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古镇赊店 > 第二章 传家之宝

第二章 传家之宝

第二章传家之宝

每年的月0日,是党府的忌日。这一天,党府在门店前支起一个油馍锅,四、五个师傅在炸油馍,油馍全免费,来客可免费吃,也可免费拿,一般每人一捆,一捆斤。赊店人大多都知道,戏称这一天为油馍节。党府在赊店是数一数二大户。党府原是穷人,靠买油摸起家,因做生意讲诚信,生意越来越好,生意越来越大,已传四代。现有金货棚一个、饭店一个、粮行一个、脚力行一个、茶行一个。第四代掌柜党义山,年约五十,继氶祖业,有族上经商为人之风,为人忠厚老实,、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讲忠诚、讲信誉。是山陕会馆会首。又被全镇十二家会馆十八家香火社公推为总会首。有称为党总会首的,也有称为党会首的,自家人都称掌柜,全镇各商户有事都爱去找他。

党府大院在码头北上岸,临街上下各十五间,坐北朝南纵深为一进四格局,横向有正院侧院陪院三座院组成。大门上额浮刻“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十个大字。以大门各五间为单元,向后延伸各成一相对独立的院落。中东二院东西两侧各间厢房六间,后街二层过厅楼,每个过厅内均有四扇透窗亮格的屏风显得庄重典雅严谨。院中砖铺甬道,花坛相对给人一幽深肃穆之感。过庭前中东院有过道相通。经过厅到后院均为花格窗棂。最后是正厅,为明三暗五的三层砖木结构的高楼,出三尺余前檐,设楼柱花格门窗。前设月台花坛各植松树寓为富贵书香人家。西厢房南侧门与西院相通。西院为卸车大门,西侧有磨房三间,后院为一相对独立之小三合院,左右各有厢房三间,中社门楼,正房为五间二层楼房。大院向西当铺胡洞设一高大过车门洞,供过载行货车出入,左右各有耳房三间。

党府店前,一大早,就挤得人山人海,有坐下吃,有拿的。油馍锅前,还排起队。卯时,党府掌柜出来一看,队排的有半里长,就招呼再架一锅,也开始炸油馍。看着第二锅已开始炸,党掌柜方回后院大厅,大厅内党老夫人,两位公子,大少奶奶及孙子都在那儿等着。党义山掌柜先净了一下手,来到祖宗灵位前点上香,双手合十举到额头,然后慢慢插到香炉里,然后跪下连磕三个头,站起来。下边党夫人,二位公子,大少奶奶,小孙子,依次行礼磕头,小孙子看到神位前摆一杆秤,觉得很好奇,就说:“爷爷,再给我们讲讲,咱家这个传家宝的故事。”说着,党掌柜说:“中“。就抱起小孙子,又开始讲,一年一度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我父亲曾祖爷叫党五,原居住在唐邑北部十八里党村,祖辈从西夏元初时迁来,为羌人后裔。因天旱遭灾,家中无法生活,一挑担子带着老婆孩子,从唐邑来到,当时人称天下第一店的赊店,欲在此讨一生路。夫妻二人无以为生,只好在街上赁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油馍铺。这条街上还有一家油馍铺,生意不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一天,街上来个修秤的,党五一见,心里一转,就把修秤的叫到铺里,酒菜招待一番,然后稍稍的吩咐修秤的,让修一杆一斤短三钱的秤。修秤的说:“修这号秤坏良心。”不愿修,党五好话说尽又许愿说,修成后多给十个赏钱,修秤的才勉强答应。

两天后,秤修好了,党五悄悄试了试秤,果然是一斤短三钱,就按秤价另加了十个赏钱如数付给修秤的,又一再嘱咐修秤的千万不可外传,这才把修秤的送门去。

自此以后,党五就用这杆秤卖油馍。他心里盘算着,一斤少三钱,卖一百斤就能多嫌二斤油馍钱,日集月累,这钱不就越来越多了吗?为此心里高兴精神足,秤头也给的足。生意越做越上劲。谁知也真怪,自打党五用上这秤后,到他家买油馍的人越来越多。党五就扩大了门面,雇了两个小伙计。连带开起了饭铺,生意越做越红火。

几年后,党五妻子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党五想着老婆跟着自己没少吃苦受累就请医悉心照料,可党五老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党五老婆知道自己的病已是治不好了,趁党五人在床前照护时,对党五说:“当家的,你知道咱家生意为啥越做越红火吗?”党五见老婆病成这样,还想着生意,就含着两眼泪说:“有个事儿,原先一直没给你说,怕你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那一年不是打了一杆秤吗?我叫修秤的给咱修了一杆一斤短三钱的秤,自打用了这杆秤,咱的生意就越来越红火了。”党五老婆抖抖索索从枕边摸出一布包递给党五说:“你看看这是啥?”党五接过布包觉得沉甸甸的解开一层又一层,一看原来是一个新秤锤。党五老婆提了口气说:“有一件事我也一直瞒着你,没给你说,这秤锤就是你修的那杆一斤短三钱的秤砣。咱使的那杆秤,是我让修秤的给咱修的一斤多三钱的秤。就是因为咱家的秤头足,人们才都愿上咱家买油馍,生意才越做越好哇!为妻临死前嘱咐你一句话,做生意千万不可赚昧心钱,一定要诚心待客呀!”说罢合上了双眼。

原来,当年修秤时,党五老婆知道丈夫的心性,等党五刚一离开,就悄悄地吩咐修秤的要修成一杆一斤多三钱的秤。修秤的很为难的说:“恁当家的叫修成一斤短三钱的秤,你让修成一斤多三钱秤,究竟叫我听谁的?”党五老婆当即付给他二十文钱叫他听她的,修秤的接了钱答应了,等党五验秤时,用的是一斤短三钱的锤,待党五送修秤的走时,党五老婆就悄悄地换上了修秤交给她的一斤涨三钱的秤砣。

听老婆如此这般一说,党五这才明白妻子的良苦用心,这才知道自己的一份家业全是妻子善心修的这杆一斤涨三钱的秤换来的,厚葬了妻子,牢记妻子临死前的嘱咐,诚心待客,和气生财。人们都说买党家的东西一斤涨三钱,秤头足,信誉好,生意越做越大。

后来,到我爷辈时,家底厚了,生意大了,转到做别的生意,但从不敢忘祖宗的嘱咐,把这杆一斤涨三钱的秤定为传家之宝,每年月0****祖奶亡日作为忌日纪念。这一天咱们重操旧业,店门前炸油馍,免费供四乡八邻食用,以感谢众位乡邻!党老掌柜说罢说:“走,咱们都去帮众位伙计炸油馍去!”带着老夫人,两个少爷及大少奶奶,小孙子都到店门外,有帮炸油馍的,有帮拿油馍的,油馍锅前的众位乡邻感激不尽。有的拿了油馍就又到店里买这拿那,比平日生意好几成。党会首正忙碌着,突然一伙计跑来悄声对党会首嘀咕了一阵,党会首说:“走,咱们去看看,就同伙计一同离开。

党会首来到粮店,看见众位伙计正在装粮,到柜上里屋一看,一捆麻已解开,内边有两个银元宝。这里的帐房先生说:“那****叫孙六去李家店买了一捆麻,准备装粮打包扎口用,今天解开一看,发现有两个银元宝,我叫孙六喊你,这事咋办?”党会首拿起银元宝看了一看说:“这事好办,银元宝不是咱们的,咱们不要,还退给人家李家!”账房先生说:“咱卖一船粮也赚不几个钱,不要太可惜了!”党会首说:“咱做生意为人要诚实,不是咱的银子,咱不要,没什么可惜!”说着派孙六拿着两个银元宝退还给李家。

李家李掌柜一会儿同孙六一块来,说什么要留下五两银子,做为感谢费,。李掌柜说:“我父亲回山西老家之时,留下五十捆麻,吩咐我们卖麻时,一定拆开卖,我们也不知其意,昨天孙六来买麻,说要一捆,就给了他一捆,不想里边有两个银元宝,贵号掌柜讲诚信,退给我们,为表示感谢,这点银子你们拿去买茶喝吧!”党会首说什么不要,李掌柜不依,推让了一阵子。党会首说:“既然这样,银子留下,以后生意上有什么可帮的尽管说”。”

李掌柜回去心想,既然党家买麻内有两锭银子,看看余下的有没有银子?拆一看麻捆内也有两锭银子,他们一连拆了余下的十捆,个个捆内都有两锭银子。后来他们回老家问老掌柜,老掌柜说:“我做一辈子生意临老就赚下这一百锭银子留给你们,一怕你们不成材胡动不知心疼,二怕是时局混乱遭抢遭劫,放在麻捆内,让你们拆开卖,一是可细水长流二是可避免遭抢遭劫。谁知你们不听话,竟整捆买卖。要不是遇到党掌柜,你们竟然还不知道内有银子,真是气死我也!回去后,要万事依靠党掌柜,你才方能在赊店站着脚。切记切记!”

从此,党李两家结成生意伙伴,互相帮助,那家需银两周转,另一家就提供。两家生意越做越大,这是后话不提。

党总会首送走李掌柜后,正在后面说话,管家派人来说,福建宋老板来见。党总会首说:“已几年没来,今年来可是贵客!”忙回去。

宋老板叫宋明发,福建南坪人是茶商,与党家已三代通谊。宋老板的爷爷曾在赊店是茶商,经营茶行。不想老父在福建南坪被土匪打伤,伤重在家无人侍奉,只好匆匆回家,临行前把店托付给党老掌柜。回去三年未归,党老掌柜一直精心经营,生意也越做越大,成为赊店茶行较大的店。四年后党掌柜到云南进茶,无意碰到宋老板,二人相见,党掌柜说起茶行店,力邀宋老板到赊店,送还几年茶店的盈利及茶店。宋老板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宋老板只同意收下当时茶店的本金,党掌柜没有办法,只好留下五百两银子。从此茶店归党家所有,两家自此结好。世事变迁,福建宋家生意有衰到盛又到衰,到宋明发时,一历三代,仍是锦昌茶行,专做代收茶叶交易生意,现在生意不怎么好!

党总会首回家见到宋老板,双方寒暄一番,约定明年春季到福建去收茶,请他们代收。二人谈着谈着,谈到了匪患。宋老板说:“如今长毛贼势大,已占领广西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安徽一部,还建都南京。福建虽未占领,但从江西不断有小股土匪去骚扰,南坪就有土匪去过,官家还不断征粮征税征丁,手中有茶卖不出,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二人唏嘘良久!(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