庭担心不公平,别的学子会不开心,可是高等学院一视同仁的考试又会让勋贵不满,于是李从嘉干脆就换了一种方法,你们的子弟从小就能入初等学院。

一流的师资力量培养着,如果这样还比不过那些学府出来的寒门学子,这些人趁早都该干嘛干嘛去吧,为了保持勋贵的高人一等,李从嘉特地设定了初等学院非四品以上大员家子弟不能入,当然这是以家族论,如果一个贵族家中连个四品大员都没有,那么这个家族……也算不上什么大家族,进不了初等学院也是正常。

李从嘉一边写一边叹气,不搞特殊化真的不行啊,勋贵总能有比寒门学子更加宽广的路子走,哪怕他们不参加考试,通过父祖余荫也是能够站在大唐的顶端阶层的。

李从嘉不能跟整个时代作对,那就只能尽全力为那些寒门学子开启一个不那么艰难的道路,当然像是明朝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事情是万万不能出现的。

明明在唐朝的时候科举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学科,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结果不知道怎么的传着传着就成了只看文章辩论,到了明朝更是只有八股文。

八股文本来只是一种议论文的格式,倒也没什么对错,只考八股文那就是朝廷有问题,这样的国家思想不僵化才怪,没有了别的发挥的地方,不争权夺势还干嘛呢?真正的人才也都被埋没了呀。

李从嘉只是将规章写了一个简略,然后抬头对释雪庭说道:“是不是也该办一个军事学院了?”

释雪庭愣了一下:“军事学院?”

他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劝,跟诸子百家的学问不一样 ,这些学问大家都想着怎么传播自己的思想,越多人学习他们越高兴,但是兵法不是,兵法在这个年代就是吃饭的本事,一代一代传男不传女,连自家人都这么苛刻,那些老将会愿意传给外人?

李从嘉看着释雪庭问道:“你愿意将你会的传承下去吗?”

释雪庭微微一愣,忽然就心头一热,他之前收弟子一般都是收的俗家弟子,教授的也都是一些官场上或者其他方面的知识,至于自己的衣钵能不能被继承他也不是很在意,更何况他甚至觉得自己也没什么衣钵可言。

可是如今李从嘉问他想不想传承下去,释雪庭必须承认他是真的想。

其实传给李从嘉的儿子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他注定不会有妻儿,但是李从嘉的儿子只有一个,将来是要当皇帝的,所以李仲寓只需要了解而不必知道太详细。

释雪庭又不想再收弟子,毕竟如果真的是关门弟子,不好好教就是害了孩子,可是如果是学院就不一样了,他只需要将自己的学识教导给那些孩子,剩下关于孩子品性的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德高望重的老者。

只不过,军事学院……要怎么搞?

就在释雪庭犹豫的时候,李从嘉已经笔走如龙将想法都给写出来了,在一起这么多年,哪怕释雪庭不说话,他有怎么会看不出来释雪庭这是心动了?

军事学院成立其实也没那么难,其实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学科,只不过这个学科下面会有细分,毕竟如今大唐有水军和陆军之分,还有陆军特战军,就跟文学院分好多门一样。

反正现在大唐有文武两种科举,这样学子们的出路又会多,而且在招生的时候,对于生源的要求其实跟文学院差不多,只不过是需要考生的体能也达到一定程度罢了,先天身体条件不好的就算了,只要能达到普通人水准,军事学院也是要的。

只不过军事学院现在的问题反而是能不能找到老师,释雪庭见李从嘉在那里努力想着各种章程,不由得说道:“你这样就不怕教出只能纸上谈兵的将领吗?”

李从嘉回过神来笑道:“不要担心,理论肯定是不能缺少的,前一年教导理论,等到他们的理论知识足够就让他们去各个军队中进行实习,日后我还要弄一些军演,要不然只是简单的操练也达不到强军的目的,演练的时候让他们去试试就行了。”

释雪庭对军演也不是没有理解,毕竟从古至今都有这样的推演,只不过简单的军演能够锻炼?

李从嘉跟他简单说了一下军演,释雪庭听了之后才知道,李从嘉所谓的军演就是尽可能的还原战争的各种因素。

释雪庭觉得很难,但是李从嘉却又说得简单,后来他干脆也不管了,反正李从嘉需要的话他就去教学生好了。

李从嘉写了一个大概之后,就让人通知枢密院,准备开会,如今出征在外的将领们都已经回来述职,虽然谁都知道高丽那边还有一场硬仗要打,但是国内的战事已经平定,他们必须回来述职。

枢密院本来以为李从嘉开会是要讨论有关东征高丽的事情,结果没想到李从嘉居然抛给他们一个要建立军事学院的话题。

赵匡胤等人面面相觑,今天开会的规模很大,什么杨业这一级别的军官基本上都到,粗略数一数足有一两百人。

李景达作为李从嘉的叔叔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轻咳一声说道:“陛下,怎么突然想起建立军事学院了?”

李从嘉扫视了一圈说道:“我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无非就是觉得兵法心得是传家宝,是安身立命的本钱,但是你们怎么不想想孙膑孙武难道都比你们差,人家不也著书立说?其实无论文武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东西都看天赋,甚至行军打仗比读书更要看天赋,读书就算再怎么笨的人只要下苦工总会背下来,然而兵法需要灵活应对,敝帚自珍绝对不可行,当然此事我绝不勉强,你们不愿意就不建,大不了我让国师收几个弟子教一教就是了。”

李从嘉这一番话绝对推心置腹,不过最后两句却让人心中一惊,释雪庭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他的弟子也都很出色,杨新就不说了,谁都看得出来这位日后绝对是掌管户部的好人选,至于释雪庭另外一个女弟子也是做生意的好手。

虽然释雪庭没有教过弟子行军打仗,可是释雪庭若是想收弟子,别说外面的寒门子弟,就是一些低级将士都恨不得将自己的孩子送过去,不仅仅能学到东西,还能在天子面前混个眼熟,这么好的事情谁不想?

当然将门也都清楚,释雪庭如果大肆培育弟子,按照李从嘉记仇的习惯,日后他们族内的子弟想要在时候想要在枢密院掌握话语权估计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李从嘉根本不怕他们,毕竟兵权都在李从嘉手里,他们将门想要跟李从嘉抗衡太难了。

赵匡胤直接说道:“陛下何出此言,臣绝对支持建立军事学院!”

杨业震惊的看着赵匡胤,之前跟着赵匡胤一起打天下的潘美等人一听立刻也麻溜的支持赵匡胤,虽然他们想不通赵匡胤为什么这么痛快就同意,但是他们知道赵匡胤是绝对不会吃亏的,跟着赵匡胤走肯定没错。

李弘冀立刻也说道:“若是有需要,我也去当个先生便是,我这辈子还没想过有一天能够教书育人呢。”

李从嘉开心的将任务布置下去,反正他一直都是这样,自己提出一个设想,跟高层开个会发现能行,那就把任务布置下去,让他们去完善这个章程,他最后把关就行。

反正那么多人,他干嘛费时费力的自己搞?

散会之后,杨业就追在赵匡胤后面问道:“公爷,您能不能给末将讲讲这是怎么回事?”

李弘冀和李景达也在看着他,虽然这两位是亲王,但是赵匡胤也没打算留面子,他直接说道:“你们啊……都傻了,只觉得自己吃饭的家伙不想外传,怎么就不想想那些学生都是我们的弟子呢?你看看书院那些学生就知道,陛下是不可能把傻子收进书院的,只要能考进去必然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说句实在话,如果各位家里的子侄不成器,不还是要找弟子传承衣钵吗?现在有现成的人选还犹豫什么?”

潘美比较大大咧咧直接说道:“可是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弟子啊。”

赵匡胤拿扇子拍了一下他的头说道:“鼠目寸光,别人都能进学院就相当于我们的孩子也能进去,这是多么庞大的人脉?”

众人瞬间恍然大悟,李景达喃喃说道:“就知道陛下不会忘了我们的,果然是在为我们找出路了。”

一直担心没有仗打枢密院会敌不过内阁的诸位将军一瞬间都被感动的一塌糊涂,而被他们感激着的李从嘉其实完全没有这个想法,他只是很单纯的想要让更多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罢了。

后世兔朝的教育方式总有国人诟病,但从实际上来看成材率的确高,甚至连国外到后来都会采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现在李从嘉也想稍微复制一下,不求全部复制,只要能够给大唐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来就可以了。

李从嘉要建军校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文官那里,不过大唐的文官到底是大气的,虽然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军工集团会更加抱团,但是第二个反应就是:他们的子弟是不是也能进军校?

毕竟这是一个对武将还没有过分贬低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将出将入相视为最高荣誉的时代。

李从嘉见学院分等和军校建设都在平稳进行,一个开心转头就跟释雪庭说道:“走吧,我们去长乐府。”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