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风雨人生路 > 第106章新来教师杨朝为22

第106章新来教师杨朝为22

(9)同室好友杨朝为

有诗叹曰:

同室好友杨朝为,昔日分配我大队;

知交相处虽短暂,难忘期盼再相会。

新来教师杨朝为

在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大多的人值得我们去将他铭记;有大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为它传颂。历史的经验,历史的教训,实在是让人变得更为老练和成熟起来。

大家可要懂得,其实,我们去品味那些已经早就过去了的故事,简直就如同那些陈年的老酒,只有细细地品尝它其中的酸甜苦辣,你才会真正将它全部融化在自己的心中……

今天,我要给大家所进行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些看起来实在是平常,但却又异常感人肺腑的故事。好,你就静静地听我对你慢慢地进行诉说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很快又溜过了一年的时间。

此时,我们良荔大队学校的初二年级第三班已经初中毕业了。且有近十多个学生考上了东平高中。还美名曰:“是参加高中升学考试被录取的。”

但是,悄然有点头脑的人都懂得,当时升高中的招生考试,只是蒙人耳目的一个恍子而已罢了。其实,它也像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一样,采取推荐选送为主的办法进行的。在此就不多说了。

随后,我们良荔大队学校的初中部,又像往常那样重新再招收一班新的初一年级第五班,将近四十多名新生以补充到已经毕业了的第三班那间空闲的教室。这即是在当时无教室和缺乏师资力量的条件下的一种权宜之计了。

同时,我们良荔大队初二年级第三班所剩余下来那二十多个学生中,有一些年龄尚小的学生还想继续留下复读的话,学校便想方设法将他们重新插入已是初二年级第四班继续就读的。

这种做法,在当年我们公社的各个大队初中,几乎是采取这样的办法和措施千方百计去满足广大贫下中农子女,他们那种积极上学读书的迫切要求的。毕竟,那时候所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实在学制也大短了些。

当然,最为值得我们所留恋的,而并非是那些已经毕了业,且又已经升上了高中的第三班的学生。

毕竟,正如人们常常所说的,那是“固定的营房,流水的兵”。其实,学校和部队也何曾不是一个样。

有诗叹曰:

转眼之间又一年,暂且离别后重见;

固定营房流水兵,师生之情意绵绵。

而在这其中,最为令我感到无奈和可惜的,就是我们学校的李昌甫校长他才刚刚来到我们良荔大队学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现在,又得要马上被调往到别个大队学校当校长去了。

而现在新调来顶替他校长这个位置的,听说是一个叫做朱光贵的。他的老家正好就是在富新大队的对门岭村子上,离我们的老家石湖坡村很近。因此,我们村子上的人常常到东平墟赶集,都是得要经过他村门口的。

另外,我们良荔大队学校小学部的王文老师,他也由当时还只不过是一个代课老师,顿时之间,上面一张红头文件通知下来,神不知,鬼不觉地不知为什么突然宣布转为了公办教师。

也许,是由于全县老师队伍中,因为自然减员等原因,而积累有数量不多的公办教师指标。再经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层层筛选和比较之后,他才荣幸地被转为了正式的公办教师的。

从此以后,他便马上被调往到了远离我们良荔的凤山公社那里任教去了。就这样,一直干了七年之久后,因为各个方面表现得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大队学校的校长。

随后,因为工作上的需要,又调回到旺茂公社安排在某大队的学校干了几年以后,在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最后调回到了我们东平公社任教,一直到退休。这是后话。

其实,县对于教师队伍所增加的教师指标,往往都是由县教育局亲自掌控调拨使用的,这已经成为是当年的一种常态了。对于上面此两件事情的发生,一时之间,给于我震动很大。

首先,我们学校的李昌甫校长,他到来我们良荔大队学校,不碍才短短的一年时间。

但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改变我们大队学校的落后面貌,和他在工作上所显露出来的非同一般的领导能力,跟过去的那些领导对比起来,都算得上是他干得最为出色。

特别是,他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上,那种紧紧地依靠大队党支部去开展工作的做法;那种处处善于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的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那种事事表现出他是那样能够以身作则,敢于担当负责的大无畏的精神。这些,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都是有目共睹的。

另外,在当我后来才知道他还是我在东平中心校十二班的同班同学时,更加令我感到对他的调出实在是有些说不出的可惜和留恋了。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这全然都是属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他一种正常的工作调动而已。

其次,就是我们良荔大队小学部的王文老师,就被荣幸地转为了公办教师的这个大好消息,顿时之间,在全大队迅速地传开以后,令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都为他感到高兴和惊奇。

在此,我首先对他表示热烈的祝贺,也为他能够获得转为了众望所归的公办教师这个极其罕见和少有的好机会,而从内心里对他感到有一种无比的高兴。

但是,就在这高兴之余,免不了却又令我在内心深处,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别样的感受。这个感受,就是为自己的今后出路和前途,无形之中,反而暗暗地担忧起来……

你可要知道,我当时能够从生产队出来当了个初中民办教师,曾经在社会上,都还有不少人在背地里说三道四。

特别是,就是在公社党委进行审批的时候,连当时公社的黄成贵书记都还直接来电话,进行质疑我们的志由老支书。

于是,每当一旦让我想起过去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时,怎么不令我忧心忡忡地感到不安起来呢……

有诗为证:

突闻校长被调走,难依难舍难欢笑;

王文荣幸转了正,心里担忧暗发愁。

上面曾经说到过,这个学期除了调进来了一个顶替李昌甫这个学校校长职位的朱光桂校长之外,还一起调进来了一个顶替已经转为公办教师的王文老师的新老师。直到后来,我才从旁人口中知道,他的名字叫做杨朝为。

这个新调来的杨朝为老师,大约才只是一个年纪才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中等个子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庞,方圆方圆的面孔。让人看起来的时候,似乎感到显得有些虚胖胖的样子。

但是,你只要走近前去仔仔细细地一看,他倒是显得就像是一个白白净净的读书人的那副长相。加上他又常常喜爱带上一副黑框架的近视眼镜。这样一来,就变得更加像是一个挺是斯文,且又高雅的知识分子的架势了。

此时,我们学校那个平时很少会在老师们的面前,随便开玩笑的李振邦主任,反而一反常态地总是会在茶余饭后,肯在众人面前说他是我们学校新分配来的玉林师专数学系毕业的“大货”。

他说的这个玉林师专数学系毕业的“大货”是褒还是贬,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顾名思义就是说,此人不仅是因为他的学历较高,知识面较广。同时,也暗地里说明,他调来到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来教小学,这本身就是“大材小用”的意思。

如果要是说得再直白一点的话,这简直就如同说成是“打个小小的麻雀儿,竟然用起了大炮去轰”一般。从而你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当我们的王文老师,他刚刚才转为公办教师的消息传开的瞬间,和我一块居住了已经一年多的徐天河老师,马上请示了学校的领导,同意他搬到当时王文老师所住的那间大房子去住了。

其实,徐天河老师老早就已经瞄准好了的。但在当时,其实又还未有什么合适的可乘之机罢了。

当时,我们良荔大队学校,在当还未做好大队初中部的新校舍之前,学校老师的住房都是很紧张的。甚至有不少老师到了晚上,还得要返回到家里去住宿呢。

可是,那些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他理所当然是得要居住在靠近该班教室的那个房间的了,这也是方便他进行管理班上学生的需要。另外,其它班中的任课老师,自然也是会跟班主任一起住在同一间房间里的。

于是,在当徐天河老师刚刚搬走了以后,正好让这个新调来我们良荔大队学校的玉林师专数学系毕业的“大货”杨朝为老师,就这样便顶替了徐天河老师的床铺位置,与我一同住在一起了。

就在我的记忆当中,他第一天前来我们良荔学校报到时,已经是下午四点钟的时候了。也不必多问,我也知道他是从东平直接坐上自己的那部已经老掉牙的旧自行车前来的。

此时,我还看见在车的后架上,正载着一个皮箱子和一个铝制的梯筒及一张草席。就单从车上的这副架势上看,也许,这就已经是他的全部家当了。

一般来说,当时的那些公办教师几乎个个都会随身有一部自行车的。尽管,大多都是一些破旧了的自行车。

但是,对于在当年交通极不发达的广大乡村,且又远离家里的公办老师来说,已经算是头等重要的随身所携带的一件珍贵的物品了。

顿时之间,当我看见他带来的那个简单的小箱子,里面全都装满了衣物和日常用品。在那个时候,公办教师的调动都是相对比较频繁的。有些时候,甚至一年进行调动一次,这都算得上是常态。

此时,只见我们的李振邦主任,正满脸笑容地带着他一块进到我的房间来,经过李振邦主任简单介绍以后,彼此之间,我们就算是初步认识了。

随后,我便以房主人的身份,一块地帮忙着他进行布置好他所睡的床铺。

其实,房间内的床铺和办公用的桌椅,都是徐天河老师所留下来的。因为他去接手王文老师走后留下在房间内的家俱,就已经足够用了,再也不必要带去。

不一会儿,我们便将一切都打理好了后,我便迅速地从台上的开水瓶中,倒出一盅开水递送给他。

顿时之间,只见他客气地对我笑了笑,并说了一声:

“谢谢王老师,谢谢王老师……”

说后,马上一饮而尽。也许,经过大半天路途折腾后,滴水未沾的他,一定是口渴得再也忍无可忍了……

于是,我便以主人的身份,向他介绍了我们良荔大队学校的一些简单情况,好让他知道和了解。也许,一个人生地不熟的他,眼下所要急切地需要知道的就是我所说的。

此时,我不时地用眼睛偷偷地看着他,见他听得很是仔细,很是用心,。生怕会听漏什么似的。

同时,他还从自己的衣袋子中,掏出一包已经开了封口的“漓江牌”香烟放在桌面上。并毫不客气地说了一声:

“王老师,请抽烟……”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嘛。于是,我便从印有象征桂林的象山封面的“漓江牌”香烟中,掏出了一支。

他马上打着打火机,迅速地将那支香烟点燃……

正是:

新来教师杨朝为,服从分配到大队;

人地生疏未相识,热情接待那管谁?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