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战国余孽 > 第四十八章 悲情战神

第四十八章 悲情战神

就在姜靖的大嘴刚要咬上姜魁脖子的时候,姜靖嘴里的聚魂丹滚落出来。

姜靖忽然停止了动作,嗅了嗅姜魁的味道,似乎感觉十分的熟悉。姜靖不禁抬起头,瞪着没有眼仁的眼睛,歪着脑袋疑惑的看着姜魁,一脸的茫然。

姜魁坐起身来,看着姜靖激动的说,

“姜靖!是我啊!你认不出我了吗?”

姜靖歪着脑袋盯着姜魁看了半天,似乎想起了什么,一幕幕的画面顿时闪过脑海,姜靖忽然面露痛苦的抱住了脑袋。

姜魁急忙上前扶住姜靖,姜靖就在姜魁怀中不停的发出呜呜的声音。

姜魁看姜靖状态极不稳定,便重新将他抬回棺木之中。

然后姜魁捡起了地上的聚魂丹如法炮制,将付甲、韩闯、千虎男、崔雪松一一变成僵尸。

也许是离彭城大战时间久了,附近的尸气几乎消散殆尽,变成僵尸的付甲等人(以后该叫尸了)全和姜靖一样,只有跑尸的级别,神智还不清楚,记忆也没有恢复,这让姜魁不由得有些失望。

姜魁带着姜靖付甲等人,尽走小路,哪里人少就从哪里走,费了一个多月的功夫,这才走到邯郸城南的北公山上,找了一个极其偏僻的山谷,在里面照顾姜靖等尸。

姜魁每天带着姜靖和付甲等尸在山谷中觅食,专抓一些比较有灵气的动物让姜靖和付甲他们吸食。姜靖他们虽然凶狠嗜血,但都对姜魁有种特殊的熟悉感,所以都老老实实的跟着姜魁,没有给姜魁惹出什么麻烦。

大雪小雪又一年,转眼又是冬天来临。

时间已进入了公元前203年末。

姜魁陪着姜靖他们在山谷中住了整整一年,都快成了个野人(尸),身上的衣服早已破烂的不行,要不是姜魁在关键的地方围上了一层兽皮,姜魁就得天天裸奔了。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姜靖他们觉醒的速度极慢,要不是姜魁时不时地喂点自己的血液给他们,再过个十年八年他们也突破不了跑尸的境界。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吸食姜魁饱含源力的血液后,现在姜靖等尸的眼珠子上,终于重新出现了眼仁,姜魁再也不用忍受每天看他们那一双双白白的眼珠子的痛苦了。只是姜靖他们的眼仁中,代表铜甲尸程度的青色还很淡,虽然不再像刚开始那样见到活的就上去啃,但神智还不是很清楚,记忆也只恢复了一半,只记得自己是怎么死的,在溪头村的事情和之前的经历就都想不起来了。

此时的姜魁正烤着一只野猪,愈来愈香的气味直让人食指大动。

姜魁看了看周围五个眼睛冒着绿光的家伙,不禁轻轻的笑了。

想当初,姜魁让他们习惯吃熟食不知费了多大的劲,虽然对僵尸来说,熟食没有茹毛饮血那么有营养,但是姜魁怎么也接受不了这帮家伙围着一头鹿狂啃的样子。在一顿萝卜加棒子的政策下,这帮家伙终于学乖,每次都静静的等着姜魁把食物烤熟了再蜂拥而上。但为了让他们尽快成为铜甲尸,姜魁还是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喂他们一点自己的血液,虽然姜靖他们因此恢复的很快,但姜魁却从几近铁甲尸的程度骤降为铜甲尸中段的水平,现在的姜魁比刚从五彩神石中蹦出来时的程度强不了多少。

姜魁除了照顾这几个小怪物之外,其他的时间就用来读书和思考。

自从姜魁解开封印重新清醒以后,有太多的事情都不太明白,在谷中的这段时间,姜魁正好有大把的空闲,可以将之前有些纷杂的思维好好的整理整理。

首先,姜魁想方设法弄来了几本史书。

虽然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时候,各国的史书资料大半损失殆尽,但还是有一些躲过大劫幸免于难。姜魁把记载长平之战以后事情的书籍收集起来,着重究读。其中有不少资料就是在姜魁进山前,由刘子强免费赞助的。

通过史料,长平之战以后发生的几场大规模的战役令姜魁十分感兴趣。首先是秦赵邯郸之战,然后是赵国对燕反击战,这两场大战都是廉颇老将军指挥的经典战役,所以姜魁格外关注。

(邯郸之战之前已有简述,下面就介绍一下对燕反击战,还是老规矩,没兴趣的可一眼略过)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其中燕国入侵的规模最大。

燕国以为赵国大伤于长平和邯郸两战,便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没,其孤未壮的情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庆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鄗。

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

廉颇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之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己率军8万迎击燕军主力于。

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鄗之燕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立刻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才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

看完这场对燕反击战,姜魁感慨良多,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的轻敌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可以说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姜魁分析得出,燕军之败有三:

一,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怠。

二,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

三,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而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民尚武,且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临时组织起来即具备战斗力。

赵胜亦有其三:

一,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

二,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赵国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加上燕军分兵作战,胜利在望。

三,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国尚且绰绰有余,何况是对付燕。

此战过后,一是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地位。二是锻炼了赵军的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三是增强了赵国的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四是发现并锻炼了赵国的将领,此战中,庞援、乐乘、李牧脱颖而出,让赵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赵国的中兴似乎仍有希望。

读到这里,姜魁心中无限慨叹,好个廉老将军!年已76岁高龄,却依然如此剽悍,打得燕国一点儿脾气没有,真不愧是一代名将!

但是姜魁收集到的另一份资料就让姜魁读得十分憋闷。这段资料是从墨门手中得到的,是廉老将军晚年的悲惨遭遇。

廉颇任赵国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秦始皇二年,廉颇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开始恢复。回想长平之战后的这几年,失血过多的赵国因有廉颇、平原君这样的一帮老臣尽心尽忠尽职尽责地辅佐,国力有所增强,人民有所觉醒,意志有所复苏,士气有所提升。而这个时候,昏庸无能的赵孝成王也死了,但糟糕的是,比赵孝成王还昏庸无能的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

廉颇本来脾气不好,你又惹他,他受到排挤,一恼一怒就要杀人,当年他一定要杀蔺相如,现在他就要杀乐乘,于是廉颇率兵攻打乐乘部。相如当年反复谦让,乐乘当今只好逃走。廉颇于是也离赵投奔魏国,在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一住就是很久。魏王收留他,却不信任他,也不重用他。脾气不好的廉颇终于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失意失落失望。

廉颇一走,秦军又来攻赵,秦军一来,赵国又想廉颇。

失意失落失望的廉颇听说后,心上就热热的,他想回去,他想念自己几乎一生都为之服务为之奋斗为之贡献为之牺牲的赵国。

就在这个当儿,赵王派遣了宦官唐玖,带着奇兽之皮缝制的盔甲一副和良马四匹,到魏都大梁去慰问看望廉颇,看老将军还是否可用。

见了唐玖,阅罢赵王热情洋溢的邀请信函,老将军就激动不已按捺不住了,在与唐玖一起进餐的时候,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一顿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食!饭后又将赵王所赐盔甲披挂在身,一跃骑上赵王赐的良马,一抖缰绳,飞驰而去,一路舞动长戟,再逞当年威风。

一番在唐玖面前的抖擞精神,努力表演,让唐玖看得眼花缭乱,却让姜魁看得酸楚落泪。

我们可怜的老将军啊,我们可怜的廉颇!他哪里知道,唐玖来时,奸臣郭开就暗中用重金把唐玖贿赂收买了。所以唐玖回去后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不过和我坐在一起,不一会就去茅厕拉了三次。

赵王听后,感叹一声,挥手作罢。

楚国听说后,暗中派人把廉颇从魏国接了去。

廉颇任楚将后,他也许是没有了能力,也许是他根本就没有了心情与热情,故廉颇在楚国没有任何的建树与功劳。为此他不想作太多的解释,只说了一句话,我想用赵兵。

老将军最终郁郁不得志,带着对故国的怀念和晚年不可言说的深深遗憾,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了异国他乡,楚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廉颇一生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刘子强所言,“廉颇一生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借鉴矣。”

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而相比刘子强的冷静和客观,姜魁就要愤怒的多,毕竟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是自己崇敬的对象,廉颇的遭遇让姜魁不禁又是心疼,又是怨恨。

在刘子强提供的资料中显示,廉颇之后赵国还有一位战神,却是姜魁听说过但却没有接触过的一代牛人,他叫李牧。

(以下为李牧的介绍,小秋认为,看战国不能不看李牧,如实在没兴趣,可一眼略过)

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的一代名将,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要知道,整个战国时期,被授予武安君这个称号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一代纵横家苏秦,另一个是战国第一名将、杀人魔白起,最后一个就是李牧了。

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

赵国在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国中进行了“胡服骑射”等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

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边境地区防御匈奴。

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

首先,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其次,他厚待战士,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加紧练习骑射,并重视预警系统,派设大量斥侯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

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资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别将代之。

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

于是赵王又想请出李牧,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

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于是李牧看准了时机,精选战车一千三百乘,精骑一万三千匹,骁勇步兵五万人,弓弩兵十万人,加紧训练。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入侵。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单于闻之,便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

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最重要的将领。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与李牧的协作支持是分不开的。

约在公元前246年以后,李牧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赵元年(前244年),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臣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当时的燕国也趁赵国虚弱之际趁火打劫。于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李牧受命对燕作战,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方城。

赵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桓齮(又称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悼襄王三年(前233年),又带重兵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

形势危急,赵王急忙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在宜安大破秦军,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战对秦国打击之沉重,而赵国却得到喘息之机。

这一年,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四年(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李牧出击,再次重创秦军,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悼襄王七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

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葱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布置圈套,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抓捕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良将,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赵国灭亡。

从资料上来看,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战功卓著,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