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战国余孽 > 第四十九章 将到帅的成长

第四十九章 将到帅的成长

看完李牧的生平,姜魁肃然起敬,觉得李牧的战功并不比白起差多少,因为白起所在的秦国国力强盛,白起怎么玩都可以,但李牧却是在赵国最为贫弱的时候任将,却仍能将频临灭亡的赵国维持这么久,若是李牧和白起的身份换上一换,这战国第一名将的宝座就要换个人来坐了。

姜魁不免慨叹,乱世出英雄,想战国这二百多年来,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战事不断,国家的兴衰莫不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各国竟相招揽优秀的军事人才,不少卓越的军事家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脱颖而出。姜魁虽然从没有见过这位赵国的战神,但却能经常听到有关于李牧的传言,在姜魁被活埋之前,李牧一直戊守北疆,抵抗匈奴,没想到赵国后期全靠他一个人支撑危局,最终却还是落个惨死的下场,为什么赵国的名将没有败在战场上,却多是败在自己人手里?赵国啊,怎么说好呢?作为生养自己的母亲国,姜魁有着难以形容的感情和感慨。

感叹名将遭遇的同时,姜魁仔细研读了李牧的大小战例,希望从中可以发现李牧的军事思想,这有助于姜魁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

见猎心喜的姜魁连续十数日不眠不休,终于得出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以下是李牧军事思想的总结,小秋可不想让姜魁成为项羽那种只会冲锋陷阵的猛将,所以这一段是必要,对古代军事感兴趣的书友不妨一读)

古代作战,必须处理好君臣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并采取正确的作战方略。姜魁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了一下李牧的军事思想。

首先,在君臣关系上,李牧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战中,战况瞬息万变,必须及时应对方能取得作战的胜利。所以,将帅必须有独立性和便宜行事权,否则,就会丧失战机,应对失策,从而导致作战失利。李牧对此特别看重,以至赵王责其胆怯,竟不予理睬。当赵王因罢免他而饱尝对匈奴作战失利的恶果,请其再度出山抗击匈奴时,他一再称病谢绝,赵王再三勉强,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他才回到边地。赵亡国前夕,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听信郭开谗言要罢免他,而以赵葱、颜聚取代他时,他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

第二,在军民关系上,他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必须禁绝抢掠民财、奸**女、毁民田苗、乱占民间房舍等扰民行为,切实保护民众利益。姜魁手中的资料对此虽没有专门的记述,但李牧驻守过的地区的民众,在其遇害后纷纷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没有扰民,保护了民众利益,深受民众爱戴。

第三,在官兵关系上,李牧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李牧对此有深刻认识,故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结果赢得了士兵的深情爱戴,甘为李牧冲锋陷阵。

第四,在作战方略上,要谋划全面、周详、得当,富有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力求壮大自身实力。

战胜强敌,以自身力量的强大为前提。就军队而论,壮大自身实力,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其次是组织的完善,再次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对这三点,李牧都做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训练士卒骑射,是谋求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他根据实战需要,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既是谋求组织的完善,又是谋求壮大经济实力。

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

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削弱敌人。削弱敌人的方法很多,耗费敌力,分散敌兵,靡费敌财,挑起敌方内部冲突,使敌信息不通,断敌交通运输,诱敌做出错误决策等皆是削弱敌人的有效措施,其中,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少,较易实行,李牧就在麻痹敌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牧抵御匈奴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在大破匈奴前夕,当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李牧指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结果匈奴兵将见民畜布满原野,便毫不戒备,入侵赵地,结果被李牧围歼,损失10余万众。

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要战胜敌人,必须先了解敌人,掌握敌情,同时信息交通必须灵敏快捷,否则,即便掌握了敌情,也会因不能迅速传递而丧失战机。史载李牧常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这便是谋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四,力求把握好时机。

对敌作战,必须掌握好时机,时机不到或错过时机,都会导致作战的失败。李牧对时机的掌握非常准确。开始抵御匈奴时,因时机不成熟,他就是不出击,即便被称胆怯,遭受赵王责备、罢免,也不改初衷,但当赵军训练成熟,装备完善,纷纷请战,而匈奴兵将心高气傲,大举入侵时,他便果断出击,布下口袋,一举全歼匈奴骑兵。

五,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

在大破匈奴之战中,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主力兵团。靠这些兵种的协同作战,终于取得了全歼入侵敌军10余万的巨大胜利。

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

李牧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阵地战,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到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使匈奴骑兵的优势不能发挥,缺陷尽显,而使自身车战、步战的长处得以发挥,机动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七,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

大破匈奴前夕,为诱敌,故意放纵边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抢去,虽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换来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的巨大胜利。

八,在攻防关系上,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

对匈奴作战,最终目的是打垮匈奴,但开始李牧却专意防守,不轻易出战,将防守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准备就绪之后,方才出击。在大破匈奴之战中,李牧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骑兵l0余万人深入赵境,正式作战时,开始也采取守势,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后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置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出动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战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

以上这八点可以说是李牧行军作战的精华所在了,姜魁将之整理归纳后引为己用,大大的增加了姜魁军事指挥能力,可以说,姜魁的学习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除了先秦的这几场战争,姜魁还着重研究了秦末,也就是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发生的诸多战事。其中最令姜魁关注的,就是项羽的定陶之战、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这三场战役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项羽所指挥的最经典战役,尤其是彭城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是骑兵运用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虽然之前赵国也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但骑兵仍是辅助兵种,没有在任何战役中担当过绝对的主力,并击溃如此庞大的步兵军团。

姜魁料定此战后,骑兵在战场上的地位将大大提高,将来很可能成为新一代的主力兵种,所以,骑兵之祖的称号,项羽当之无愧。

虽然姜魁接触最多的就是骑兵,尤其是和项羽并肩作战的经历,让姜魁更善于使用和更偏爱骑兵,但这也不能说明骑兵就是无敌的。通过这三场战役,姜魁充分认识到了步兵和骑兵的区别,各自运用的方法和功用,还有在邯郸城下和韩信的较量,让姜魁依稀的感觉到,骑兵并不是完全能够克制步兵。

不得不说,韩信是个非常优秀的步军统帅,姜魁从韩信的指挥战术上得到了不少的启发。说实话,论骑军,姜魁自信能打得韩信一愣一愣的,但论步军,姜魁就没什么底气了。

对此,姜魁凭借着手中并不是十分充足的资料,对步兵作战,尤其是和韩信的邯郸对垒进行了一番细致的分析。

最后姜魁不得不承认,步兵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克制骑兵,只不过条件比较苛刻。

第一是装备,步兵没有好的装备绝对不行,比如说足够长的长矛、长枪或者长戟,还有足够坚实的大盾,射得足够远的弓弩,足够防御箭矢的铠甲,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还要有些木质器械,比如床弩、拒马桩等。

第二是训练,真正精锐的步兵所需要的训练程度丝毫不亚于骑兵,尤其是战阵的使用,更需要所有士兵紧密的默契的配合,还有严格的无条件地执行命令、坚守纪律,从这点上看,训练步兵其实比训练骑兵还要更困难些。

第三是地形,比如陡坡、山地、丘陵、沼泽这些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方,相对来说也就利于步兵作战,在这些地方设阵,再加上良好的装备和训练,也许步兵和骑兵的交换比可以达到一比三甚至一比五,别忘了,这可是原先骑兵对步兵的比例,现在完全掉了个个儿。

姜魁认为,如果能很好的掌握这三点,步兵不仅不会被骑兵克制,反而能以微小的代价重创骑兵部队。姜魁还清晰的记得,在邯郸城下,自己的四万余铁骑在韩信的刺猬阵前束手无策,两轮惨烈的标枪让自己瞬间损失惨重,韩信却毫发无损。

但是要做到以上三点实在是不容易,因为步兵先天性的缺陷实在是太明显了。

比如说,步军的机动能力差,每日行军能达到五十里就不错了,要是碰上骑军,打赢了也追不上,打输了还跑不掉,别提多郁闷。防御突发事件能力差,步兵善于打阵地战,而准备个战阵就得花上不少的功夫,更不用说要摆拒马桩什么的了,如果遭遇了突然袭击,重甲兵很可能连铠甲都没有穿上就被杀死。尤为关键的是这两个缺陷很难弥补,不是通过装备或者训练就能够改变的。

所以姜魁认为步军的使用限制很大,最好拿来防御、狙击或者守城。如果真要拿步军做主力,就一定要搞好后勤和侦查,这两点至关重要。

姜魁暗想,既然知道了步军的优劣势,那么自己今后只要针对步军的弱点进行有效的攻击,相信保证胜利还是很有把握的。

就是在这谷中的一年,姜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补充了原先并不擅长的战略知识。正是这次的研究归纳,使得姜魁对军队、对兵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不是一味的认为骑兵无敌,骑兵万能。

有一点不得不说,姜魁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他自己很清楚,但姜魁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善于总结和归纳,不管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他总会在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阶段过后,总结出对今后有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点,姜魁才能始终成长,从最初的一个小兵成长为千骑长,再成长到大将军,今后还能成长到什么程度就没人能预料了。

不过他自己也没想到,正是这个好习惯让他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多么惊人的经验和知识,到了现代被人戏称为活的数据库,当然这是后话了。

除了翻阅书籍资料,姜魁另外一件功课便是演练战阵。

姜魁从溪边捡回了一堆鹅卵石,用不带杂色的红色鹅卵石代表骑兵,蓝色代表步兵,黄色代表弓箭手,然后再挑出带有杂色的作为敌军,结合找来的一些兵书反复演练,并模拟在各种地形,气候条件下的作战情况,除了打发时间,倒还颇有收获。

当然,因性格所限,姜魁还是比较偏爱骑兵,所以演练的战阵也多以骑兵为主。

姜魁知道骑兵大致分为三种队列,平行、斜行、梯形,而根据这三种队列又演变出三种最常用的三种阵型,鱼鳞阵、矢锋阵和雁行阵。

鱼鳞阵是从平行队列演变出来的,只不过鱼鳞阵前后排的骑兵并不对齐,而是错了一位,也就是说第一排和第三排的骑兵是对齐的,第二排则和第四排对齐,以此类推,这种队形最大的好处在于保持密集冲锋的同时,如果有人落马不至于立刻被后面的战马踏伤,而且一个鱼鳞阵其实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雁行阵组成的,所以变化是三种阵型中最多的一种。

矢锋阵最简单有效,项羽和姜魁最善长也最偏爱用矢锋阵实行斩首战术,因为项羽和姜魁过人的武力可以保证箭头足够的突破力。矢锋阵又叫锥形阵,锥形阵乃八阵之一,锥形之阵有如一口剑,前锋不尖锐不能突入,左右两翼不锋利不能割裂敌人,主力部队的实力不雄厚不能列成这样的阵式,但这样的阵式只要列成,就可以决绝矣,可以轻易的突破和割裂敌人了。

雁行阵不仅适用于骑兵,也很适用于步军,韩信就很善于使用步军的雁行阵,在保证雁首的穿透能力的同时,两翼迅速包抄,将对手完整的大阵分割成左右两块互不相连的小阵,然后逐一消灭,灭魏的安邑之战和杀死蒲将军的潍水之战都是此类的经典战役。

在姜魁看来,摧敌锋于正锐,斩骁将于阵前,是为猛将。善于练兵,长于统兵,虽兵寡而临阵不惧,虽势众而临战不骄,且将士归心,三军用命,是为大将。

姜魁可不想只做一个武力高强的猛将,行军布阵,训练士卒方是检验一名将领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所以姜魁极力提高自己的战场指挥水平,并同时积极培养自己的战略眼光,否则面对强者,终究会像霸王一样,越战越弱,最后一败涂地。

好在姜魁在邯郸军营时,就积累了一些训练骑兵的方法,现在更是开始研究多兵种配合作战。姜魁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将领,训练士兵是第一步,只有手下的士卒训练有素,再加上正确有效的指挥,才能做到守者必固,战者必胜,令行无变,兵行无猜,绝行乱阵,破坚无碍。

自此,姜魁的将才充分的被发掘了出来,继承了项羽“勇战派”特点的同时,又兼容了韩信“谋战派”的思想, 只要再加以实践便可成为一名出色的统帅,并向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年的时间就这样快过去了,看着姜靖他们的神智日渐觉醒,已经恢复得生前差不多了,姜魁暗道是该出发了。姜魁计划出山之后,立即向墨门打探如今天下的局势,然后再决定何去何从。

而姜魁不知道的是,谷中平静的一年,外面的人世却已发生了沧桑巨变。(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