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二百七十七章 继续南下

第二百七十七章 继续南下

去武汉对于李谕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依旧乘坐内河航运沿着长江朔流而上。

实话说挺麻烦的,但这种情况很快就能好转,两年后京汉铁路就可以全线通车。

但不得不说,由于遇到很多大事件,导致修的速度确实有点慢。

其实就算是清廷内部,即便是一度非常厌烦铁路的慈禧等顽固派,心里也明白京汉铁路再加上之后武汉-广州间粤汉铁路将南北串联起来的重要性。

那时候除了中间搁着长江无法修建过江大桥,北京就能用铁路直接和广州相连接,中间经过了数个大省。

但清廷是活不到粤汉铁路修好的那一天了。

由于内河航运的重要,现在长江两岸的港口倒是不少,尤其汉口有租界存在,蛮繁华的。

之后京汉铁路通车、汉口城墙拆除后,汉口的发展会更快。

来码头迎接李谕的是现任武昌知府梁鼎芬,他还是掌管湖北全省教育的学务处的文学堂总提调。

他一直受到张之洞的青睐,是张之洞最重要的幕僚之一。

张之洞一生宦海生涯,梁鼎芬在好多节点起了关键的作用。

湖北是张之洞悉心经营之地,从1889年担任湖广总督一直到1907年进京,张之洞督鄂近18年之久,其中尤其以办教育功绩最为卓着,而梁鼎芬正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明年张之洞就会直接让梁鼎芬担任学务处总提调,彻底管理湖北全省学务。

梁鼎芬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也是与张之洞合力开创的教育伟业,甚至自提了一副门帘:

“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

李谕走下汽轮,梁鼎芬迎过来道:“帝师大人再次大驾光临,实属荣幸。”

李谕道:“梁大人有礼了。”

然后给他介绍了旁边的谢煜希:“这位是来自美国的谢煜希女士,管理着一支教育基金。”

此时国人对美国相对来说态度还算好一些,毕竟美国人还没有搞过什么侵略活动。

梁鼎芬抱拳道:“万里之遥,辛苦辛苦!”

李谕道:“基金会想要在武昌境内设置一处学堂,将来能够继续深造,还有去往美国留学的机会。”

梁鼎芬此前就举荐过不少人留学日本,当然知道留学国外的好处,“这可是大好事!如今之势,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如果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出来,才是国之大事。”

李谕说:“关于选地一事,我们……”

梁鼎芬不等他说完,就打断道:“帝师大人刚刚南下之时,我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我与总督张之洞大人商谈过,他给您选了一块好地方,一两银子也用不着帝师大人出。”

李谕笑道:“还有这好事。”

梁鼎芬道:“张大人正急于寻不到优秀的西学人才,帝师可谓雪中送炭。但条件则是培养出的学生起码要有一部分回归本省。”

“这是合理要求。”李谕和谢煜希当然必须答应,毕竟省了上万两银子。

梁鼎芬招呼手下牵过来马车:“我们先去一探。”

在路上,梁鼎芬拿出一份地图给李谕看:“地点位于两湖大学堂旁,紧挨秀丽的都司湖。”

两湖大学堂就是之前的两湖书院。

李谕看图上面积的确不小,超过了200亩,直接超出预期。

而且这个地方距离此后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首义公园都很近。

位置蛮有意义,几乎都能想象到以后的学生难免会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甚至参与其中。

梁鼎芬已经命令衙役划好了地段,放眼望去,平坦无比。

而且向西边远眺,五六百米就是滚滚长江。

“是块令人心旷神怡的好地方,张大人与梁大人真是大手笔。”李谕感慨道。

梁鼎芬笑道:“这才哪到哪,今后的学堂建设我们也会出人出力,保证帝师大人的学堂尽快开校。”

李谕笑道:“大人做得有点太多了吧。”

梁鼎芬说:“款项都是从经费中拨出,正好今年还有结余,不用白不用。只不过我们只懂得土木建设之法,却不懂得西学之道,学堂真正的灵魂还需要帝师将来带进来。”

李谕抱拳道:“定然不会辜负张大人与梁大人所托。”

梁鼎芬说:“我们对帝师可是有着万分信心。”

李谕说:“大家都是帝……啊,都是有心教育之人,彼此彼此。”

李谕差点说漏嘴,此后梁鼎芬当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梁鼎芬也算晚清政坛上的另类,此前只是个七品小官时就弹劾过李鸿章,差点革职。

过不了几年还会继续弹劾奕劻、袁世凯……

反正最终还是被罢了官。

看过建设用地后,梁鼎芬带着李谕二人去府上赴宴。

而就在他们吃着正欢时,身在长沙的黄兴则找到了熊希龄。

熊希龄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人物,但此时却没有了官身,在湖南办教育。

此前他是维新运动的鼎力支持者,还与谭嗣同一起办过时务学堂。

光绪曾亲自电召熊希龄入京觐见,只不过途中饮食不慎,突发痢疾,只好返回衡阳养病,最终没有进京。

随后戊戌变法失败,在京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六君子同时罹难,熊希龄因病反而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但也受到了“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

所以现在他只能在湖南几地区搞教育一事。

如今的湖南发展其实在全国看,都是比较迅勐的。

毕竟近代史上首先发展起来的就是湘军,曾国藩把各地财富带到湖南,教育也极为重视,如此巨大红利之下,让湖南大半个世纪人才济济。

并且不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是一大群接一大群地涌现。

湘系崛起,同时铁路从湖南经过,让曾经的南北转运枢纽的江西地位一落千丈。

当然粤汉铁路也只能走湖南。

因为江西南部山峦叠嶂,此时的技术根本解决不了工程难题。

而湖南虽然西边有不少山,但由于几条大江的作用,导致南北平原贯通,修铁路非常合适。

此前同样极力赞成粤汉铁路走湖南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甚至本身是个江西人。

——竟然从清末开始就开始了“环江西”的格局。

江西历史上其实长期坐大,原因一是水运,二是瓷器,三是朝中有人,四是民富。

但英国老自己学会了烧瓷,断了部分财源;曾剃头劫掠江西,家底空了;刚好朝中的江西人说不上话;铁路又往湖南走。

四条全没了……

黄兴来到熊希龄府上,对他说:“名震天下的李谕院士已经抵达武昌,正是为教育一事而来,阁下何不将他请过来一叙。”

如今这交通条件,熊希龄明白不可能让李谕动不动就往湖南跑,立刻答应下来:“我会告知巡抚大人,他对教育一事很上心。”

黄兴说:“事不宜迟,只有巡抚衙门里有电报,能够迅速与武昌取得联络。”

熊希龄反正现在没有别的事,唯一能搞的就是教育,当即为此找到了湖南巡抚赵尔巽,把李谕的情况告知了他。

赵尔巽对新政确实上心,如今地方新政里最关键的就是兴办新式学堂。

赵尔巽听到“李谕”的名字迅速下了决断:“长沙也要大力兴办西学教育,不能落于人后!一定要请他过来。”

熊希龄说:“属下这就拟好电文。”

熊希龄刚要提笔,却被一人阻挡。

“大人还望三思!”

说话的是王先谦,知道他名字的人应当不多,不过他的职位相当有名气:岳麓书院山长。

即岳麓书院的院长。

而且正好是最后一任山长。

作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在晚清就出过曾国藩、左宗棠两大牛人,地位仍旧超然。

咱们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习惯,所以岳麓书院山长的社会地位一直很高。

赵尔巽问道:“王山长,不知道何处需要三思?”

王先谦说:“巡抚大人初来湖南主事,却忘了本地曾经出过的革命劣事吗?”

当初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刚刚失败,王先谦就与门生叶德辉向时任湖南巡抚俞廉三告密,导致湖南维新人士百余人被杀,一度被湖南人骂作“劣绅二麻”。

王先谦是典型的保守派人士,非常抵触所谓的“西学”以及“维新”。

熊希龄当初就是因为维新一事被牵连,对王先谦的告密一直怀恨在心,愤愤道:“山长又忘了英国人法国人的坚船利炮了吗?不知是谁健忘!”

王先谦不急不慢道:“内忧甚于外患,吾执掌学堂多年,曾遇见许多妄图革命维新的学子,但他们的下场惨不忍睹。新式学堂只会助长革命之气,于我大清整体害大于利。”

熊希龄反问道:“山长又有退敌之策?”

王先谦却说:“如今岂不已经退敌?”

熊希龄愕然:“山长,您不会不知道那都是以割地赔款为代价的吧!难道这也是退敌之策?全天下之人都无法接受!”

王先谦不以为意:“一时长短而已,忍辱求全有何不可?”

“就算忍辱求全,山长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勾践再次成为君主?”

王先谦一时语塞:“总归是有办法吧……”

赵尔巽也有点心烦,对熊希龄说:“秉三(熊希龄字),你去电报房拟报吧。”

王先谦起身道:“大人,您一定要三思!”

赵尔巽指着自己的头:“我已经四思、五思了!”

——

身在武昌的李谕看到熊希龄的电报后,想到此前与黄兴及陈天华的会晤,反正离着不远,就决定过去一趟。

上面也说了,如今湖南的教育不弱的。

当然靠着张之洞的经营,湖北也不差。

由于有长江、湘江连着,所以即便还没有铁路,走水路从武汉去长沙并不麻烦。

熊希龄甚至直接来到岳阳等候李谕。

熊希龄登船后,找了一圈就看到了剃发之后的李谕。

“帝师大人,您还真是好找!”

李谕讶道:“阁下是?”

“在下熊希龄,字秉三。”

李谕连忙与他握了握手:“幸会幸会!”

李谕当然听说过熊希龄,毕竟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当过国务总理的,还是与梁启超、张謇等人一起出面组的阁。

熊希龄道:“从同乡黄兴处得知您要来长沙后,我迫不及待就要见到您。”

李谕笑道:“也差不了几天。”

“当今四万万人中,想找一个如同帝师一般精通西学之人太不容易了!”熊希龄心情很不错,又说,“不知帝师有没有来过湖南,要不要顺路名楼岳阳楼一看?”

岳阳楼屡遭破坏,清末刚刚完成了一次重建。

李谕穿越前就去过江南三大名楼,于是说:“不必了,只需记得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已经足够。咱们还是尽快兴办起学堂,与岳阳楼一起矗立大地之上为要。”

熊希龄肃然起敬,然后又提到在拟电报时遇到的情况:“如今长沙府内,兴建新学堂尚有一定阻力,而且来自湖南教育界有头有脸的岳麓书院山长。不过新学堂之事,我想新任巡抚赵大人应当会同意。”

李谕纳闷道:“这种事有什么好阻挠的?”

熊希龄说:“书院少了学子,当然不会同意。”

李谕脑瓜子一转,立刻出了一个馊主意:“好说!到时候你给巡抚直接建议,如今朝廷有令,书院变学堂,直接把岳麓书院征做高等学堂,到时候他要是不愿意继续当山长,辞退就是。”

熊希龄一拍栏杆:“帝师就是帝师,这个办法太好了!”

李谕也算顺水推舟,反正按照历史进程,岳麓书院肯定会被并入新学堂,最终成了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熊希龄接着说:“到了长沙,我把岳麓书院的山长一起叫到巡抚衙门,由您坐镇,我看王先谦他还能有什么异议!”

李谕:“……”

晕,不是让你进言嘛,怎么直接把我兜出来了。

而且一旦山长王先谦知道是自己提议把他的岳麓书院改成新学堂,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想想这位顽固派就会和曲阜的孔令贻不相上下,真是让人头大。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