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明宦 > 第二百八十六章 一军难求

第二百八十六章 一军难求

“我等尽力筹措便是。”,陈道亨苦着脸点了点头,事情既然已经如此,那么就算豁出命来,也只能去做了。

“还请唐大人见谅,此事并非是我等推脱。”,眼看着唐旭有些不乐意了,陈道亨也连忙继续说道:“只是这两年辽东势危,朝廷已经连续三年从山东调拨精兵前往,钱粮之事虽也是困顿,倒还可以想想法子。”

再停了半刻之后,又开口说道:“若是眼下便立刻招募壮丁勤加操练,半月之后,约莫也可一战。”

拿临时招募的新丁去平叛?唐旭一时无语。这和那些扯大旗造反的弘封教教众又有什么区别?

不过再看看陈道亨,也是一脸的为难,想来也是没了法子。毕竟人这东西,不是能凭空变出来的。

“我等上了奏折之后,兴许朝廷也会从京城调拨精兵也未可知。”,想了片刻之后,陈道亨又补了一句。

唐旭仍是点头,从京城调兵是可行的。虽然因为援辽,京城里的兵卒也调拨出去不少,但是数万守军还是有的。只不过,增派援军虽然是肯定会做的事情,但是至于人多人少就不知道了,毕竟京城乃是中枢所在,时刻须得有重兵把守才行。

又吃了一口茶,眼看着时辰不早,唐旭正想要先行告辞。看着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的陈道亨,唐旭忽然心里微微一动,似乎像是想到了些什么。

“唐大人?”,陈道亨也一直都在看着唐旭,眼见着唐旭刚才似乎想说些什么,可突然间却又像是愣住了一般,当下不禁轻轻唤了一声。

“嘶……”,唐旭微微吸一口气:“我倒是想到,有一军兴许可用。”

“哪一军?”,陈道亨听唐旭来了这么一句,顿时也是跟着眼前一亮。

“中都!”,像是咬住了一般,虽然只有两个字,却是一个一个的从唐旭口中嘣出来的。

“凤阳中都?”,陈道亨瞪大了眼睛。

在大明朝,虽然常常被提起的都城,只是南北二京:京师北京和京都南京。

但是实际上,大明朝还有另外一个都城,那便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

中都凤阳一地,兴许是因为并没有什么官署行辕,也不是什么交通枢纽,所以即使是在大明朝,也常常会被人遗忘。

但是无论如何,凤阳都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中都,并且和南北二京一样,常年都有不下数万的重兵把守。

与京师北京直面北虏,京都南京也时不时的要面临倭寇的侵扰不同,起码在如今这个年头,中都凤阳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威胁。所要防备的,也不过是潜在的流寇乱匪罢了。而且只从路程上说,中都也要比京师到这里要近得多。

所谓的流寇乱匪,弘封教算不算?唐大人如是想。

“可……可……”,陈道亨有些迟疑:“兵部衙门那里……”

正如中都凤阳与南北二京政治地位差别一样,凤阳的守备,与两京里也是大有不同的。

除了五军都督府之外,北京的守军有北京兵部衙门节制,南京的守军也有南京兵部调度。可是中都凤阳却不同,这地方既没有什么都督府,也没有什么兵部衙门,只有一个守备太监府。

所以,中都凤阳的守军,虽然人数也不少,可是却几乎等于为老朱家看宅护院的私兵。

南北二京的兵部衙门,凭谁想调拨中都的守军,都不是那么容易,除非皇帝下圣旨。而且就算皇帝下了圣旨,如果不乐意,也可以在路上慢慢走着磨蹭。

“兵部衙门那里既然行不通,那就不必找他们问了。”,唐旭呵呵笑着摆了摆手:“这回上奏朝廷的折子,可否由唐某来写?”

“想来赵大人不会有什么意见。”,陈道亨点了点头,先替赵彦也做了主:“陈某稍后就传书济南,知会赵大人一声。”

“嗯。”,唐旭也站起了身:“事不宜迟,唐某这就回去准备一番。”

“待稍后,陈某自会派车马轿夫去驿站接应唐大人与尊夫人。”,陈道亨原本只是想和赵彦一起,合伙拉唐旭下水。岂料唐旭不但真的乖乖跟了过来,而且还大包大揽,顿时更是大喜。

于是临别之前,也一再嘱咐唐旭莫要忘了晚间的家宴。

唐旭之前既然已经答应了下来,如今自然不会再推辞,辞别之后,直接朝驿站转回。

待回到驿站,先把晚间要赴宴的事情吩咐了一遍,让胖子和郑瓢儿帮忙去街市上备些礼品,然后便坐到了书案边,开始思量要写的那份奏疏。

滕州一地,已是临近淮河,淮河南岸便就是徐州。而中都凤阳,也就在徐州的南边。

唐旭微微一笑,提起笔来,如此一来,直接把贼寇说成威胁中都,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如何调动中都凤阳的守军一事,只要等到朱由校的批复下来,想来一切便都会迎刃而解。

济州府,巨野县。

巨野之地,古称钜野,初因大野泽而得名。

传隋唐之前,大野泽南北三百余里,东西亦百余里,即便是如今的梁山泊,也不过只是其一角而已。

如今经历千年,沧海桑田,曾经的大野泽大半已经没了踪迹,倒是生出一片宜居沃土。

兴许也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唐乱国之黄巢,大宋四大寇之宋江,都是出生在这大野泽附近。

如今的四月间,虽说早已过了春耕忙碌的时候,可是闲不得的庄稼人,仍都三五成群的下到田间,拔扯着刚刚长到半指长的杂草,免得让它们抢了庄稼的肥。

庄稼人的日子,原本还是过得的。每年田里的收成,除了缴纳主家的田租和朝廷的赋税之外,再留下自用的口粮,都还有盈余。

换上些麻棉,让老婆织成布匹,每年给家里换两身衣裳。再养几只猪羊,几只鸡鸭,逢年过节也能开开荤。

可是自从前年以来,官府衙门里征收的赋税,却已是一年胜过一年。据会读书写字的先生说,是因为辽东在打战。

可是辽东打战,关我们这地界什么事呢?许多庄稼人想不明白。甚至连辽东在哪都不知道,到底是在东面还是北面呢?

只期望今年能够风调雨顺,田地里能多收个三五斗,让家里多吃几顿饱饭,其他的也不必多去想了。

说到风调雨顺,好像这个月还还有去供祭过佛祖呢,只是在家里烧香,或者去老掌柜那里跟着念经,也不知道有没有用,能不能求得佛祖保佑。

可若是今年再加赋税……想到这里,庄稼人也不禁站起身来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长长的叹出一口气。

远处,有一行人马正在向这里奔来。那些胯下的马,庄稼人也能看得出来,要比庄上那两匹既用来耕田又用来拉车的驽马要强上许多。

羡慕的看了几眼之后,庄稼人收回了目光重新俯下了身。

虽然已经不去看,可是庄稼人却能感觉到马队正在朝自己这边跑来,马背上的人似乎还在喊着些什么。

“明王出世啦……今年不纳税……”

“什么?不纳税?”,前半句没有听清楚,但是后半句却是听的真切,庄稼人惊讶的抬起了头。

“都回庄里去听法旨,明王出世拉,百姓从此不纳税不纳粮……”,马背上的人,继续在大声喊着。

真的不用纳税?庄稼人惊喜的站直了身。

“都回庄里去,回庄里去。”,马上的人再喊了几句之后,又朝着另一片田跑了过去。

走,回去听听那什么法旨。庄稼人原本已经有些冰凉的心,猛然火热起来,丢下手里的伙计,甩开步子,飞一般的朝庄里奔回。

“什么?北京城里的皇帝死了?可不是还有太子做皇帝么?”

“京城遭了瘟疫?贵人们也都染上了?都死绝啦?”

“京城里头死绝了,可州府县城里的大人们肯让我们不交税?”

“这是法旨,是神谕,神灵降世了!”“神谕是什么东西?”

庄子中间的空地上,已经聚满了人,一个个正在七嘴八舌的不知说些什么东西。

“我的儿啊……”,又是一阵哭腔,从场边传来:“你要找活,去哪里不好,为什么偏偏要去京城里啊……”

正在一片闹哄哄中,忽然间,一阵整齐的呐喊声,远远的从村口边传了过来。

“黄天将死,苍天将立。”“明王出世,弥勒降生……”

泰昌元年的鲁南平原上,一个又一个的村庄里,一群高喊着口号的人像疯了一般冲了出来,冲向下一个村庄。一阵喧闹之后,然后又有更多的人冲了出来。

大明泰昌元年,四月二十,中都凤阳。

“太阳出山乐悠悠,鸟儿叫连天,拿起锄来上南山……白云似柳絮……”

守备太监府中,几名歌妓虽是看似身着农装,可是若仔细看,衣裳却都是精细裁剪过的,不但留出了玉藕般的玉臂,就连酥胸也是半露,更兼约束的紧,跳跃之间勾勒出了丰腴的腰臀,犹如波浪一般颤抖着。

兴许是因为心宽体胖,相比起当初离京之时,崔文升已经是圆润了不少,一边赏看眼前的歌舞,一边倾酒入喉。

……(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