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军旗飘扬 > 第三十一章 晋升道路上的对手

第三十一章 晋升道路上的对手

路远和谭青云的君前奏对堪称完满。

谭青云不惜拿国子监大书院退学举例说明自己的青云之志,虽然失去了国子监这一系官员的助力,但是却赢得了军方和军功贵族们的赞许。

路远也在皇帝面前完整的阐述了他对海军的思考以及他自己规划的海军战略,给在场的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官僚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海军发展第一次有了直观的认知。这种认知将在今后的岁月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判断,可以说是意义深远。

小皇帝这一趟同样收获颇丰。他在朝廷官员、贵族和外国公使面前展现了由他主持的新政新气象,自认为“收拢”了两员干将,心满意足的离开。

海军协办大臣陈友益看着皇帝走远,招手将路远喊了过来轻声嘱咐道:“既然皇帝陛下如此重视你,那我先跟你透露一下海军部对你的人事安排。”

有过山北平叛期间的共事,还有之后不断的书信交流,加上陈友益对路远不加掩饰的欣赏,十五岁的路远和海军部协办大臣保持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陈友益赶在海军部找他谈话之前透露消息,这显然是在提点自己。

路远凝神倾听。

“你们这些军校战官种子肯定是要派去利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的。为了让你们去利国最好的海军学院学习,我大英其实付出了不少代价。当然这些私下操作你不用知晓,我提前与你通气是代表海军部给你三个任务。”陈友益对路远比划了三根手指,说道:“其一就是将同去海军学院的战官照顾好。”

新历897年夏天,大英海军部将派出规模庞大的出国队伍。

三十多名巡洋舰队、江防舰队的现役战官、艺官和弁目和十四名未通过最终考核的少年军校海军科学员将派往东岸国海军军舰、造船厂学习考察——英东战争结束后签订的《英东条约》规定赔偿东岸国2亿金镑,其中有2000万金镑是作为留学生经费存在的,所以海军部乃至于帝国内阁其他各部近期积极向东岸国派遣留学生,学习先进的同时也旨在打探东岸人的虚实。

帝国几家海军造船厂的技匠和三百多名官兵将在一位赫赫有名的老将带领下,组成大英对外新订购的五艘巡洋舰监督造舰和后续接舰队伍。他们将先前往利国监督两艘四千吨级穹甲巡洋舰龙骨铺设进度,再前往普国监督三艘两千吨级穹甲巡洋舰下水、舾装、测试以及后续接舰。

最后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海军科通过考试可以留学的学员。路远他们这届少年军校海军科学员有十二人将前往利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指挥,进入利国海军实习,另有五人前往利国学习轮机以及其他先进技术。

利国皇家海军学院是世界上最好的海军军校,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想要进来学习。利国政府自然优先保证本国人的利益,所以出台了每年留学生占总人数比例不得超过20%的规定。究竟谁能拿到这五分之一的名额,除了走后门,其他的自然是通过考试来决定。

比考试路远和他的同窗还没怕过谁,他们毕竟是从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中厮杀突围的。陈友益之所以交代路远照顾好同去的战官,还是考虑到路远在这批学员中军衔最高,利语说的最好且最具有号召力。

路远点点头,示意陈友益继续往下说。

“其二就是跟着监督造舰和接舰的官兵去利国和普国的造船厂考察一番,你可能会见到曹国斌,记得注意与他……搞好关系,不要轻易起了冲突。”陈友益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跟路远交底。

曹国斌是帝国前中堂、东郡大公曹泽云的孙子,帝国东郡总督曹曹经文的儿子。

曹国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新历885年就被曹泽云送往利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海军,成为学院最年轻的学员。新历888年,曹国斌从海军学院毕业,被利国海军部授予少尉军衔并且安排到铁公爵号装甲舰上实习。新历889年,曹国斌结束舰上实习,得到了很高的实习评价以及舰长的推荐信,被利国海军部授予中尉军衔到国王号巡洋舰上担任船械三副。

新历890年,因为琅威理事件,利国与大英外交关系陡转之下。曹国斌通过家族关系来到普国的小羚羊号巡洋舰上继续学习,最后晋升为帮办大副。新历893年英东战争爆发后,北海水师几乎全军覆灭,曹泽云的中堂职务也岌岌可危。正计划回国的曹国斌出人意料的放弃海军仕途并且留在了普国,从武官转为文官成为大英驻普国公使副使,直到战后帝国开始重建海军才回到海军系统,成为海军部驻外监督造舰的官员,军衔协参领(少校)。

因为曹国斌和路远的发展轨迹完全错开,前者一直在国外的海军系统历练而且中间还担任过驻外的外交官,所以路远不认识甚至此前根本就没有听过曹国斌。不过在了解曹国斌的履历后,路远瞬间有了一种强烈的预感,曹国斌恐怕是自己今后在海军内部晋升道路上的头号对手。

两个人年龄相差不太大,同样的以才华出众,并且都在海军深耕发展。相较路远,曹国斌无疑占了很大的优势,比如他比路远年龄大了很多,在大英,年长就意味着资历和稳重。更重要的是,他是曹泽云的孙子。

海军系统历来有南胡北曹的说法。南胡指的是原柳郡总督胡虎,北曹自然是东郡大公曹泽云,这两人被誉为大英现代海军的创始人。东南之乱后,在南方创办了闵河造船厂、南海水师学堂以及南海水师的胡虎伯爵郁郁而终。作为帝国海军仅存的巨头,海军人自然对一向关心支持海军,一手缔造东方最强舰队的曹泽云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在海军不少军官都受过曹泽云的提携和恩惠,剩下的军官干脆就是曹泽云的门生,海军部不希望路远和老大人的孙子曹国斌起了冲突。

不起冲突是不可能的,路远已经看上巡洋舰队总统制这个职务。虽然曹国斌目前看起来十分强大,但是路远不认为自己毫无机会。

曹国斌这六七年一直在海军学院学习和军舰上任职,熟知海军,不过长时间留在国外也让他不熟悉国内海军环境,缺乏同窗战友。路远虽然进入海军的时间还短,但是已经通过《海镜报》积累了不少名望,又有一群同甘共苦过的同窗——作为摘果子的人,曹国斌天然就会被自己的同窗抵制。另外曹曹国斌的背景优势某种意义上也是劣势,皇室已经打定主意要夺回海军的控制权,他们不会轻易让曹家势力重回海军高层。曹泽云大公已经退下去了,虽然在海军内部的威望和影响力还在,但威望和影响力每天都在消退。

既然曾经当过海军的逃兵,那就别想轻易回来。路远有些期待与人生第一个强大对手曹国斌见面,这场较量谁输谁赢还不一定!

“其三就是抵达利国后,你要借力驻英公使和一些大英在利国团体的力量,尽可能与利国朝野上下多接触开展公关,改善利国与我们的关系。”陈友益知道路远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自己对他的叮嘱,摇摇头说出路远的第三个任务。

能用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办了《海镜报》,还能将报纸办的风风火火成为帝国第二大报纸,海军部一致认为路远是个剑出偏锋的鬼才,没准真的有办法缓和大英与利国的关系。就算不能缓和大英与利国的外交关系,起码也要恢复两国海军之间的亲密联系——据说东岸人要跟现在的世界第一强国利国结盟了,这让大英朝野都颇为焦虑,海军部只能寄希望于路远有办法实现破冰,不求能够恢复与利国的外交关系,至少也要让两国海军关系恢复如初,让利国人向盟友东岸支援时对大英的利益有所考量。

“您说我们能去利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帝国其实付出了很多代价,还要让我开展公关改善与利国的关系……大英与利国海军部的关系不是很好吗?”

在路远的认知里,大英海军与利国海军部关系很密切。帝国很多水师学堂里都有利国退役甚至现役海军军官,就比如肖恩和康纳。主要舰队中也有从利国高薪聘请过来的军官和教习,就比如北海水师在新历890年之前的总教习兼名誉舰队总统制就是英国人扬威理。

“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利国都他妈快要跟东岸人结盟了!”陈友益异常烦躁朝路远摆摆手,说道:“出国之前你自然会知道大英为何与利国关系不复如初,帝国为了你们又付出了什么代价。先享受你的毕业狂欢吧,记得后天准时到海军部报道,部里应该有很多人迫不及待想要见你,跟你聊聊。”

陈友益没有说谎,出国之前路远真的搞懂了大英为何与利国关系不复如初,又为了他们付出了什么代价。

新历897年7月中旬,在海滨港集结准备出海的留学生以及海军造船厂的技匠和三百多名接舰官兵在码头翘首以盼,等那位带队的赫赫有名老将出现。

然后前北海水师总教习兼名誉总统制杨威理出现了。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