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古镇赊店 > 第七章三份行天下

第七章三份行天下

第七章三粉行天下更新时间:01-6-10:1:5

汝州商人韩掌柜,已三代经商专做贩盐生意,常往来于赊店与汝州之间,与赊店一些商家都有些联系来往。

这一日,韩掌柜又到赊店贩盐,因盐船没到,暂时无货就到街上闲逛。当走到山货街时,看到“永达久”粉行“天元店”粉行数十家,各行各家粉面、粉条、粉皮货堆如山,人来人往,马驮人推。有去装船南运的,有马拉人推北运的,热闹非凡。韩掌柜心想:

“怎么?这三粉生意这么好!远胜贩盐。百家相争,虽说人人要吃盐,但价格低廉,也没有多少赚头。我家已贩盐三代,至今还是马驮人推,混个饱饭,没啥家底,不如看看三粉生意如何!”

后几天,每日吃罢早饭,就到山货街下街去看。上午,从东来的乡民,肩担人推的三粉人流,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大街上有不少人正在叫卖,有的送入店里卖,三粉行店都在忙于收购三粉。象“永大久”粉行,门店大、伙计多、服务好、价格适中,门前卖三粉的特别多,每天约收三粉一二千斤。两街统计约有三四万斤。一些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客商,有的住在各商铺,。有的住在旅店,立等提货装船,每天码头上三粉船三五艘。

韩掌柜心里盘算,三粉生意如此好!我何不舍贩盐而做三粉生意呢?为稳妥起见,他想找个人问问,看如何?他想起一个人,此人是他多年故交,为人忠厚,有长者之风。虽是商人,但诚信待人义中取利。在赊店已几代,赊店一些人情世故商业行情都通晓,是赊店总会首。找他问问,请他拿个主意,看改做三粉生意如何?

韩掌柜在街上置办一些礼物,来到党府大院。伙计们都认得他,看见他来了就说:

“韩掌柜多日不见,东家在后院,你是熟人就不用传了”

韩掌柜说:“你们忙!我到后院见一下党掌柜!”

党总会首正在和一四川客商交谈,听说韩掌柜来了忙出外迎接说:“韩掌柜久违了!啥时间到?”

韩掌柜将礼物放下说:“已几天了,今天来看你!”

党总会首说:“快请坐!”

韩掌柜说:“都坐都坐!这位是……?”

党总会首说:“没来及介绍,这位是四川客商到赊店做三粉生意!”

韩掌柜说:“如此正好,我今天来,就是来请教三粉生意的事!”

党总会首说:“正好,刚才我俩正在谈有关于三粉之事。韩掌柜想说啥?”

韩掌柜说:“咱们是老朋友,我到赊店做生意,你多次帮我感激话就不说了。你知道,我家多年贩盐,已历三代,苦没少吃,罪没少受,终因利小只能混个饱。没法和江南盐商相比。我看赊店三粉生意挺好。我家汝州一带没有粉条粉皮,在哪里销路一定不错。我想做三粉生意,你们看如何?”

党总会首说:“你的想法和四川客商的想法一样都是想做三粉生意!”

四川客商说:“我去年在赊店被奸商所骗,多亏党总会首主持公道,帮我讨回银两。我当时用船运回五千余斤粉皮粉条,在我四川哪里人们爱吃火锅,粉条、粉皮是好下锅菜,销路很不错。不到一个月就卖完了,一些商行店铺都我要货。这不我就来了!”

韩掌柜说:“只是不知三粉的来历、原料、做法数量如何?若大家都一古脑儿经营三粉,货源能不能保证?”

党总会首说:“今日我也没啥事,二位是贵客,咱们就一起聊聊这事,至于能不能经营,俗话说:生意千万行行都赚钱,赚大赚小在经营。你们自己拿主意!”韩掌柜和四川客商说:“麻烦你!你说说,而后我们考虑!”

党总会首说:”要说三粉,咱们就从头说起。”

三粉在赊店的时间不长。大约在康熙元年,黄河下游连续决口不断泛滥成灾。沿岸人民身其害,纷纷离乡背井出外逃生。山东汶上县著名粉匠杜伦,携妻范氏及四个儿子,天福、天佑、天容、天贵流寓到河南裕州,欲寻落脚之处。先到麦陂,贾寨、郝寨等地。那时,正是战乱刚息,赊店除镇里外,四郊,特别是镇东岗丘之中,人烟稀少,人们先到占地为业。杜伦父子最后到现在老杜庄,看到这里背靠蝎子山,东西两道岗,形成天然屏障,永无河水泛滥之灾。这里中间一条小河,他发源于蝎子山东麓,四季山泉不断,地势向南倾斜,河水急喘南下。虽土质脊薄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无人居住正待开发。且此地适宜生长豌豆、绿豆。杜伦父子深知这是磨粉的最佳原料,又有甘泉水,就择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就依杜姓为村名沿袭至今。再说,杜伦父子五人住下,开荒垦壤,几年下来垦荒二百多亩,夏收豌豆,秋收绿豆,广种薄收。有了两豆,于康熙十年,重操旧业建起中原第一座粉坊。起初本小利薄,日产三五十斤粉面,制成粉条、粉皮,一为改善家用生活,二为担到街上换几斤豌豆绿豆赚点浆渣,供家小充记。再磨三五日,如此循环不一,生活日渐宽裕。

杜伦父子依靠双手,自种自收自制粉面粉条粉皮,自销三粉之路被世代传成下来。慢慢地周围人多了,有了村落集镇了,众乡邻也都称赞杜伦父子生财有道治家有方。下洼麦陂郝寨等附近村民,视粉坊如聚宝盆摇钱树纷纷登门学艺建起粉坊。

如今赊店南船北马商贾云集,号称九省要冲,三粉需求很大,可限于磨粉所需原料豌豆绿豆短缺来源不足,日上市三五千斤,供不应求。若能解决原料短缺问题三粉市场很大,是好生意。

党总会首最后说:“二位想做三粉生意,三粉情况如此,请二位考虑!”

韩掌柜听了上面的介绍,回到旅店心想:“我家乡盛产红薯,听人说,红薯可出粉面,若用红薯代替豌豆绿豆,则三粉就不缺原料产量就会大增。红薯好种易管,适应性强,到处可种。产量高,特别在贫脊土地里种植产量很可观。若将红薯引种到此,一可解决当地农人的生活所需,二可用此做原料大作三粉,浆渣人吃马喂均可。若三粉上市量大,我经营三粉生意则有利可图。”

韩掌柜经打听,赊店东十二里有一红庙村,住郝陈两家。郝姓多数种田磨粉,其族长郝老爹,有三个儿子。为人忠厚老实急公好义族里事务都跟他商量。有人告诉他,郝老爹住在村南大坑北边。韩掌柜肩担一担儿盐,到红庙村卖盐。快中午时,在村南大坑北边吆喝卖盐,引来不少人来买盐。中午,韩掌柜的盐也快卖完了。那时人们热情好客,凡到门前的人都到屋里吃饭。郝老爹对房掌柜说:“晌午了,在这儿!到家吃饭去!”

韩掌柜也不推辞,收拾一下担子,随郝老爹到屋里。韩掌柜把卖剩下的盐十几斤拿出给郝老爹食用,郝老爹不肯收。韩掌柜说:

“收下吧!这是卖剩的盐,下午回去,也没法带,你留下食用吧!”

郝老爹推让不过只得收下。对媳妇交待炒二个菜烙个油馍,烫壶酒与客人喝二盅。之后两人坐下攀谈起来。韩掌柜首先自我介绍说:

“鄙人姓韩,汝州人,在赊店做贩盐生意,今日有幸到贵村打扰郝老爹,又赏饭吃,十分感激!”

郝老爹说:“嗷!韩掌柜!快别这样说,常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你我今日有缘相会,粗茶淡饭有何打扰?吃饭的时候到门就是客,是这里的规矩。”

韩掌柜说:“若如此就打扰了!”

郝老爹说:“打扰啥!不打扰!”

韩掌柜看西屋石磨,驴子正在拉磨就问:

“西屋是不是正在磨粉?”

郝老爹说:“对!正在磨粉!”

韩掌柜问:“磨粉生意如何?”

郝老爹说:“啥生意!磨粉可赚个渣浆,人吃牛喂,钱赚不多!”

韩掌柜问:“一天能出多少粉面?”

郝老爹说:“二三天磨一次,一次出湿粉面五六十斤.”

韩掌柜问:“为啥二三天磨一次?”

郝老爹说:“豌豆、绿豆地里就出那么多,磨一次,浆渣能吃二三天!”

韩掌柜又问:“听说这里磨粉,制成粉条粉皮再换豌豆绿豆,咱们家没换?”郝老爹说:“也换了,方圆十几里都换,越来越难换。”

菜端上来了,一盘蒜泥拌粉皮、一盘炒鸡蛋、一盘萝卜丝炒粉条、一盘辣炒腊肉。又拿来一个酒叉,提来一坛老酒,点上火,一会儿酒开了。郝老爹给韩掌柜满满斟上酒,郝老爹用手指着韩掌柜面前的酒杯说:

“请!请!”

韩掌柜端起一饮而尽,酒热嘴烫得欲吐。

郝老爹说:“慢点!慢点!我们赊店都喝热酒,热酒不伤身。”

郝老爹一连倒了三杯酒,韩掌柜一一喝了。三杯酒后,郝老爹说:

“仓促之间没有是么菜!韩掌柜请用菜!”

二人正在吃菜,郝老爹的二个儿子来敬酒,韩掌柜一一喝了。一会儿进来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眉清目秀,长得十分可爱,跑到桌边问:

“爹!这是哪里客人?俩哥都敬酒了,我也给客人敬个酒!”

郝老爹见小儿子来分外高兴忙说:“这是韩掌柜,你韩叔!快给你韩叔敬酒!”韩掌柜又连喝了三杯。韩掌柜一把拉着小三儿说:

“这孩子长得真可爱,我有个不情之求,不知郝老爹能不能答应?”

郝老爹说:“韩掌柜有话尽管说!”

韩掌柜说:“我见这孩子分外喜欢,我想认作干儿,不知愿意不?”

郝老爹说:“若韩掌柜愿意,那是再好不过,没有不同意的!”

郝老爹拉过三儿子说:“三儿!快给你干爹磕头”

那小三儿也忙跪在地上,趴下就磕头连喊三声:

“干爹!干爹!干爹!”

喜得韩掌柜连声答应。慌忙拿出一副银镯戴在小三儿手上,又拿出一块洋布说:“今天也没啥准备,给干儿一块布,做个布衫吧!”

一家人见此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郝老爹一家遇到大喜事,让人到郝寨去割肉打酒买菜,要好好招待亲家。还没到晚上酒菜已上好,郝老爹又请来三个陪客的,都是村上有头脸能办事的人。席间大家猜玫划拳,好不热闹。其间,韩掌柜说:

“咱们这里磨粉但豌豆、绿豆较缺,不能有大的发展。我们那里有一种东西叫红薯,哪里人把它擦成丝,也可漂出粉来,做成凉粉吃,不知红薯能不能磨粉,制成粉条粉皮?”

大家说:“没见过!”

郝老爹说:“我也听说北边有个东西叫红薯,地里长的,可烝吃,煮吃”。

韩掌柜说:“我想从家乡弄点红薯到这儿,你们帮忙磨一下看看中不中?”

大家说:“韩掌柜说哪里话,如今是亲戚,是么帮忙不帮忙你尽管送来!”

韩掌柜说:“能不能出粉试一试,我先说好能出粉,浆、渣是你们的,不出粉我出工钱!”

郝老爹说:“韩掌柜、亲家,话说得见外了,是么你的我的,你尽管拉来试,若行,以后磨粉又多了一个原料,这不太好吗?”

韩掌柜说:“中!我这几天就回去拉来几百斤红薯,在这里试一试!”

“中中!喝酒!喝酒!”大家又喝起来。

韩掌柜第二天回到赊店,南方盐已运来。他提了一二千斤盐,就赶回汝州。盐卸罢,就到乡下收了二三百斤红薯用马驮运到赊店红庙村郝老爹家。红庙村的人没见过红薯,纷纷来看,他们拿起红薯这看看那看看,怎么也不像豌豆绿豆,心想吃这咋能磨粉呢?有的小孩儿还咬了一口,吃着甜滋滋脆蹦蹦。中午,烝了几个红薯大家来吃,吃着又干有面又甜。

韩掌柜对郝老爹说:

“老哥!我看先把红薯洗净,用刀剁碎这样上磨,就能磨了。”

郝老爹让大儿子挑水洗红薯再用刀把它剁碎,二百斤红薯整整忙了一下午,到晚上才剁完,吃晚饭时,套上驴把剁碎的红薯一点一点的放到磨上,红薯顺着磨头而下磨出了浆渣,韩掌柜郝老爹高兴极了,一直到下半夜才磨完。他们照原来的方法,先过大锣,再过二锣,到第二天中午舀掉上面的清水,看见下边沉淀了四寸厚的面子,将面子倒掉,吊袋中好大一个面子呀!淋掉水一称面子有五十二斤。他们摸着又光又滑的面子心里有说不出高兴,红薯能磨粉,磨粉成功了!这是中原大地第一次用红薯磨粉!从此,红薯有了新的用途,可以磨粉了。

韩掌柜试验成功后,马上回家乡汝州,收了二千多斤红薯,运到赊店红庙村,请郝老爹加工,出粉率达三成,周围的乡亲都来看,纷纷要求也用红薯磨粉。

韩掌柜把汝州老家的盐行一部分变为专收红薯,运到赊店来卖。又在赊店设“韩丰粉行”。商行开业之日,特邀党总会首、“永大久”“天源粉行“等故旧朋友参加开业典礼。郝老爹及红庙乡亲也都赶来庆祝。

“韩丰粉商行”开业后,专卖红薯,收购粉皮粉面粉条,红庙周围乡亲的三粉都愿到这里卖。虽说利不大,但货源好销路好,经营一季算下来也没少赚钱,比起盐来强得多!韩掌柜把汝州生意交给大儿子,带老伴及大女儿到赊店经营“韩粉丰商行”。大女儿秀云特别能干,把商行料理的井井有条,韩掌柜特别省心。

第二年开春,韩掌柜从汝州运来一批红薯苗,郝老爹拿出二亩多地试种。韩掌柜亲自操作挖坑放苗封土浇水。红薯苗长得黑绿绿的,霜降过后韩掌柜叫到地刨红薯,大家一刨一棵就有二三斤,二亩多地收了七八千斤,堆得几个象小山一样。众乡亲高兴极了,周围乡亲都来看络绎不绝。郝老爹可喜欢啦.心想:以后再也不用发愁磨粉原料啦。他家磨粉一直到开春后。

第二年众乡亲纷纷找韩掌柜要求也种红薯,韩掌柜一一应允满口答应。韩掌柜从家乡汝州运来红薯苗。买与乡亲种。这样,没过二年麦陂郝寨下洼一带,贫瘠的土地上大都种上了红薯,再用红薯磨粉制成粉条粉皮卖,浆渣填饱了乡亲们的肚皮。只要肯出力,再不用发愁吃饭问题。

韩掌柜和郝老爹他们,逐渐摸索,对磨粉、滤粉、下粉一系列技术大胆改进,三粉产量和品种大幅度增加。纯绿豆做的叫“净货”、质优价高:薯豆混合做成的叫“混货”,其质次价廉,红薯做成的叫“薯粉”,其量大,省工价低。粉条有园有扁的,扁粉形如麦叶,拼盘烩汤倍受欢迎。韩掌柜对三粉分等议价货真价实,百货中百客,信誉越来越好。因粉条粉皮拌佐大蒜米醋小磨油是晏席肴佳,特别是粉条做成的包子饺子,别具一格,胡辣汤独领风骚,被传遍大江南北。三粉远销两湖、两江、四川、山东、山、,陕、甘、河北等地。三粉需求量与日剧增。韩掌柜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不几年就成为赊店一大户。汝州的乡亲听说后,也纷纷来学习磨粉制作粉条粉皮的技术,三粉生产技术很快在汝州传播,那里发展粉坊一二百座,他们不忘本,把其三粉产品,号称“赊店粉”。

韩掌柜的生意火红事事顺心,但有一项事,心中不如意,就是女儿的婚事。韩掌柜有一儿一女,儿子大已成婚,女儿也已十八岁,自小在王屋山随连师太学艺,下山后随父亲做生意,赊店的“韩丰粉行”主要就有女儿照管,一来二去女儿大了还没出嫁,这是他们的一桩心事。老伴与韩掌柜商量,赊店粉行离不开女儿,咱不是这里人,想托人保媒也不容易。老伴说:

“你只顾做生意,把女儿的婚事给耽误了,你不如找生意上的熟人请他们说媒!”

韩掌柜说:“生意场上的人,都是一面之交,怎好托媒?”

老伴说:“你与这里的党总会首多年相交,不如找他说说,看有没有合适的!”韩掌柜说:“你不说,我倒忘了,多日不见,找他聊聊去!”

韩掌柜叫伙计拿啦一捆粉条一捆粉皮,趁晚上没事,到党府去拜会党总会首,将心中疙瘩给党掌柜说说,党总会首听罢说:

“女儿我见过,人长得标志,也有才能干。让我想想,给你操个心,你放心吧!”韩掌柜高高兴兴离开了党府。

党总会首和房掌柜听说马先生已死,都来永隆统酒馆,帮助刘长利埋葬了马先生。党总会首对刘长利说:

“老侄子如今马先生已死,今后你如何办?”

刘长利说:“我如今一十五岁,这几年跟马伯也学了不少生意上的事。。但独自经营,我还不会,你们俩看如何办?”

房掌柜说:“孩子!万事靠自己。有党伯和我帮助。不懂的事找我们,你还是需要独自经营。不过要万事小心。马先生死时交待你,可有你楚伯帮你料理。你今后要多依靠楚伯。”

党总会首和舅舅房掌柜又嘱咐了几句,就各自回去了

刘长利招众位伙计到大厅集合,刘长利说:

“各位叔伯,你们在刘家均非一日,有的是我父亲的旧人,有的是马先生的旧人。如今,马先生已死,今后酒馆如何开,生意如何办?请各位给我做主。”楚先生说:“少东家,不必发愁。老奴在刘家已三十年。自你爷爷时就来了。酒馆事务我来管,一切照常经营。”

造酒的姜师傅说:“少东家,我等造酒,熟门熟路,过去怎么办,今后还怎么办,酒没有问题。”

账坊外销的说:“咱们的酒已销往全国十几个省。都是老主顾,谅没问题。”

刘长利说:“既然各叔伯均说没问题,都愿意留下帮忙,就照先生在日的法,照常经营各行其是,账房由楚伯掌管,诸事多听楚伯的。”

大家都说:”中!”

酒馆又开业了!生意又开始了!

约过三个月,突然账房楚先生不见了。账房王先生找他交账,到处找不见,去问东家。刘长利说:

“这三天就没见,我正纳闷,先生到哪里去了?”

他们一同到楚先生屋里去,门锁着,开门后房间里东西和往常一样。刘长利派人四处去找,有人看见他手提一大箱子坐船南下啦。账房小相公说:“这几天回来银子不少,看看银子在不在!”打开银库箱子银子不见了。小相公说

“八成是拿银子跑了”

刘长利说:“不会的!楚伯,是酒馆老人我信得过他。”

众伙计四处找寻,始终找不到楚先生,失踪了。

刘长利大哭起来,“父亲死了,马先生死了,楚先生跑了,这以后怎么办?酒馆还能不能开?”

众伙计都知道后,都流下同情的眼泪,都打骂楚先生不是人!缺德!抓着他,非揍死他不可!

刘长利越哭越伤心,哭个不停。这时婶娘清氏说:

“孩子别哭了!生意上的事,我不懂。只是我记得你父亲死前曾告诉你,有啥困难去找党会首。你何不快找他去,!他会帮助你。”

刘长利听了审娘的话后,一想现在靠山山倒,靠水流水,只有去找党伯看看有啥办法!想到此刘长利止着哭,擦干眼泪向党家大院而去。刘长利刚走到党府,迎头碰上党总会首。党总会首说:

“你来正好,我就要去找你,快到客厅坐!”

刘长利到客厅就哭“党伯伯我怎么办呢?楚先生携银子跑了,酒馆无人了!”党总会首说:“孩子别慌!事情我已听说,楚伯海为主不忠为人不义,这种不忠不义之人,,难有好下场!先不要管他,将来会给你个交代。如今酒馆无人经营,我与你舅舅房掌柜已商量,我和你舅舅各派一人去帮你经营,以后事再说。”正说着房掌柜来了。房掌柜说:“我去找你,说你到这里来了”刘长利一见房掌柜大哭起来。房掌柜说:“孩子不要哭!事情我与你党伯商量好了,你先回去,明天我们派人去!”

刘长利走了。党总会首和房掌柜坐下说话,党总会首说:“生意都是自己管,靠外人不行。长利今年已十五岁,我看不如找个能干的媳妇帮帮他,你看咋样?”房掌柜说:“中!到哪里去找呢?”

党总会首说:“有!韩丰粉行女儿秀云,人长得标致聪明能干,韩丰粉行就由她经营。今年二十岁,我看他俩合适。”

房掌柜说:“一个十五,一个二十,比男的大五岁。常言说‘女大五赛老母‘恐怕不合适吧?”

党总会首说:男取大女是这里的规矩,长利人小不能管事,娶个老婆帮他管事,不更好吗?”

房掌柜说:“对!我怎么忘了!这事我做主,就这样办!”

党总会首说:“别慌!我对韩掌柜说说,如韩掌柜同意再说。”

房掌柜说:“中!我等你信!”

党总会首请来韩掌柜向他说明来意,韩掌柜听后说:

“这事我得回去给姑娘说说,如同意我二老没意见!”

韩掌柜回去对姑娘一说,韩秀云说:

“永隆统酒馆,是个大酒馆,现主人幼小,无人经营,我愿前去,主持大局,托付终身!”

韩掌柜说:“只是相公幼小,委屈你了!”

秀云说:“爹爹常说世上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到那里一步登天,成为酒馆掌柜何乐不为!”

韩掌柜说:“女儿既然决心已下,到那里一定要照顾好相公!”

韩掌柜给党总会首回话表示同意,于是喊来房掌柜商量迎娶婚嫁之事。

十日后刘长利迎娶韩秀云,婚礼由党总会首、房掌柜、韩掌柜主持,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

韩秀云到刘家后,又从娘家带来两位师兄上官先生、欧阳厚生,来相帮。新婚第二天,就和刘长利一同到酒馆大厅,一早就点名布置安排一天的工作。命人将账房的账册全拿到后院她亲自一一清点。没几天工夫,酒馆就走上正轨了。做酒的做酒,销售的销售,购料的购料,一切有板有眼。众伙计都私下说,掌柜婆真是一把好手,啥事安排的井井有条,滴水不漏,老掌柜马先生在日也没这样有章法有条理!

秀云担心:丈夫幼小市面复杂,未免人觊觎,受人欺负。秀云请二位师兄把酒馆伙计组织起来,每天抽时间练武。一来可增强体质干活有劲,二来可震慑坏人,三来可维护酒馆安宁。秀云不时也前去指点,引来不少人围观。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永隆统酒馆掌柜婆会武功,再没有人打酒馆及她的主意。

一晃几年过去了。刘长利在老婆秀云的照顾和熏陶下一天天长大了。韩秀云和刘长利商量:我家的酒已占领长江南北,听说广州是个大地方能:“和外国人做生意,如果咱家的酒能销到哪里生意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刘长利问:

“你准备将酒销到那里去?”

秀云说:“是的,我有心带酒南下直到广州,在广州打开销路!”

刘长利说:“你准备何时动身?你去广州一去几月,我不想离开你!”

韩秀云说:“没事,咱俩一块去,另外让二位师兄也一块去,路上好有个照应”。

经过准备,韩秀云将家中酒馆的事按排妥当。酒装载满满一船,韩秀云、刘长利、二位师兄、二个伙计一同坐船南下顺唐河而下直到汉口,然后船走灵渠水路。那时正值隆冬,枯水时期,灵渠水不大,行船困难。他们在当地雇人,用柳条编织大框,下到水里做坝蓄水,水位升高后行船过去。因是捷径路,比起走其他路途,省了半个月的时间。到了广州,几个人开始四处销酒,他们跑遍广州大小街道,不少酒馆都婉言拒绝,一连好几天,人家都说,不知道这酒,没卖过,小地方的酒不知好不好喝。整整十天,一斤酒也没卖出,几个人急得团团转。

这一天秀云和刘长利、二位师兄二位伙计雇一辆车,将酒装上拉到广州最大的酒馆“万国饭庄”。该饭庄经营中西餐饮,专门接待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外国商人。他们来时正是晚饭高潮时,内边楼上楼下,人山人海。秀云和刘长利带一罐酒来到大厅柜台说明来意,那柜台先生一听连说:

“快走快走!我们这地方不销小地方酒!”

说着用手推放在柜上的酒罐,一不小心酒罐落地,罐烂了,酒流了,流了一地。

饭庄里的食客,纷纷停止了喧闹,一片寂静。纷纷用鼻子允吸。

连说:“好酒好酒!这是哪里的好酒!”

柜上的先生也说:“好酒好酒!”

饭庄里的食客都涌过来,看啥好酒!

饭庄的掌柜说:“快卸车!酒拿来让客人尝!”

转头对长利说:“请二位到后边说话!”

掌柜带秀云及长利到后边,让伙计们把酒搬到店,供客人们品尝。

一会儿,柜上先生跑来说:“酒已销完请二位再拉来!”

饭庄掌柜说:”贵酒馆的酒,确实是好酒,恕我们眼拙,今后咱们长期合作如何?秀云说:”如能这样,再好不过,愿意合作。”双方议了酒价,约定长期合作。双方越谈越投机。

万国饭庄打开了销路。不到一个月,整个广州城各饭庄各酒店都知道赊店酒,隆酒好喝,老酒喝好,都来争购,形成没赊店酒不成酒宴,没赊店酒不够档次之局面。广州城销路打开了!永隆统酒畅销天下!(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