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青琴咏叹 > (二十一)

(二十一)

老师愤愤不平中似有意犹未尽,沉思片刻后,接着又对国学热与境外的孔子学院提出了看法,国学热只是一种表象,是一些人用以装饰自己迷惑别人的一股风气,正如一些学者谈过的,国学不是读点《四书》那么简单的,《四书》固然重要,但在国学里仅仅是启蒙的教程,离国学的称谓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真真正正地研究国学,这样的人用凤毛麟角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哪里称得上热呢?热只是一种愿望罢了。可悲的是电视的娱乐节目也把国学当作了娱乐的噱头,国学不仅不可战胜低俗的电视娱乐,反而被娱乐所利用,大大降低了国学在普通民众中的神圣地位。国学之所以称之为国学,就应该在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可是现状是什么呢?国学被娱乐挤压得几乎无地可容,这种情形如果持续下去国学将在国内不存焉!几代几世以后,要想学习国学还得赴境外留学,这不是危言耸听,孔子学院在海外的蓬勃兴起,华夏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得以传播,在少数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在中国重视了不知多少倍,日本国就是这样的典型,中国的国学在日本国弘扬到了值得敬佩的程度,从对唐诗收集这一点上日本比中国数量多,这种被外国珍惜被国内忽视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日本人自唐以来学习汉学至今不衰,得到了什么?国人将自己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予以弃置,得到的又是什么?难道这样严峻的问题不值得深刻的反思吗?传统文化的命运实质上决定着民族命运的走向,实在令人堪忧?匹夫之责难以撼动世俗,世俗贻误的是国运,娱乐者何日才能觉悟?说完这些,明显可以看出,老师有一种释然的轻松,这可能是郁积心头的长久怨气,今日借此得以吐露,但轻松之际却有连连的哀叹。

看到老师一副悲凉的表情,葛碧潭面有愧色,本想得到老师的支持,没想到勾起了老师的伤痛,所以她在老师叹息之后表示了歉意。老师没有太多地在意她的道歉,反而对她创办古风诗社的举动给予了进一步的肯定,并且告诫她不论创办成功或者失败,对于传统文化的热衷是不可减少的,只要心中的梦在,就要不懈地为之努力,哪怕只在极少的范围内传承,也不至于中断,相信总有一天会被重视起来的,因为传统文化就是民族精神的基因,是华夏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记所在,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一定要相信这样的预言。老师这番叮嘱性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葛碧潭与周浩的心灵,他们在这时有一种突发的感受,这位老师正是他们所要寻找的精神导师,两人对视中的微笑正是这种心迹的表露,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仅在他们二人的身上得到了应验,老师也看出了这一点,在他们之间可以算做所谓的仅有的或者局限的传承,不过他们都有信心完成继承传统文化的这一艰巨任务,在这一点上老师依重于他们,才讲出了那么多的肺腑之言。至此三人都变得欢畅起来,谈了一些生活方面的话题,临别时,老师一再叮咛,在审办中遇到难处可以随时找来,他都会给予鼎力帮助的,这样的表态正是葛碧潭与周浩拜访的现实目的,所以他们听后很高兴,但令他们更高兴的是意外的收获——与老师在传承古代文化上有着共同的理想,这样的知音是难以寻觅的。老师在讲授文化史知识时往往表现出慷慨激昂的热情,他们这时才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人走出老师的办公室后,内心充满了矛盾,既有深受鼓舞的兴奋,又有心事重重的疑窦,创办古风诗社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间有多难,只有等到审批的过程中才可以体会。既然知道了其中的不易,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就此止步,省得受苦受难,自身热爱传统文化即可足矣,不过难免缺少担当社会责任的愧疚。另一条路是知难而进,即使不可能实现,但也要尽自己的努力试一试,把这样的行动当作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以葛碧潭执着的性格,加之老师与周浩的大力支持,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所以她虽有矛盾的心理,但未动摇创办古风诗社的信心。

她与周浩行走在返回教室的路上时谈话的主题依然是创办古风诗社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近日尽快与许竹筠会面,争取她的加入。冬日天短,这时节虽已过了冬至,但昼短夜长的现象还没有明显的变化,午后的太阳给人的感觉总是急于隐去,他们行走时的影子拖得长长的,这仿佛是太阳辞别前留给他们的一副漫画礼物。

次日下午,他们约见了许竹筠,之所以这么急迫地见面,一方面是因为只要有她的加盟,一定有不少的男生加入,象李景余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可能从春江诗社退出而参加到古风诗社里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几天就要放寒假了,而且各学院的离校时间又不统一,必须赶前而不能移后。

见面的地点约在了天坨山,选择这里的用意在于葛碧潭在秋风吟诵活动中与许竹筠对视时发生了微笑。葛碧潭的直觉告诉自己,许竹筠的微笑不是因为她的微笑引发的,而是心灵被感动后的外在表现,相反的是,她的微笑到是许竹筠的感染所致。不论微笑的缘由如何,在她后来的回味中都有惺惺相惜的感慨。虽然后来没有过从甚密的交往,但总算相识了,而相识的见证正是这天坨山。(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