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我的农场通大明 > 第39章 农垦师出现逃兵了!(求票求追读)

第39章 农垦师出现逃兵了!(求票求追读)

南京城,定国公府,刘斌正在一个徐家家仆的带领下参观这座府邸。

明初的建筑还是比较朴素的,定国公府虽然也有园林的味道,但还没有后来那么夸张,什么亭台楼阁水榭,讲究一步一景,那都是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了。

了解过中式园林的人,大概都听说过拙政园的大名,拙政园就是典型的古代苏州园林,不过那是一五几几年,明中期才形成的,可谓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刘斌逛了一圈,最后忍不住摇了摇头。

给刘斌带路的是个徐家的老家将,也是军伍出身,见刘斌摇头,就忍不住问道,“霄国公不喜这样的宅子?”

“啊?那倒不是,这有假山,有花园,有亭台有水榭,自然是好宅子,偶尔逛一逛心旷神怡,但要让我天天住在这种园子里,我却是不愿意的,生活起居,诸多不便。”刘斌笑着解释道。

那老家将点了点头,竟颇为认同。

“霄国公不愧是军伍出身,这样的宅子的确过于温软了些,读书人附庸风雅,对这样的园子颇为推崇,但却不适合我等军中之人,消磨意志。”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小公爷从小没入过军伍,更没打过仗,虽然聪颖又喜好读书,袭承了国公爵位,但没军功总是差了些,如今他能跟随霄国公重返军营,想来徐家先祖在天之灵定也是欣慰的。”

说完对着刘斌郑重作揖,“还请霄国公对俺家小公爷多多照顾。”

刘斌点点头,“这是自然,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空军和你想的那种骑马厮杀不太一样,基本上只要不从天上掉下来,就不会遇到什么危险,你放心就是。”

刘斌算是看出来了,这老家将怕不是徐达那一辈的,跟着徐达打过仗的亲兵,不然怎么会对徐景昌那么关心。

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徐景昌也已经在后宅剪了长发,不过他怕丢人,又在头上戴了顶大帽,跟妻子张氏交代了一番,让她看好孩子,便提着行李找到了刘斌。

“霄国公,我们现在去哪?”

刘斌打量他一眼,“先跟我去北海吧,以后我飞哪你就跟着飞哪,等再过半个月,北海到京师的陆路畅通了,到时候空运停下来,我再开始教你单独驾驶飞机。”

“如此,那就有劳了。”徐景昌拱手道。

于是两人就从禄口机场飞去了北海。

徐景昌这是第一次乘飞机,还坐的副驾驶,也是第一次去北海,看什么都新鲜,等到了北海降落,他又跟着刘斌坐车去了贝加尔军区。

他知道刘斌这段时间,主要是在北海和大明两京之间搞运输,却不知道这次要运什么,见刘斌带他来了一个巨大的仓库,就问道。

“我们这次要运些什么?”

刘斌指着仓库里一排落满灰尘的长管子,“铳炮,走,拉出去打几发试试。”

军区的靶场上,一门人操3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此时被放平了炮管,徐景昌按照指示往里面塞了一个弹夹,刘斌一踩扳机,伴随着一阵通通通通的炮响,远处的木头靶标顿时被打的四分五裂。

徐景昌倒抽一口凉气,之前只听说北海的铳炮犀利,此时亲眼见了才知道到底有多可怕。

“霄国公,这是什么炮?竟能射的如此快速,当真了得!”

刘斌随口答道,“高射炮,打天上的飞机用的。”

徐景昌,“......”

卧槽,陛下是让我来跟你学开飞机的,不是来跟你学打飞机的啊喂!

他正想吐槽两句,就听刘斌叹了口气。

“哎,以后飞机就都是我们的了,也没有敌人的飞机可打了,但这些炮却还能用,既然这样,就拿去给海军放在战船上,用来打倭寇的安宅船吧......”

“原来如此。”徐景昌恍然大悟。

“我大明下西洋的精悍水师,如果有了这种快炮,那岂不是能隔着几里远就将倭寇的船只打烂?这样就不用接舷跳帮白刃战了啊!可以少死很多水师士卒。”

刘斌闻言点点头,“对,我就是这么想的,反正咱们的战船足够宽大,而且横向很稳定,足有二十多米宽,两侧船舷各架一门高射炮完全没有问题,既然如此,那还玩什么跳帮啊!

“直接高炮放平,就倭国的安宅船那种小舢板,一梭子炮弹就能直接给他打散架,跳帮?跳个屁!”

什么高炮放平,军事法庭,反正已经到了大明,刘斌是无所谓了,只要一想到是用来对付鬼子的,那用什么武器都不算过分。

海战刘斌没打过,跳帮他更不懂,他只知道在导弹发明以前,海战都是以舰炮为主,别说北海这里没什么舰炮,就算有也装不到木船上。

正好毛子的仓库里,这种二战末期的手摇高射炮一大堆,虽然都是20毫米,25毫米,37,57毫米的小口径高射炮,但用来平射扫帆船那是绝对够用的。

刘斌也不管这玩意直接扫人有多残暴了,反正他带着徐景昌往南京那边拉了一大堆。

86条战船,每艘船的舯部两舷,各架一门双联装37高炮,船头架一门双联装25炮,船尾艉楼甲板上架一门双联装57毫米高炮,一条船四门炮。

再加上两挺德什卡重机枪,用来对付贴过来想要跳帮的鬼子,要是真跟倭寇的船碰上,能把他们打的吓出绿水来。

其他分配给三支舰队的大型运输船,也在船首架了一门双联装的20毫米机炮,再加上两挺重机枪,只用来自卫即可。

一条条战船、运输船,经过简单的改装,全部从扬子江的江面启航,前往长江口的近海进行训练,南京周围却安静的很,从来没听到过一声炮响。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掩人耳目,瞒着谁呢?主要是朝鲜!

朝鲜人为什么会在大明南京呢,主要是他们太离谱了,特么的一年能朝贡六次!不让他们来还非要来,说爸爸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上一批朝贡的使者还没回去呢,下一批使者就又来了,所以南京城里是肯定有朝鲜使臣的。

琉球虽然离得比较远,但也一年往大明跑两次。

虽说这俩都跟倭国不对付,可那也不能让他们知道大明在船上装的都是武器。

如果被朝鲜使臣知道大明要对付倭国,他们虽然不会反对,但也会担心,会不会又像上次元朝东征日本一样,大明非要拉上他们出兵组成联军?如果还要朝鲜出兵,到时候非得让朝鲜出大血不可。

而且能不能打赢还不知道呢,朝鲜对打倭国一直没什么信心。

万一他们回去之后把这消息传开,那倭国提前知道了怎么办?

虽然临战之前肯定会派使者去倭国,但还是能晚一天是一天。

就这么来回跑了半个月的时间,到了一月份中旬,目前计划的执行进度也已经非常可观。

北海的大雾屏障已经彻底消失了,现在陆路终于打通,汽车也能自由进出了。

虽然整个北海随时都会面临瓦剌的威胁,但李远的四个农垦师也已经完全建立了起来。

十几天前,最后四百名士兵搭乘运输机抵达北海,北海的四个农垦师,共计四万人,算是齐装满员了,李远正在对后来的士兵抓紧训练。

二十一座城市的铁丝网围墙,目前只修好了最南边的六个,还有十几座城市的围墙没修好,不过有了士兵就不用担心了,可以让那些士兵一边巡逻一边修围墙。

随着陆路交通的打开,一个准备了两个月的庞大车队,也已经整装待发,北海终于能走陆路,往大明这边大规模运输物资了。

一箱箱新造出来的不锈钢硬币被装上了车,用纸包封装的一斤装食盐,还有给移民们准备的棉衣棉被,路上用的油料,食品,全都是各种硬通货。

然而就在车队准备出发的时候,大明京师这里却出了麻烦。

之前兵部负责组建的几个农垦师,都是从河南,山东,山西,应天府这里的屯田卫所调集的,这些卫所本来就员额不足,好几个卫所的兵力,才能合并成一个师。

本来嘛,这些卫所屯田兵就是种地的,听说皇帝要把屯田卫所改成什么农垦师,要调到京师那边去。

开始的时候,这些兵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在山西,在山东,河南,跟在京师其实没啥区别。

屯田卫所改农垦师也无所谓,这名字一听就还是种地的,有啥区别,无非是换个叫法。

可当他们被带到京师,听说还要让他们去奴儿干开荒,这些兵立刻就不干了,甚至有人开小差当逃兵。

十几万人,一天跑几十个,并不多,但已经有了不好的苗头。

一些低级军官也嚷嚷着不去奴儿干,要种就在京师种。

实在是,一听说要去奴儿干开荒种地,这些人都怕的要死。

在古代开荒,是真的会死人的,又苦又累,第一年还没吃的,连种子农具耕牛都得借,刚开荒的田地收成也不行,开始两年只能广种薄收,要两三年之后精耕细作,粮食才能丰收。

但是等你好不容易把荒地开垦成熟地,地主就会跑来告诉你,你之前借的粮食,种子,农具,耕牛,这些利息该还了,什么?你没钱还?那就拿你开垦的荒地来还吧。

于是累死累活干了几年,好不容易开垦的田地,就这样被地主抢走了。

在中原,甚至在江南富庶之地,开垦荒地尚且不已,更何况还是去那杳无人烟的奴儿干深山老林,比苦寒之地还要苦寒。

朱元章的时候往辽东移民,都没人愿意去,只能往辽东发配罪犯,强制迁徙。

辽东才到哪?搁后世也就大连而已,就这都没人愿意去,更别说让他们去黑河了......

刘斌收到消息,立刻飞往了京师。

开发北大荒可是五年计划的重要一环,怎么能被这种事情绊住脚呢!

......

(求月票推荐票,另外感谢各味大老的打赏,小萌新拜谢)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