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当官记 > 362 【钓心】

362 【钓心】

“道者,道德,道义,人道,公道。古人总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大道自然。道就是天地间的至理,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道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尊重自然的一种规律。”他指着眼前绵绵不绝的东河水说道,“你看看眼前的河水,感悟到了什么?”

我心里默念他上述形如古董的语言,双眼看着河水,脱口而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是啊,流水如斯,不舍昼夜。这是人们对人生、对时光匆匆的一种感悟,但是,你想到另一个问题没有,流水经太阳蒸腾在天成气,落地成雨,入河成水,入海成洋,夏天是水,冬天为雪为冰,装进木桶是圆柱,倒进缸里是长方体……这些说明了什么?水的善变?是不是?”

我呆呆的望着他,付林继续道,“说明水这种物质是最善于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形而变,最能遵循客观规律的,所以,是一种与道最为接近的东西,古人临水垂钓,多不为鱼,实为悟道。道就是道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当然,钓鱼也有钓鱼之道,单从技术上讲,钓鱼在我们中国南北各派数不胜数,从渔具的配备上讲,也是中外各异,各擅胜场……”

这时候又有鱼儿咬钩,拉起来一看,是条小鱼,二指阔。他小心翼翼从钓钩上取下,啪的一声,将鱼丢了出去,我惊呼一声,他笑道:“太小,吃了它岂不让它父母亲人伤心?”

看来钓鱼也是有原则的,他的原则就是三指阔大小为底线。我觉得很有意思,看他上饵时发现鱼钩与众不同,问道:“你这鱼钩好像与其他的不一样。”

他得意道:“哦,你看出来了?仔细看看。”他拿过来让我仔细鉴赏。

我摸摸,“非金非铁什么材料?弯钩好像也比其他鱼钩要大。”

“这是我花了三千元在古玩市场买的,贩子说是从山里一户农家收购过来,一直在身边保存了十年,舍不得出售,被我买来了。你别小看这钓钩,有可能是千年古物。”

“哦?有什么根据吗?”

他摇摇头,“根据没有,你再看看,这钩和别的有什么不同。”

我再次细细的看了一遍,没看出什么区别。

“倒钩,有倒钩吗?”他提醒道。

我再看,鱼钩上果然没有倒钩,没有倒钩是很难钓上鱼儿的,但我分明看他接二连三的钓起了几条,于是,心里也觉得这黑黝黝毫不起眼的鱼钩有点神秘了。

“姜太公渭水垂钓,钓的不是鱼而是天下。史记姜太公钓鱼,鱼钩直不曲,我怀疑不是不曲,而是没倒钩,古人总爱搞夸张,动辄出来一人身长丈二,或者呼风唤雨、驱神捉鬼,哪里有的事。姜子牙要吃饭,天天在渭水垂钓,养家糊口,不足为奇,别人见他鱼钩没倒须,便引以为奇,越传越神,以至于引起了文王的注意……”

我将信将疑,说道:“难道你这钓钩就是姜子牙用过的神钩?”

“哈哈哈…….这是你说的哈,我可没说,共产党的宣传部长可不能信口开河,别人问起,你得给我作证,免得世人说我老头子欺世盗名,妄言获罪!”

他这样一闹,我反而迷糊了,呆呆的问道:“那你这钓钩究竟是不是千年的古物?”

“逗你的,怎么可能呢,姜子牙一枚小小的鱼钩还会保存到现在?他虽然是名人,但那时候的还是以物易物的时代,老百姓没有收藏的习惯,国家也没有博物馆、陈列室,传承三千年,想想都可怕,呵呵……”他喜笑颜开,“不过,我这非金非铁的宝贝真的还是古玩市场淘过来的,什么材质、什么时代的东西却无从考证,说不定是宝物也为可知。”

和付林谈话诙谐而轻松,极容易放松精神,任你有千般愁闷也会在他真真假假的玩笑声里豁然开解。

我当然明白他的心思,心里十分感激。但对于他刚才谈及的“道”,我感觉略有所悟,有点心得,极想他继续谈下去。

“老校长,你还是谈谈刚才说的‘道’是怎么回事。”

“想听吗?”

我点点头。

“明天请早,今天任务已经完成了。”他说着,第三条三指阔的鲫鱼拉上来了,嘴里解释道,“日不过三,这是我的原则。”

我帮他把鱼篓从水里收起来,他把钓竿也折好了,“校长慢走,我明天还在这里等你。”

他看我一眼,乐呵呵的走了。

和付林一席谈,我心情好了很多,回家时逗欢欢乐了一会,进厨房帮刘姨煮饭。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河边,坐了一会就见他姗姗的从远处过来了,略略有些迟缓的动作显得格外的稳重和从容,一如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神。

我们打过招呼,他照例把钓钩挂好鱼饵甩进水里。

“付校长,我是诚心诚意啊,望不吝赐教。”

“嘿嘿,陆部长,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不耻下问而且这么虚心的县委领导。”

“付校长这是唾我,以前陆川是你的学生一辈子就是你的学生,你老叫我陆川就是了。”

“好吧。”他把手里的东西放下,坐在一个特制的小凳子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如此圣人,尚且不断求索,何况你我愚钝之辈?求道无止境,我们相互探讨吧。”

我点点头,真理是需要相互启发、相互印证的。

“朝闻道夕可死矣”,大概付林也难得遇到我这样一个愿意和他一起“证道”的俗人,乐得和我神吹。

付林不讲道,却摇头晃脑的突然吟起诗来,“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旁,不曾逢着独醒人。”

“这是杜牧的诗?”

他点点头,“是杜牧写的《赠渔父》,杜牧与其是写渔翁,不如说是他写了一个渔翁的人生、渔翁的理想和追求——求道之路。陆川,你把陶渊明的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结合起来想想,一个平平常常的无名老渔翁和陶翁心胸、襟怀有什么区别?”

“没区别,二人都是世外高人,返璞归真,与大自然熔于一炉。”

“对啊,钓鱼不为钓鱼,是为求道,钓鱼只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已,目的是修身养性、领悟人生真谛。”他语调缓慢,仿佛已沉迷于自己的思考,“钓鱼有三个阶段:钓鱼、钓技、钓心。最初钓鱼,都是为了钓鱼,以求鱼为目的,所谓‘为鱼而渔’,学技术,求渔具等等乐此不疲,追求非常单纯,以钓到活生生的鱼为最大乐趣。现实中许多人都处在这个阶段,有些甚至以此为求生之计,这已经落了下乘了;第二阶段是钓技,钓者对钓具、天时地利已经无多大择选,只要有鱼,无所不能钓,因为他的技术经过三伏寒九的锤炼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看看国内外许多大赛获胜者,大多处于此等境界;第三阶段也就是垂钓者的最高境界——钓心,钓一颗超然脱俗的心。远离喧嚣的闹市,独守着千年寒江或者碧潭,身与心和周围的大自然融于一体,归复自然,心已不在潭水,更不在眼前的得失,灵魂脱离躯体,缥缈于山水天地之间,将尘世间的纷扰愁苦付诸于山间的风、东去的流水,还有这数不尽的日月,物我两忘,无欲无求,求证天地人合一的人间大道……”他说得十分神往,脸上一股痴痴的表情。

我点点头,问道:“校长现在是什么阶段?”

“惭愧,我最多算是钓鱼与钓技之间耳。”

“也不简单了。”我衷心赞叹。

“钓鱼需静坐、静等、静观、静心,以静而钓。静则无欲,无欲则静,人们常说,钓鱼可以修身养性。其实是指的这个,与证道差得很远,静心容易,悟道难。一般的钓鱼爱好者,因钓鱼而修身、养性,体现的并不明显。他们之中,有性格急燥、思维简单、为人耿直、善待生活的人,有品行端正、风趣大度、受人尊敬的领导。有稳重老练、圆滑事故、心若城府、不笑不语的智者。当然,也有见利忘义、见风使舵、阿谀逢迎、适应时局的势力小人……所以,钓者纷纭,清醒者几?杜牧写‘自说孤舟寒水旁,不曾逢着独醒人。’也就是这个意思。”

“以垂钓而悟出这么多道理,校长也不愧是智者一流了,陆川很羡慕。”(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