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乱世浮华烟雨中 > 91章惊鸿一瞥(1)

91章惊鸿一瞥(1)

91章惊鸿一瞥(1)

由于顾美丽在外文系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中拔得头筹,一时间,她成为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走在校园里,时不时地会有男生、女生向她问好,朝她微笑……

成名后的感觉很好,顾美丽有些飘飘然了。

可是,好景不长。

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名言不是没有道理的。

自从她出名以来,各种社团——诗歌社团,话剧社团……都来邀请她加入。还有各种党派,也动用许多人,前来做其思想工作,邀请她加入……

提到学校内的各种组织,不得不先回顾一下民国时期大学生的家庭出身情况。

民国时的高等教育不甚发达,全国也就数得来的三十及所国立高等学府,还有若干教会创办的高校以及民办高校。

因为学校稀少,自然学费不菲。能上的其大学的学生,非富即贵。穷人的孩子,最多能够上不收学费的师范院校。

民国时期一共有三类高校。

第一类属于公立大学(国立、省立)的大学——诸如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国立复旦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一般学费一学年在100到150元大洋左右。

第二类属于教会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等。一般学费,一年在160元至50元左右。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学费一学年在160元左右;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的学费约00元……这些,还不算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书籍费等其他费用,四年七七八八学杂费生活费加起来,要一千多元。当然,那时的教会大学的住宿条件十分之好,基本算贵族学校了。

第三类属于私立大学——朝阳大学、中华大学、中法大学等私立大学,费用要高一些,加上吃住等,这笔费用不算小。

而在0世纪0年代时,普通居民家庭年收入才100来块大洋。如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在北京城里拉人力车,小伙子省吃俭用,挣一文攒一文,可是他一年到头不休息,最多才能攒下五六十块大洋……

据当时的报纸介绍,上世纪0年代,普通工人年薪一般为00块左右。大学毕业后,当中学教师,或工程师,或到报馆当记者、编辑,职员这样的知识分子,年薪能达到500——1000多块。大学教授的年薪要高一些,他们的年薪一般在000——6000元之间。但大学教授在当时的中国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因此,送孩子去上一年要交100——00元学费的大学,穷苦人家的孩子,肯定是上不起的。

而教会高校,更是如此。所以,上教会大学的学生,大都是官宦子弟、富商子女……

不过,民国时期的师范学校,是免收学费的,有的师范学校还提供免费的住宿。当时,许多上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中产阶层或下层穷人的孩子。

时下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民国一些文化名人,比如冰心,钱钟书,徐志摩,茅盾,臧克家,鲁迅等,他们大多读过大学,有的甚至在国外留过学……如果我们细细盘点一下他们的出身和早年的经历,就可发现,他们都是出身在非富即贵或书香门第家庭的……

比如很早就出名的才女冰心吧,她父亲是当时的海军部次长,家庭环境优越,不愁吃穿。她毕业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先是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后考入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深造……

再比如当时的诗坛文坛明星徐志摩吧,他家里是个大地主,浙江海宁的望族。他哥哥,还是当时有名的是大律师兼大法官……徐志摩毕业于杭州一中,后先后就学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后来出国深造,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

还有写了著名《围城》小说的钱钟书,出身教育世家。他的父亲就是教授。钱钟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的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公派出国留学,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再就是著名作家茅盾,他的父亲,是是个乡绅。茅盾自小成绩优异,后进入湖州中学上学,17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无力支撑昂贵学费,便开始工作谋生……

再比如作家臧克家,他出身在一个地主家庭……先上师范读书,后考入山东大学……

鲁迅小时家道中落,但他母亲毕竟还能拿得起八块大洋的盘缠,使他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来赶上了清朝末年的留学潮,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这是流行在上世纪0年代的一句顺口溜。大意是,北大的男生暮气沉沉,北京师范大学的男生则大多没有钱,只有清华大学的学生既有钱,又有活力,适合做男朋友……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

在民国时期,能够把孩子送到小学读书,接受初等教育的,是当时生活基本尚可维持温饱的城市平民家庭;能能够把孩子送到中学读书,接受到中等教育的,基本上已经是中产阶层以上的家庭了;

能够把子女送到大学,使他们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多数是位于社会上、中层家庭的子女。位于底层的平民,一般没有这个经济基础和实力。除非是学习优异的学生靠近师范学校读书……

在学校学生出身成分非富即贵的家庭情况下,大学里的各种党派组织活动也是十分活跃的。因为,这些未来的知识精英,代表着未来的走向。

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大学普遍设立了党部,将组织触角全面伸入高等教育界。

与此同时,共产党也在高校里建立了自己的地下组织。战时大学校园遂成为国共两党进行组织较量的一个重要舞台。

199年11月,国民党中央常会第1次会议通过《党与团之关系及其实施办法》,其中规定:各级学校党部仅以教职员为对象,不得征收学生为党员;学生中之党员悉数介绍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在校学生,年龄虽满5岁,仍应入团;其已入党者,由中央党部令其加入团部,其党籍自仍保留。”

当时的大学校园里,国民党组织主要是面向学生吸纳“三青团”团员。面向教师,吸收为国民党党员……

一天,顾美丽刚刚结束了演讲社的活动,走在返回宿舍的路上。不一会,有一个陌生的女子走上前来搭讪。

“你好。你叫顾美丽吗?”女子身穿制服,戴着一个黑框眼镜。显得比较古板。不过,她对着顾美丽说话时,还是尽可能地绽开一个笑脸。

“是的。老师,您找我有什么事情?”顾美丽大方地回答。

“是这样的,我是学校三青团总支的负责人。我们三青团第三团支部,根据你近来的优异表现,想接纳你为三青团团员。”这个女子说。

“三青团?”顾美丽问。

“是啊。三青团。这是一个抗日救国的组织。主要是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你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女子说。

“……”顾美丽没有说话。

她似乎听敬菱姐和自己说过。在学校学习阶段,会有各种组织来动员学生加入他们的组织。在没有弄清楚组织的来龙去脉时,最好不要随意加入。因为加入一个组织,就等于要履行这个组织的一切纲领和职责……一旦加入,你就退不出来了。

“我对这个组织的情况还不太了解,我需要了解了以后,再考虑参不参加。”顾美丽不咸不淡的回答。

她和敬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还是比较一致的。作为一个女子,顾美丽眼前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她对各种组织一不了解,二不关心……

“这……有些遗憾。你看你都入校快一年了。对三青团还不了解,甚至不怎么关心。这怎么行?”这个女子显得很失望。她梳着很短的头发,眼睛不大,但眼露凶光,嘴巴很薄,面色焦黄。

顾美丽不喜欢眼前这个游说她加入三清团的人。

也许,她是一位老师。可能会决定自己的前途。所以,顾美丽虽然不喜欢,但还是很客气,回答问题不卑不亢。

“我回去先学习了解一下,再做决定,好吗?”顾美丽问。

打发了这位不速之客,顾美丽感觉心里很闷。这时,她发现已经走到宿舍门口了。

“美丽,我刚买了烧饼,还热的,快来吃。”

宿舍就菁菁一个人在,她看到美丽大声叫着。手里正拿着一个烧饼在啃。模样很可乐。

“菁菁,你真好。”顾美丽走进宿舍,结果烧饼啃了起来。

“菁菁,三青团是什么?”顾美丽问。刚才那个面色焦黄的女子形象总在眼前晃悠。

“哦,三青团你还不知道啊?”菁菁笑着说。

“我都已经加入了。是我们家的伯伯让我加入的。他说,假如你加入了三青团,以后毕业找工作可以优先……”菁菁的爸爸的一个亲戚是在政府里担任要职的。所以,情况她可能知道些。

“除了这个优惠以外,还有什么好处啊?”顾美丽问。

“好处就是,你加入组织了,以后遇到困难组织也可以帮助你啊。人多力量大。”菁菁说。

“哦。”顾美丽陷入了沉思……(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