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铸唐 > 第七十五章 放榜

第七十五章 放榜

科举试结束没几日,薛光裕作的《阿房宫赋》开始在朝臣之中小范围的传播。一时之间,戴胄手中的试卷成了抢手货,引的众人争相抄阅。朝臣们都想瞧瞧这历届秀才科中,迄今为止,唯一被评为上上等的好文章。

也正因为如此,本来占地不大的吏部,接连好几天,挤满了人。就连左右两边十六卫的将军,都来了不少。虽说是武将,但大多数人的出身不差,欣赏水平也不在文臣之下。

与吏部同样热闹的还有左屯卫官署。这要说皇城中最得意的人,定然要数薛万均了。父凭子贵,到他这来求着薛光裕所写《阿房宫赋》的人,可一点不比吏部少,虽说众人等了几天,见什么都没有得到自然也就散去,但薛万均可是实打实地涨了脸面。而诸位朝臣不知道的是,薛光裕唯一多写的一篇《阿房宫赋》,已经被张氏差人送往了汾阴薛氏。

而朝臣们关注的焦点:薛光裕,在科举试结束后,便被谢文义三人拉着一起游玩长安城。在这长安城住了数年,这也是他第一次出现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往些时候最远也不过是走到了皇城。

是以一些颇有名气的地方,薛光裕是从没有去过,这一点,比着谢文义这三个外地人都远远不如,为此,也没少被他三人嘲笑。

如今的长安城里,没有大慈恩寺,更没有什么大雁塔,玄奘法师也不过出发两年,这座他督促修建的大雁塔还得等三十余年后才能督促修建。而与大雁塔齐名的小雁塔,更是在它之后修建的,“雁塔题诗”自然无从说起。

尽管如此,好去处还是不少,离着长安城三四里处,便有一处高地,名为乐游原,是士人们登高望远的好去处。据说站在那里,眼力好的,可以望见远处连绵起伏的秦岭山脉。是真是假,旁人却是不知,只知道远来长安的,都要登上这乐游原,远望一番。

有了好风景,自然是少不了名人佳作,“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便是出自“小李杜”中李商隐所做的《乐游原》。同样留下诗作的还有李白、杜牧。这乐游原,论名气,在这之后一点则不输于大雁塔,可惜未能熬过时间的侵蚀,泯然于世。

在离长安城更远的地方,还有灞桥风雪、草堂烟雾、骊山晚照。

四人在游览过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后,因其美轮美奂的景色,一发不可收拾,趁着兴致,将长安城内为数不多的三四寺庙、两处道观尽数游览了一遍。

但不知为何,这几日接连游览的各个寺庙的主持、高僧都不在寺,向沙弥问起,都说是外出,至于何事,却不知晓,继续向小沙弥追问,也只是口称不知。

仔细查探,才发现近日以讨论佛学为目的的高僧大德,不知不觉间竟多了不少,奇怪的是,入了这长安城后,就没了踪影,许久也不露面,讨论佛学的消息也随之消散。

这一番打探,到让谢文义三人兴奋不已,像是接触到了什么大秘密一般。三人凑在一起,讨论着各自的看法,闹的个面红耳赤。到是一旁的薛光裕猜到了什么,心里暗暗佩服李世民的执行力。

五月二十七日,时间悄然划过了十多天,几人一开始的兴奋劲也少了许多,已经几日没出迈过大门,都在等着几日后的科举放榜。但在这些日子里,皇宫中却一点也不平静。

皇城含光门一侧的鸿胪客馆,平素里住的都是外来的使臣,或是进京停留几日的官员们。

自五月十二日起,往来的都是披着各色袍衫,顶着个大光头的和尚。若是有各宗的信徒见了,定会认出这些知名的僧人:道信禅师、灌顶禅师、硕法师、杜顺禅师。

各宗高僧就在鸿胪客馆中辩论了十余天的佛经,除了朝臣、陛下相邀,就没有再出过客馆的大门。

时间慢慢流逝,在经历了十多天的商议与辩驳,五月二十七日这天,李世民将道信与杜顺二人请到了甘露宫中,到了戌时才离开,其余各宗,则是陆续离去。

二人,一个是禅宗四祖,当年发生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一事的,大多是他的师兄弟们;一个是华严宗初祖,世人称之为“文殊化身”,且此人论起辈分,还是杜如晦的堂叔。也正是因为杜顺的这个特殊的身份,使他获得了朝臣之中多过半数的认同。

商议的结果,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只知道,在这之后几年,长安东郊外,修筑了一座颇为宏大的寺庙,寺名华严,寺庙的主持名为智俨,是杜顺定下来的衣钵传人,而杜顺,却不知去了何处。

六月一日,每年科举试放榜的日子。薛光裕起了个大早,在丑时六刻就起床穿好了衣物,等到寅时三更鼓一到,跨上了乌骓马,溜达着往龙门客栈而去。

长兴坊离的近,薛光裕骑的又是好马,是以一柱香的功夫就到了龙门客栈,向茶博士要上一个好位置,要了些吃食,等着谢文义三人的到来。

渐渐地,进京赴试的士人们络绎不绝的朝景风门赶来。虽说放榜的时辰是在巳时四刻,时间尚早,但则架不住人数众多的考生。大约到了卯时,这景风门周围大大小小的客栈就坐满了人,来晚了的,就只能站在皇城脚下,等着榜文贴出。

也有似薛光裕这般出身高贵的士人,大多是遣了几个仆从看榜,自个则是跟着朋友四处游玩。

而在景风门内,却与城门外有所不同。在城墙里的另一侧,站着几个宫女打扮的女子,其后的则是一些内侍,他们都是被自家主子打发过来看榜的。这中间有一人,还是李长乐的贴身侍女,今日也被她打发过来,但任务却是比其他几人轻松的多,只需知晓薛光裕一人的成绩便可。

等到卯时四刻,吏部的官员拿着榜文踩着步子慢悠悠的走来,身影刚刚出现在门口,就引得人群骚动,众人都将目光紧紧锁在官员的手中,心跳也慢慢加速。

来人走到地方,将榜文递给士兵,将其张贴在了城墙之上。从上至下,依着科目、成绩的高低排了下来。在榜文的最上方,是秀才科及第的人,只有两个名字孤零零地挂在上面:薛光裕,上中;马哲,中上。

榜文贴好之后,又接过一张纸,自己动手张贴在一旁。但众人都只顾着在榜文上寻找各自的姓名,一时半会儿也没有注意,而查探到想要的讯息的内侍、宫女们也接二连三的入了皇城。

很快,薛光裕以上中等的成绩,秀才及第的消息从景风楼向外辐射,连带着的还有一篇《阿房宫赋》,使得士林中的议论声降低了不少。

薛光裕秀才及第的消息到来不久,谢文义三人的成绩也被仆从找到。萧元道、王何为明经甲等,谢文义却是进士甲等,薛光裕听到后还有点愣神,待反应过来,心中也是一暖。

及第之后,众人还得去吏部,“运气”好的,随后不久,便可以入朝为官,节节攀升。

薛光裕却要回府与祖母、父亲商议片刻,出任何职,他心中早已有了定数。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