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三百九十一章 思政教材之争

第三百九十一章 思政教材之争

京都暗流,可不只是神宫监。

朱允炆在京师撒下了一张巨大的罗网,等待着飞蛾扑动,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

京师要肃清,东昌也不能没有人去盯着。

在朱允炆看来,这一系列阴谋的背后,并非只有黑暗的野心,白莲教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一枚棋子。

山东恐怕便是这一枚棋子发挥作用的地方吧?

若山东乱,那白莲教也好,暗中的阴谋家也好,都有了运作的空间。只不过,他们低估了朝廷的手段。

不虐民,唯亲民,民自不乱。

绩效制度引入会通河疏浚工程,本身便是一种革新,即释放了百姓劳动热情,又避免了官民矛盾,多好。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白莲教还能见缝插针,挑动民众蓄意对抗朝廷,那也只能给白莲教点个赞,然后一起杀掉了。

后世证明,稳定压倒一切。

若一个国家今日一暴动,明日一造反,后日一战争,那用不了多少年就会民生凋敝,民心尽失,江山不稳。

朱允炆这段时间没少召内阁、户部、工部的官员进入武英殿,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为的就是能最大限度上保障会通河疏浚顺利进行。

现在看来,自己过于高屋建翎,没有低头看看底层官吏与百姓,导致一些官员依旧出现问题,若一开始在盘查制度上更完善一些,在监察方面再勤奋一些,或可避免这些问题,而一旦这些问题发酵,定会被白莲教散播与扩大,继而引出骚乱。

归因所有的问题,总饶不过一个关节点,那就是令人头疼的白莲教。

教育!

唯有教育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

白莲教根基都在民间,聚是白莲教徒,散则是农民百姓,想找都没办法找。只有启迪民智,扫盲群众,才能让人明事理,懂律条,才会明白鲁莽与对抗朝廷的后果,才能更服管……

朱允炆传召解缙、郁新、方孝孺、姚广孝等人,询问思政学府的运作状况。

方孝孺是思政学府的博士,也是重要的讲官,凭借着扎实的学问根底,正统的儒家思维,方孝孺在思政学府可谓是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拥戴,见其面皆称“方博士”。

方孝孺现在生活得很是惬意,虽然他身上有着很多头衔,但最珍惜的却是这“方博士”之名,在这里,他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所学与思考,将大明、官员、百姓的关系彻底认清,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那些已经踏入官场的官员与即将踏入官场的新人。

“皇上,思政学府虽创办不久,然已取得良好成效,官员风气已有大变,尤以去年与今年新取进士变化最大,皆是拳拳报国之士。”

方孝孺欣慰地回道。

郁新含笑附和:“思政教育看似简单,实则极有必要。往日不曾多思多虑,致使一些官员松懈,失却本心。有了这思政教育,倒可以重振旗鼓。”朱允炆颔首,嘴角带着满意的笑,道:“朝事繁忙,你们还需抽出时间来讲学,倒是辛苦你们了。”

解缙走出一步,恭维道:“是皇上聪敏通达,有惊世之智,才有今日思政学府之伟力。”

面对夸赞,任谁都会愉悦。

朱允炆原本低沉的情绪一扫而空,道:“朕思白莲教问题,病症在于民智为启,文教不兴。欲将思政学府教育之纲领、内容,编纂成册,分发县学、府学与国子监,作为与儒学、数学并列的第三门大课业,你们意下如何?”

解缙、郁新等人顿时一愣,面对这个问题没有丝毫准备,一时之间都没有说话。

思政学府最初的设定,只是面向官员,比如已经进入官场的,包括六部要员,比如刚刚进入官场的,新科进士、翰林编修等。

而国子监、府学与县学,说到底除了国子监中的“举监”外,其他人距离“官”还有多少场考试呢,这有必要给他们上思政教育课吗?

即便是皇上想要将思政教育纳入课业,也不需要放在儒学、数学这种最重要位置吧?

解缙皱眉,委婉地劝道:“皇上,府、州、县学课业中,加入杂学已让其承压,各地亟需训导,且若再加课业,会不会引读书种子不满?”

郁新眯着眼看向解缙,此人往日里都是顺着皇上,今日怎么竟反着来了?

明白了!

他在担心思政学府的地位被削弱!

国子监祭酒可以说是监生之师,日后这些监生高中,那在情感与立场上,往往会倾向于祭酒,甚至一些人会成为祭酒的门生。

门生关系,根深蒂固,这可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解缙当下不仅坐镇内阁,深得皇上信任,还兼任着思政学府祭酒,是百官之师,虽然解缙这一层身份未必可以赢得朝中老人的支持,但却足以赢得后进官员的支持。

解缙完全可以凭借着这一层关系,在翰林官、新晋进士中培养自己的“嫡系”。

可若是思政教育不再是思政学府的“特权”,而是成为一项普遍性的权利,那思政学府本身就没有了神圣性,大家也就习以为常。

从这个角度来看,解缙有必要稳住思政学府祭酒的威严与地位。

郁新旋即走出,高声道:“皇上,臣认为此举可行。思政教育脱胎于儒学,悉为儒学精粹,不过集中在人为处事、为官之道,政治抱负之上,加入府、州、县学实属必要。”

方孝孺思索一番,微微点头,赞同道:“文教不兴,民智愚昧,方为白莲侵染,既是如此,朝廷当大兴文教,府、州、县学中加入思政教育,有助天下读书种子自幼年便立志为国为民,臣附议郁司业。”

解缙有些着急,连忙看向姚广孝,示意姚广孝为自己说句话。

姚广孝依旧如往常,镇定自若地盘着佛珠,开口道:“在府、州、县学中加强思政教育,有利国民,然思政学府毕竟承载着京官思政教育之重任,不可因旁顾府、州、县而荒废思政学府,臣请设思政学府为中央思政学府,为大明最高思政学府,有教材编纂之权。”

解缙听闻之后,脸色有些暗淡,也知事情已无挽回余地,只好硬着头皮对朱允炆说道:“臣思虑不周,听闻郁司业,方、姚博士之言,认为皇上安排可行。”

郁新暗暗咬牙,没想到解缙竟吞掉了自己刚刚说的话,此人为了保住自己在皇帝中的良好印象,也算是用心了。

朱允炆并不在乎解缙与郁新等人之间的斗争,见自己的想法得到通过,便吩咐道:“那就依姚博士之言,改思政学府为中央思政学府。由你们整理第一版思政教材吧,完成之后待朕批准,推行全国府学、州学、县学。另传报地方,日后科举必考思政,若不过关,则不予取用。”

“臣等遵旨。”

解缙、郁新等人答应道。

中央思政学府这边同意了,可事情并没有结束,礼部官员站出来表示反对。

主事萧逸率先上书,反对中央思政学府染指“教材”,认为这应是礼部之事,僭越职权,朝廷大忌。萧逸没有将矛头对准朱允炆,而是盯上了思政学府。

朱允炆最初对这件事并没有在意,认为思政学府干的就是思政教育的事,让他们编纂教材很正常,便没有理会。

谁知仅仅隔了两日,便收到了礼部多达七封奏折,皆认为思政学府“越界”,要求由礼部来编纂思政教材。

教材之争由此拉开帷幕。

以解缙、方孝孺、姚广孝等为主的思政学府官员认为,思政教育教材应由思政学府来编纂发行,而以礼部尚书陈迪、侍郎黄观、陈性善等为主的礼部官员则毫不退让,据理力争。

郁新坐在内阁,安稳地喝着茶。

教材之争本身算不得什么大事,一本册子而已,但教材之争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由谁主导天下读书种子的思想。

礼部统管国子监、天下府州县学,自然不会将这个权利拱手交给思政学府。

而思政学府也希望借此来强化自身的权威与力量,奠定思政学府在所有读书人心中的地位,自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用人教版还是用苏教版的背后,是教育权的问题,是教育主张的问题,是教育部门权利彰显的问题,绝不只是一本教材的问题。

皇上在这件事上犯了错,将权利挥手给了思政学府,却没有考虑礼部,这就为斗争埋下了根源。

现在事情越来越大,问题的根源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这次斗争,需要有一些人倒台。

郁新品着香茶,这可是明前贡茶,皇上赏赐给内阁大臣的,只不过,茶少人多,总是不够分啊……

解缙此时正待在思政学府内,看着方孝孺与姚广孝等人,严肃地说道:“编纂教材,主儒士思想教化,是思政学府创建之初心,现礼部咄咄逼人,我等不应坐以待毙,应立即上书!”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