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青琴咏叹 > 五十一

五十一

人生天地间,对宇庙的奥秘探索了数千年,经历了混沌与开化。华夏的文化起源正在于对自然界的认知上,传说中的伏義八卦就是对风雨雷电天崩地裂四季更迭的符号记录以及对人们的预告,这是民族记忆里最早的知识,后来经过周文王的演绎成了一门仿佛由自然界决定人类命运的学科,再后来孔子使之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的《易经》,其艰涩程度是一般文化水平的人或者不喜好者望而却步,用孔子自己的评价说他也是五十岁的时候才涉入这门学说。尽管如此,这部书成了不少人行走于江湖的法宝,小者用以占卜个体生命的厄幸;大者以此窥探鼎之挪移。正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今横行天下的风水与卜运就是《易经》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实际运用。这样的学说,尽管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葛碧潭并没有多少接触,主要原因是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还有一点可能是受孔子的影响太深,等到五十岁之后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为时不晚。她虽然还没有接触这类学问,但却亲身经历了伏羲八卦所预示的自然界的一次大的变故——地震灾害。

就在他们结束两天旅游回到学校又过了数日轻松快乐的假期生活进入正常而紧张学习的第五日汶川发生了八级地震,这种自然范畴的剧烈变故伏義八卦中是否有预报的符号,是真的没有,还是古人及今人没有破译。据从事地质研究人员解释,以目前的科技手段只能在地震发生时监测得到,而不能提前预知。然而一些动物地震前的异常表现似乎被人类认同。是人类依赖了科技之后丧失了与动物相同的预感功能,还是人类本来就没有这一特性。反正这次地震是在震中不知不觉中突然暴发了,可以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

葛碧潭记录了切身经历的惊魂一刻:008年5月1日下午时许午休起来后如往日一样地准备着去听课,见时间还有点早就坐在椅子上看书,突然感到心脏憋得慌,从来没有这种情况的发生,还以为突发心脏病,急忙用手按住心脏部位,这是当时的第一感觉。接着觉得屁股下的椅子的右边在向上浮,本能中向右边的地面观察,感觉加上视觉,眼睁睁觉着地面鼓起的样子,就在这一刻,程纹玺、刘嘉露、董茜茜纷纷表达着各自的不适,寝室外的其他同学也有同样不适后的反响,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同学们这时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就在觉得身体不适与地鼓的随后,又有了从左向右颠起的感觉,她立即抬起头,瞪大了眼睛,有点傻了,接着的感受是椅子左右晃动,才隐隐约约产生一种意识——是否是发生地震了?这时外边叫喊地震与逃跑的声响乱成一片,她们立即站起身,就在身体离开椅子的当儿,椅子因摆动发出了磕地的声响。她们顾不得拿上任何东西向外奔去,惊恐万状的同学在慌乱中一齐拥向楼梯向外逃跑,幸亏不拥挤,不然踩踏则是难免的了。这样的描写只能是当时情形的慢写镜头罢了,真实则是几秒钟的刹那间。几分钟的时间楼下的空地上站满了学生,一个个脸色煞白,从惊魂未定慢慢缓过神来的同学们,都惊叹刚刚过去的一幕来得太突然,太异样,太无助,也太无能为力了!交谈中情绪渐趋稳定,头脑也清醒了许多,才反应过来与亲人尽快取得联系,电话打不通。葛碧潭在打过几次电话后心里难免又着急起来,难道是雍州比这里更厉害吗?刚平静的心又悬了起来,正在这时电话响了,是母亲急不可耐中的哽咽,她以同样的哽咽应答了母亲的呼叫,相互知道对方平安后才放下了悬着的心,当她得知雍州远没有这里震感强烈时,立即有着不祥的预感,难道地震就发生在不远处吗?打通电话的同学高声地叫喊着,因为打电话的人太多了,似乎不高喊也难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加之这种情况下人都丧失了理智,什么平时的仪表与矜持这时仿佛随着地震也震得粉碎了,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是一味地发泄起惊恐之余的后怕与劫后余生幸运的复杂情绪。所以虽然聚集了众多的人,但谁也不在乎别人的存在,仿佛世界只属于自己所有或者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没有接通电话的人则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混乱中同学们开始关心起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震中在哪里?议论纷纷,有人根据如此强烈的震感判断一定在距离不远的地方,有的则不以为然,反正谁都没有经历过这样剧烈的地震,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了,只是混乱中的议论,一时没有来自外部的消息,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混乱也在持续,跑出女生院又回来的同学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消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息越来越多,令人莫衷一是。距离惊魂一刻过去约摸一个来小时,消息终于集中在了一点——汶川是震中,距离这里不远。根据感受到的强度应该不是很远,她相信了这一消息,但她又有种不敢相信的疑虑,因为那里是许竹筠的家乡,如果消息确切,许竹筠的家人能幸免于难吗?这是她得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接着怀着不安的心情拔打许竹筠的电话,反复拨打中都是正在通话的回应,她不能等待下去,急忙向许竹筠所在的女生院奔去,走进院子后这里的情形与那里的没有什么两样,混乱弥漫了整个校园。她先是围着人群想找到许竹筠,转了一圈没有看到,又走进人群中间,终于在一处看见被几个同学围拢着一直将手机放在耳边的许竹筠,她挤到了许竹筠的身边时但见泪眼汪汪,而且急得不停地跺脚,她没法与她交流,在简单问过身边同学后得知,自确切知道震中是汶川的那一刻起许竹筠没有打通父母及所有亲友家的电话,所以她急得直哭个不停。其实在消息确定之前她就处在心身不安中,因为她跑下楼后也和所有的同学表现一样——急切地给亲人打电话,没有一个接通,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了她的心头。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她没有得到亲人的一点消息,能不急吗?该怎么办呢?许竹筠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只有这一个想法。葛碧潭只能搀扶着她也显得十分无助的样子,电话总是无法接通,忽然间许竹筠精神一振,提出自己要回家看看,不然心里难以安宁。围在许竹筠身边的几个同学对视中仿佛在问这个时候回去能成吗?许竹筠明白她们的意思,坚决地说即使没有了班车,步行也要回去的。葛碧潭见许竹筠执意要走,她也理解许竹筠此刻的心情,便牵了许竹筠的手向学校的停车点奔去。

停车点较之平时虽有混乱不堪的情形,但在混乱中并没有中止校车的运营,这一点令她们有些许的意外之喜,但对家人的担忧使她们仍然处在阴郁中。沿途所见的情景与校园一样的混乱,所有的人都处在慌乱得不知所措的情绪中。进入成都市区,街道上处处是聚集的人群,她们无心于所看到的一切,一心只想着尽快回到家人的身边。

下校车后转乘公交车到了公共汽车站,幸运的是通往汶川的班车没有停运,但赶来乘车的人实在太多,都是想回家看个究竟。她们也不知道哪里来了那么大的力气,在蜂拥的人群里挤上了一辆大巴车,车内比起车外似乎更加拥塞,司机有些为难迟迟不想开车,急于回家的人近乎愤怒地叫喊着要司机快点走,车子总算开了,急切的心情有了稍稍的放松,因为按照往常的情况,过不了几个小时就可以见到家人了,可是越向震中行驶余震的感觉越是明显,一次次的余震使得放松了的心情又一次次地紧张起来。走完了平原地带,刚一进入山区,不好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塌方泥石流将道路阻断,交通管制,不允许普通车辆驶行,只有救灾的人员和车辆可以通行。这时夜幕已经降临,平时可以赶到家的时间,今天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原因一是严重超员,二是余震不断,司机为了保障安全车速很慢。前边已经堵了不知多少辆车了,车上的人也无法怨恨司机,而是商量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一阵过后,有人在无声中走下了车子义无反顾地向黑暗里走去。要想乘这辆车再向前行看样子是不可能了,于是一个接着一个地下了车,她们也没有了别的选择,随着人群还可以相互照应,如果不下车就只能乘这辆车又返回成都了,不要说许竹筠不甘心,葛碧潭都不想这样做的,因为一路上两个人还在不停地打着电话,仍旧没有一次的接通。这种情况下心情只能是越来越紧张,回家的愿望随之越来越迫切。她们随着不少的行人,虽然是天黑,虽然是暴雨,虽然是山路,虽然在密集的余震中随时随处都有山石滚落下来的危险,但她们没有一点害怕的念头。这种在灾难面前迸发出来的勇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爱葛碧潭在这一夜有了深刻的体验——塌方堵塞了道路,上有泥石的滑落,下有湍急的水流,互不相识的行人有人指挥,有人照明,有人搀扶,一次次地穿越危险的境地。带有照明工具的人不仅没有只顾自己的前行,而且都是走在行人的后边等同行的人都过去了自己才一个人走来,这样的行为令葛碧潭与许竹筠十分感慨。还有令他们感动的一点是行人中不论是谁发现了险情,不是自己先急于躲避到安全的地方,而是及时地报告给所有的人。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与鼓励,仅凭她两个的体能是难以一路走来的,尤其是她们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只靠勇气是不够的。一路走来她们甚至觉得不仅仅是一次奔回家中探访亲人的旅程,而是人生的一次历练。

天亮的时候她们还没有走到家,但是到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地带,房倒屋塌的惨象呈现在眼前,她们见状泪如泉涌,所有同行的人也是泪流满面,有的甚至泣不成声,许竹筠与葛碧潭更加急切地想一步跨到亲人身边,这不仅与心情有关,而且因为她们的体力消耗巨大,伤感与疲劳混合在一起,她们真有一种难以支撑的颓丧,尤其是许竹筠更是难以行走。同行的人见她们这样,又无力帮助,劝她们就地休息,还有人问了许竹筠家的地址与家人的信息,如果遇到会告诉家人接她们来的。她们心里明白,这都是安慰的话,同行者一时半会未必能找到自己的家人,那里顾得上寻找她的家人,不过她听后仍然感激涕零。正在有人为落下她们两人为难之际,一辆摩托车从远处驶来,同行的人拦了下来,说明情况后,骑摩托车的人很乐意地承担了送她们回家的任务,此时此刻她们头脑里只有两个字——感激!对相伴一路,更应该说是相伴一夜的同行者的感激,这一个夜晚是不寻常的,在她们的生命历程中可以称得上最历险的一个夜晚,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的险遇。虽然只是一个夜晚,走在路上的时候可能谁也没有看清楚过对方的面容,但那种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行为却是无私无畏的,甚至是奋不顾身的。这个时候结下来的友谊可谓纯真得没有任何利益杂念,所以她们的感激也是纯洁无瑕的。

进入县城她们不敢相信这是前几日见到过的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干净整洁的小县城,时隔数日,面目全非,除了瓦砾与倾斜的楼舍,没有一点原貌的迹象,这不仅使许竹筠痛心疾首,连葛碧潭都难以接受这样的变故。两日旅游结束后的次日,许竹筠回家便邀上葛碧潭,她们一起走亲访友,一起走遍小县城的大街小巷,还一起上到县城边的山上游玩。这才过去了几天,留在记忆里的青山绿水还历历在目,眼前却成了这副惨状。葛碧潭记得几天前的游玩中许竹筠多少次为有这样美丽的家乡而自豪,每到一处都要给她夸耀一番。举目眺望走过的青山,这时裸露出大面积的山石泥土,不仅美丽不在,而且惨象目不忍睹。

进城后她们下了摩托车,谢过与她们同样急切寻找家人的摩托车主人,两人走在废墟一般的街道上,不见了往日安宁中的那种热闹,唯见悲凄的面容与匆忙的脚步,还有疲惫的身躯,幸免于难的人们都投入到了救人当中。这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近二十个小时,这些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依然在瓦砾上寻找着活着的人。她们面对这样的惨象没有太多的流泪,而是加快步履赶回她家的住处,到了之后,许竹筠呆了,楼房已不复存在,与进城后见到的一模一样,这样的情况她早应该想到,但心存侥幸中幻想着自己的家所在的楼房能幸免于难,这恐怕是所有人共同的心理特点,这不是自私在作祟,而是人性本能的彰显。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自然灾害面前更加平等相待的了。看到这样的惨状许竹筠没有不崩溃的可能,但是可能正因为自然灾害的平等性使她有了正视现实的心理平衡。她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没有了眼泪,更没有哭泣。这一点令葛碧潭有些诧异,她在来时的路上都做好了安慰许竹筠的一系列准备,尤其是看到眼前几乎夷为平地的楼舍,不久前她还和许竹筠的父母在这里住过几天,她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所以她想许竹筠一定会发疯似地嚎啕大哭,甚至有一些过激的行为,不但没有,反而有了令她惊叹不已的壮举——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抢险救灾的行列,葛碧潭深受感动,与许竹筠并肩奋战在救护伤者的人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边援救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多,两人以志愿者的身份被编在了临时医院做辅助性的工作。时间又过去了一天,两人依然忙于临时担负的工作,在混乱的行人中许竹筠忽然发现了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身影,起初还以为是因过度疲劳后出现的幻觉,或者是过分想念父母的错觉,不管是什么,她还是急匆匆奔了过去——妈妈!情不自禁中若大的声音喊出了这两个以为再不可能的叫声,接下来又是几声高呼,也顾不了周围人的感受。妈妈一把抱住女儿,紧紧地,可以说是紧得无法再紧了,以至于使许竹筠的呼吸都有些困难了,妈妈才松了紧扣的双手,先是哭,又是笑,是喜极生悲呢?还是悲极生喜呢?这样反复无常的情绪恐怕只有在这种重大灾难中劫后余生才可能有的。在哭笑间许竹筠问了一声爸爸呢?得知父亲也幸免于难后许竹筠再一次放下了悬着的心。葛碧潭一直站在许竹筠的身后随着她们的悲喜变化而起伏波动着情绪,等到母女渐渐平静下来,才认出了前几日来过家里现在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姑娘,向葛碧潭摇了摇手以示招呼,随之又是泪如雨下,可能是想到几天前还好端端的家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勾起了伤心。许竹筠一边给母亲拭泪,一边安慰母亲不要过分悲伤,会伤害身体的。不知是劝说的作用,还是母亲已经变得悲喜无常,在女儿一番话后母亲很快止住了泪流,但再也没有发出笑声,而是一脸的愁云密布。三人携手走到无人的地方才说起了她家的变故,地震发生的时刻,许竹筠的父母正走在上班的路上才逃了一劫,母亲说到当时的情况时泣不成声,哽咽难言。他们没有返回自己的家,而是朝祖父母以及外家所在的小区奔去,等他们到时那里已经围拢了许许多多的人,所有的人都傻眼了,呆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可能都不相信看到的是真实而是虚幻——之前的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垮塌的山体,过了好久,才从呆傻中醒了过来似的,有的放声痛哭,有的在山石上乱刨……这是不能不面对的残忍一幕。

听着母亲的讲述时,葛碧潭在想,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人类不仅显得脆弱、渺小,而且是无奈。改造自然只能是狂妄的设想,适应自然甚至顺从自然才不失为智者的选择。伏羲八卦正是智慧的举措,而不是向自然的妥协。“高山仰止”,敬畏自然才是正确的生存法则,后来者能有多少人继承伏義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如果能掌握自然界的规律性才有可能更利于人类的生存。

事发的第三日,社会上的救援力量都齐聚到了震中,因塌方泥石流堵塞的道路基本修通,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了过来,灾后救援在有序进行。葛碧潭在三天来的经历中常常被感动得热血沸腾——专业人员奋不顾身地抢险;军队指战员夜以继日疲劳不堪中坚持奋战,抢修道路一至路通才能停歇;白大褂奔波于废墟间,飘逸的身影让人直觉得天使下凡;象许竹筠母亲失去亲人后坚强地在废墟上站立起来参加到救灾者比比皆是。动人的场面无处不在,连那些受伤者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忍受能力;挖出的罹难者也有壮烈的姿势。死者献出的生命是殉灾,能给后者以启迪也有所值了。灾往往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难似乎是可以逃脱的,全在于人的所作所为了。葛碧潭在想,如果能在预防灾害上表现出救灾时的精神风貌,则会大大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伤。但她转念又想,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有何益处,不管之前有什么误失,此时此刻展现出来的民族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大国气概足以震憾国人的心灵,大灾面前方显大无畏的民族本色。在这一点上葛碧潭深受教育,她没有丝毫幸灾之意,目睹惨状除了悲伤还是悲伤,但她明白大灾兴邦的道理。最不幸的是灾难中死亡的人们以及活着的亲人,这是任何人不愿发生的事情,然而活着的人又不能不面对,这可能就是现实生活残酷性的所在。逝者逝矣,生者唯有坚强。这是葛碧潭乘上送救援物资车辆离开汶川时的慨叹。她虽然不想离开这里,想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可是救灾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事情,第三天的下午,许竹筠的母亲劝两个孩子还是返回学校,不要耽误了学业。许竹筠以没有见到父亲为由不想离去,自她们回来后虽然知道了父亲幸免于难,但始终未能见上一面,电话还是无法接通的状态,虽然地域不大,但各自都忙活在救灾的岗位上。在母亲的坚持下她们才在恋恋不舍中告别了被地震撕得几乎破碎的汶川。汶川成名了,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大地震的标识!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灾难的记录!(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