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我的农场通大明 > 第14章 解决牧民的生存问题

第14章 解决牧民的生存问题

经过连续几天的建设,南苑机场终于修出来一条一千米长的钢板跑道,运输机总算是能降落了。

这天临近中午,刘斌刚一落地,就被朱棣派人叫了过去。

刚到燕王府,朱棣就开门见山道。

“贤侄,北海想修铁路到京师,势必要经过漠南和漠北,如今阿鲁台损失惨重,担心被瓦剌部吞并,遣使来求大明庇护。

“内阁诸公都准备借此机会,使漠南漠北长治久安,朕也有此打算,不知北海那边有何办法?”

办法?

办法其实是大家早就商量好的了。

因为北海穿越来的人手实在太少,想恢复到现代的工业水平那是扯澹,所以只能工业降级。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普铁升级高铁是干不成了,甚至还得降级成蒸汽火车。

而蒸汽火车就需要很多车站补充煤和水,因此必须在铁路沿线设置站点和村镇,大车站还要设置城市,这样正好也能安置草原上的蒙古人。

刘斌想都没想的说道。

“这事好办,把那些牧民沿着铁路线安置,中途的大车站筑城,小车站设村镇,牧民全部在城市村镇定居即可。

“等那些草原牧民安定下来,陛下可在每个城池驻军,再建一些学校,辅以教化,想长治久安还不是手到擒来?”

还不等朱棣说话,胡俨就摇了摇头,似乎觉得刘斌想的太简单了。

“霄国公说的倒是轻巧,让牧民定居哪有那么容易,游牧游牧,何为游牧,就是逐水草而居,一块地的草吃完了,就要驱赶牛羊搬家,哪里气候温暖,哪里水草茂盛,便要搬到哪里。”

刘斌却反驳道。

“胡学士博闻强识,倒是知道游牧,那请问您放过牧吗?养过牛羊吗?一只羊每年需要多少草料,这些你知道吗?”

这问题问的,胡俨一下就噎住了,他是懂天文地理,但的确没放过牧啊,哪说得出来这个。

“这,老夫确实不知,还请霄国公赐教。”

见这老哥那么痛快,刘斌也没讽刺他,直接解释道。

“游牧的牧民其实很惨的,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吃奶,奶茶,奶酪,奶酒,各种奶制品。

“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全家最少要五六十只羊才够过日子,一年到头舍不得吃一回肉,必须得等下了小羊羔,老羊被淘汰的时候,才能杀一只羊打打牙祭。

“稍微宽裕一些的家庭,就得有上百只羊,放牧还需要马匹,条件更好的还会养牛,在原始草原放牧,一只羊就需要20亩草场,养一头牛起码需要几百亩地。

“平均下来,养100只羊,就需要两千亩地,如果家里养牛养马,那就得七八千亩,甚至奔着上万亩地去了。这样的情况,你就是想让他们定牧也不可能,因为草根本就不够吃。

“而且就像胡学士刚才说的,一旦到了秋冬,草木枯败,没有了饲料,他们如果不迁徙就得等着牛羊全部饿死。

“牛羊饿死冻死,大不了宰了吃肉,可来年要是没了生计,你说他们会怎么办?”

金幼孜瞬间接上,“南下去抢农民的存粮?”

“对!”刘斌一拍巴掌,赞了一声。

“那贤侄有办法让他们定牧?”朱棣也来了兴趣。

刘斌拱拱手,“陛下,金学士和杨学士,都去过我家的农场,在我们后世搞畜牧养殖,都是种牧草来养的。

“这么说吧,就大明这个时代,草原上的牧民养一只羊,需要20亩地;养两头牛需要一千亩地;而在我的农场,一亩草场就能养二三头牛,一亩草场能养十只羊。

“想做到密集饲养牛羊,关键就在于种植高产牧草,只要能把牧草种植铺开,让牧民定居并不是难事。”

在场众人闻言眼前一亮,这等于用从前一户牧民的土地,养活了上千户的牧民,不仅牛羊密集了,人口也跟着密集了,只要人能聚到一起,那建城就不难啊!

但这个时候胡广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霄国公说的高产牧草,的确能使牧民聚集,牛羊集中饲养,可到了冬天草木枯败又该怎么办?难道不用搬家吗?”

刘斌胸有成竹。

“这就涉及到畜牧和农耕的经济互补了,想要解决牛羊定点过冬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下手。

“第一,在草原筑城,建立温暖的房屋御寒过冬,注意,这个房屋不光是给人住的,牛羊也需要房屋过冬,不然会冻死的。

“第二,多种牧草,提前收割,储存起来留给牛羊过冬。

“第三,开辟农田,可以种植小麦,红薯,土豆,解决牧民的口粮问题,只要填饱了肚子,他们就不会南下抢劫。

“第四,每年秋冬杀一批牲畜,减少秋冬的牲畜存栏数量,肉和皮,甚至还有羊毛,都可以卖给中原的农民。

“另外就是农民这边的,可以种玉米,趁着玉米没干的时候,把棒子掰下来,玉米秸秆打碎做成青贮饲料,冬天卖给牧民,用卖饲料的钱拿来买肉吃,买羊皮袄子穿着御寒。

“商人也可以到民间统一收购秸秆,批量生产青贮饲料,用火车拉到草原卖给牧民,再收购牧民的牛羊肉,羊毛,然后回来办个毛纺厂,把羊毛做成毛线,或者高档毛呢面料。

“北海的农牧业就很发达,纺织业需要细分,北海的棉纺不怎么样,但是化纤和毛纺却很发达,羊毛纺线和毛呢面料的技术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直接复制到大明这边来。

“到时候牧民能吃饱饭,又不愁牛羊过冬,冬天有温暖的房子住,卖出的牛羊肉和羊毛还能增加收入,日子过得比以前还好,他们为什么还要造反?

“等安定下来,再办学校教他们读书识字,取汉人名字,两代下来,和我汉人还有什么不同?”

众人闻言全都目瞪口呆。

朱棣听的两眼放光,一拍大腿,“妙啊!”

在场的人都不是傻子,他们只是不知道后世还能把羊毛玩出那么多花来,至于这个办法行不行,他们一听就能明白。

只要刘斌说的这些技术都能落实,那草原长治久安还真不算什么事。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