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青琴咏叹 > (一)

(一)

青琴咏叹

澍农著

文化虽然是那种无形得近乎抽象的东西但任何有形的物

质都比不上它所绽放出的光芒夺目

——澍农

阳历七月上旬是一年中最炽热的时节,太阳的高温几乎要把地球上所有的物什烤得熔化,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北半球,南半球的人却冷得难耐。处在北半球的中国举子的心比火红的太阳还要热,他们用无比的热情迎接着一年一度的高考。天热,心热,热得每一个考生上火,难免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这才有了近些年六月初的高考,尽管没有了热的煎熬,但考试的焦虑却是难于避免的。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有一个切身的感受——考前的期待与恐惧交织成一份复杂得难于描绘的心情,有承受力者虽外表坦若无事,内心一定不会平静;胆怯者则食无甘味,夜难成眠。考后是忐忑与无奈中的等待,成功的必定是少数,沮丧如阴云一般布满了大多数考生的面容,空气里仿佛弥漫的都是沮丧,其中有不理想的懊悔,有名在孙山之后的落魄。取代考前期待与恐惧的大多应该是悔恨,而不是踌躇满志。然而在这为数不多所谓幸运者的人群里没有侥幸者,他们每一个人几乎都付出了千辛万苦的努力,如果要牵强附会以命运之说,就只能以天道酬勤解释了!

刚刚登上从雍州开往益州的K879次列车上的葛碧潭经历了不久前的高考,正是今年的高考才有了她今日乘火车去益州就读三江大学的欢喜。她自从成绩公布至今一直处于兴奋中,尤其在接收手机短信听到妈妈念出总分数后,她激动得放声痛哭,紧紧拥抱妈妈,又紧紧拥抱爸爸,爸爸妈妈也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考取的成绩对她来说是满意的,一家人都为之高兴不已。短信传来手机响起的那一刻,她还紧张得不知所措,而最多的是害怕,害怕分数与希望值相差甚远,所以她不敢看短信,而且让妈妈给她读的时候表现得万分急切地想听分数又十分地担心分数不佳,面部的肌肉几乎难以适应复杂内在情绪的剧烈变化,脸色异常得红一块白一块。这哭声表达的是积压许久而在瞬间爆发出来的辛酸,痛苦过后就只剩下了兴奋,而且兴奋在逐渐地增多——接到了入学通知书、买了火车票、来到了火车站、检票进站台、找到车厢、跨进车厢、放了行李坐在了这一路上暂时属于自己的座位,总算有了坐上火车的体验,每一个节点她的兴奋度都在提高,至火车徐徐开启离开车站驰向远方,她的兴奋更是高涨。在她的意识里这不仅仅是离开了家乡的远行,不仅仅是进入更高学府的深造,而是人生的一次腾飞,如大雁翱翔天际一般地展翅飞翔,她能不兴奋吗?但在她所有的兴奋里每时每刻都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尤其是随着火车的不断前行,她的忧伤在她的兴奋里不断地加重。何以引起她的忧伤呢?这得从她过去了的高中情感生活说起。

她爱好文学,对于同样有着文学特长的薛志伟在刚进入高中后就产生了好感,她甚至暗自庆幸能与他分在一个班里。文学使二人有了交谈不完的话题,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谈到徐志摩的《别了康桥》,几千年的诗歌如不息的黄河水流在一辈又一辈诗人的神思里,杜甫的苦情使他们懂得了诗歌不只是春江花月夜的浪漫抒怀,更多的应该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揭露。二人不仅有共同的文学爱好,更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共同的兴趣是建立情感的良好基础,不知不觉中他们有了朦胧的爱意,虽然没有言明,但都明白对方的心思,浓浓的文学情怀伴随着淡淡得若隐若现的情爱走完了似乎漫长却又短促的高一一年时间——再长久的时间对于有情者的共度都觉得太短而且太快,尤其是对于有着分手预知的人更是如此。高一的结束预示着二人的分别,虽是校内班际的区分,但有一年间习惯了在一起的经历,这样的别离也难免带来切切思痛。葛碧潭不仅有文学的长处,而且数理化也同样见长,甚至优秀,要她放弃理科的学习就意味着对理想与抱负的抛弃,她在其中规划了诸多的人生走向,不能因为文学的爱好而弃之不顾。爱好固然是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但现实的残酷令她不能不屈从于首先考虑生存,然后顾及兴趣。理科对社会来说大大优于文科,何况读文科者往往被误认为是学习差者的选择,她不愿背负这样的不实之名,以她的学习能力在学好理科的同时,也会把文学兼修得很优异,她有这样的信心与决心。薛志伟则大不同于她的优秀,只对文科特长,没有理科的任何优势可言,他要报考理科无疑是自取灭亡,文科是他唯一叩开大学之门的砖头,他在万般无奈与痛苦中选择了文科班。这才是他的希望所在,似乎就是救命稻草,他的数学太差了。她曾经多次力图为他补上这一缺陷,可是除了文学他没有了更多更广泛的兴趣,如果不是人性的使然,他可能对她也不会有多少兴致吧!当然这是言过其实的夸大其词,能对文学感兴趣者多对异性更敏感,谁能否认他爱好文学不是因为爱好女生的缘由呢?分科分班对二人来说是交往后的第一次痛苦经历,她曾与他多次商讨,尽力寻找着两全其美的方案,她不能到文科班去是既定而不可动摇的,假设她能去报考文科是一定会考取一流大学的,但她做不到,无论是从友情,甚至未来的爱情出发,都应该为他付出牺牲而改变志向,可是违背初衷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关乎今后的人生走向,自身的生存是首要的,为了帮助他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失误与遗憾是否值得是一个未知的得数,可是他能否升入高等学府却似乎比较明了,如果在今后的两年内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努力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力,外力虽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也与一个人的性情相关,闻过则喜者除了孔子能有几人,以她对他两年来的了解,她的劝说几乎不会发挥多大的作用了,多少次的苦口婆心除了引起他的不悦似乎不会再有第二种反应,她能与他保持关系不断完全是谈起文学来他兴致立即上升,她甚至怀疑他能对文学保持不衰的热情是否是为了讨得她欢心的诱饵,但往往又在自责中加以否定,不能把他向不好的方面设想,必定对于文学还有相对独立的见解,而且又能与自己的意见契合,在这一点上她甚感欣慰,知音难求,孤高者更是难求,他却能理解自己那颗孤独的心。她有时思忖,以单独为了讨好自己而学习文学是达不到他目前所具有的水准的,只有真正的喜好才可能有。基于这一点,她也会为他的偏科而痛惜,甚至于暗地里埋怨为了理想的实现为什么就不能在其他科目上下点功夫呢?只要用心于学科上,没有攻不下的难关,为什么要仅凭好恶而读书呢?任性是走向成功无以伦比的天敌,为什么要任性呢?为什么不能克制偏好呢?如果她也如他一样的任性,很有可能如他的现状,正由于她的不甘于学文科被人藐视以及未来的生存危机,她才在没有多少兴趣中把数理化门门学得精通,这不仅是为了叩开理想大学的大门,也是为了叩开无限宽广的人生的大门。但无论怎样的劝说与鼓励他都不能如她一样地努力做到,这才有了他在极不情愿中离开了她而去了文科班,但他没有埋怨她,至于内心世界是如何活动的,起码没有语言方面的表达,而且在涉及这样的话题时往往显出一种似乎无所谓的豪迈气概,他究竟想以这样的表现安慰她,还是暗含了她不能随他就读文科的不满。不论他要表达什么,在事关人生走向的原则问题上她不能对他有任何的妥协,她不是不想帮助他,她不是没有为他付出的意愿,恰恰相反的是她实在想帮他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她为此而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只剩下自己的志向没有为了他而抛弃。她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前途满足二人一时的欢聚,这样的代价太昂贵了!她对他因为学科的不同而分离有过失落,有过痛苦,但更多的是无奈,无奈中她经常劝说他不能因为分科而泄气,得加倍地努力,不管文科理科,只要考出好成绩也能进入同一所大学学习并且生活在一起,她每次对他谈及这些,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也看得出只有这时她才最为喜悦,所以他往往被她理想化了的情绪所感染,会流露少有的只有在谈起文学时的亢奋,这种互相感动才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可是这样的时刻都得依靠她努力地营造,而且持续不久又会散去,现实必定与之相差甚远,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只能偶尔有效,不能经常沉浸其中,而且在空想过后更易加深面对现实的痛苦。高二、高三虽是两年之久,可是在她的感觉中似乎就是眨眼间地过去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