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战国霸天下 > 第052章:儒法之争

第052章:儒法之争

——

争鸣堂上的儒家士子都为孟夫子捏一把汗,不知道什么情况。

大笑不止的孟轲忽然变得镇定自若了,便是说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妙哉!!!老夫深以为然之,不过足下之论,老夫亦有一问。”

“请孟夫子明示!”卫峥一副坐怀不乱的样子,有礼的说道,乍一看都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并不为孟子是否能够驳回他的言论而有所触动。

诸子尽诧异的望向孟轲,难不成孟夫子也有奇言?能在如此劣势之下力挽狂澜?

今日的儒法之争,善恶之论果真是大开眼界,来者无不感到不虚此行。

孟子言有话要说,所有人便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学宫之长,只见孟子抚须而侃侃道来:“老夫疑惑,便是其善者何以‘伪’之?”

为什么人的善是后天人为的呢?

此话一出,诸子无不好奇又玩味,孟夫子这是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就像刚刚卫峥给孟夫子四端之说抛出个为什么一样,现在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卫峥。

儒法之争,一时间针锋相对已然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次争鸣辩论果真是精彩绝伦之至啊。两人都是高下难分。

孟子抛出疑问便悠悠然的自答道:“人性何以伪之?是为义也!人何以最为天下贵?是为德也!人之无德无义则断无苟存之能,安知人之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皆为人所用,为何?是以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分也!分何以能行?义也。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万物,是以人最为天下贵也。兼利于天下,得之‘分义’也,是以人皆可为尧舜。故人生来不能无群也,群而无分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必离,离则必弱,弱则不能胜万物,如此何以最为天下贵?是以尊周礼而兼利天下,万物自和之。舍周制、弃礼乐,致使天下仁德尽丧而大乱不止,不亦悲乎——!”

孟子的意思是,人正是因为靠着仁义才能生存,否则人跑不过马,力气没牛大,如果没有道义,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所以人是群居动物,人只有汇聚在一起才能活下去,所以人不能无群,群的意思就是要聚集在一起,所以要还要“分”,分的意思就是分清楚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人与人之间的身份,用等级制度清晰地把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划分出来,不分清楚身份而搅合在一起必然要生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万物,又何来人最为天下贵的言论呢?所以要遵周礼,所以要实行仁义礼乐制度。

此话一出,原本一脸兴奋的剧辛面色一变,诸子百家一阵错愕,全场的面孔无不精彩之至。而座上的孟夫子则是一脸笑意。

“孟夫子,彩——!”以儒家子弟为首,满堂喝彩一浪接过一浪。

孟轲这一言是绝地大反击啊——!

“夫子于绝境中顷刻间力挽狂澜,何其壮哉——!”一位儒家子弟满眼皆是崇拜的看向孟子,兴奋不已,振奋之至。

孟子不解的是,卫峥的表情怎么仍旧丝毫无变化,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不过却也不以为然,反而大喜而心道:卫黎啊卫黎,想不到是你这个法家士子却在今天帮了我儒家一个天大的忙,让我豁然开朗,不知道现在你是做何感想呢?

如此镇静是在掩饰你内心的慌乱和懊悔吗?

难怪孟子会笑的失态,因为卫峥这一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短短九个字帮助了儒家彻底解决了人性善恶的基础,让孟夫子告诉了所有人为什么要尊周礼,如此短的时间便能反应过来,孟子的确也是名不虚传。

你卫黎既然说人性善恶皆有,说恶的一面是人的天性,善的一面是后天人为造就的,那么好,我孟轲承认便是。既然善恶皆有,为什么呢?现在我孟轲便告诉你,人有善那是因为有义、有德,正是因为有道德、有仁义,有四端之心,所以人最为天下贵,否则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又何谈人之最为天下贵?正因为如此,所以周礼可行,教化万民以德行天下可行。

人若是没有道德、没有仁义、没有四端之心,那是绝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因为人没有马跑的快、力气没有牛大,比这些人都比不过禽兽(动物),但正因为人有仁德、有仁义、有四端之心,人能群。所以牛马皆为人用,所以人最为天下贵。

而人性有恶,所以才要尊周礼,制礼乐教化万民,所以周公制礼乐而是天下大定,反观当今天下,正是因为舍弃周礼的根本原因,所以造就了天下大乱而祸无休止的局面,所以非有礼乐不可,非儒家之道治国天下不可。

孟子大笑而失态,正是因为在此刻为儒家找到了立根的核心,为儒家主张为何要以德治国、为何要复旧制,尊周礼的原因找到了最终的答案。

而这个答案,却是从法家的代表人士身上找到的,何其荒诞,又何其振奋!

显然,孟子这一言等于也是拿起了卫峥的手里的棍棒狠狠的敲打在了卫峥的脑袋上,犹若之前一般,卫峥怎么攻击的怎么回击,而且是如此有力,这一次狠狠的反击是真正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所谓风水轮流转不外如是。

然而,这场争锋相对的争鸣辩论还没完,还没有结束,卫峥的终极反击来了,只见他说道:“夫子竭力主张复旧制、尊周礼而德治天下,今之天下却是动荡不安,已然明目,周礼旧制,不行也!”

卫峥说的有道理啊,周公制礼乐德治天下,如今天下大乱不是反过来证明周礼不行吗?当然,光是这么一说不但片面,也断然不能服众,于是又言道:“德行天下,需教化万民,人不能行,何人能行?圣人也!以德治国,实为人治,圣人明君治国,则天下大治,庸主昏君当道,则天下大乱!然则自古圣人有几多?周立以来,周公之后便有厉王与民争利,幽王烽火戏诸侯,乃天下大乱之始,何其荒诞哉?是以求圣贤不若止暴恶!”

是啊,你孟夫子你儒家主张的德行天下,人人有德固然美好,但不现实啊,你儒家的人治主张,有圣君固然大治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但只要出一两个昏君,便是广厦将倾,天下大乱,这便是人治最大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这天下有多少圣人?是圣人多呢?还是庸者多?显然是后者,而且不需要太多,一两个就能致使天下大乱,而圣人数百年难得一遇。祈求圣人治世而永固天下,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幻想罢了。

归根结底便是因为人性有恶,所以,人治不行——!

所以非法治天下不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非法治天下不可呢?你卫黎总得要先说明为什么要法治的原因吧?

末了,卫峥言简意赅的回答这个为什么,言道:“利害之心,人皆有之,故人皆趋利避害也!”

卫峥之前用和氏之璧,银黄之珠来驳斥儒家自相矛盾的观点,这次他向众人讲了两个故事来说明利害之心。

卫峥向诸子说的故事便是春秋时代一则关于楚成王的故事,楚成王立商臣为太子,后来反悔了又想废了商臣的太子位而立另一个儿子,商臣得知太子位不保,于是发动政变而弑君弑父。

卫峥说完楚成王的故事,同时还说了另一则同样是春秋时代的故事,便是鼎鼎大名的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

伍子胥被楚王迫害而逃离楚国要跑道吴国去的典故,过关的时候被守关的官吏给抓住了,兴奋的要把他送回去领赏,于是伍子胥便对这官吏说楚王要抓我,是因为楚王想要我珍藏的绝世宝物,但我把他弄丢了,如果你把我抓回去,楚王问我宝物去哪里了,我就说是你私吞了,你敢把我送到楚王那里去吗?官吏一听大惊失色,深怕惹祸上身于是便假装没发现,伍子胥便成功过了昭关来到了吴国,最后吴国伐楚,伍子胥大仇得报。

说完这两则故事,卫峥面向诸子百家问道:“公子臣何以大逆不道而弑君弑父?那守关吏员为何眼睁睁的让伍子胥过关?难道公子臣想要弑君吗?难道守关吏员就不想抓伍子胥去领赏吗?非也!皆以利害之心使然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害之心,人皆有之;趋利避害,人皆有之,弗思而矣,然哉——!”

……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