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三国公孙康 > 第二十二章 如何转化草原民族(上)

第二十二章 如何转化草原民族(上)

如何转化草原民族,这是汉人朝廷,历朝历代君王都要面临的问题。

现在公孙康就需要直面这个问题了。

东部鲜卑分裂之后,大部分的鲜卑小部落跟着慕容恪转移到西部大草原附近,不时的进入并州进行劫掠,屡屡有收获。

这也是公孙康布置的后手,袁熙他们进入了并州,如果还想老实呆着,不出战。那鲜卑人就主动去他们家里劫掠,看袁军能够忍耐到几时。

而慕容部、宇文部、段部这三个大部落则开始时常骚扰幽州边境,抢一把就跑。

驻守幽州的赵云,把辽东铁骑分配到各县城驻扎。每次接到报警后,总能够第一时间赶去救援。

辽东的连弩、襄阳铁刀屡屡见效,也确实灭杀了不少三大部落的勇士。

但鲜卑人就和野草一样,除不干净。每隔不久,他们就又来幽州抢劫,屡杀不止。

事情已经到了必须深入草原,彻底解决这三大部落的时候了。

公孙康就在平原郡,召集了手下的军师、战将,商讨如何彻底解决或者转化草原民族的事情。

贾诩这个从来不开口的家伙,竟然主动先说话了:“还转化什么、用排击弩炮彻底消灭他们就是了!”

看来攻打渤海郡之时,排击弩炮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已经当做神器来崇拜了。

“文和先生详细点说说嘛”郭嘉一看贾诩这么主动,眼珠子一转,就诱导贾诩多说几句。

贾诩并不了解排击弩炮的具体参数,所以他连猜带蒙,比比划划的说:“为了克制蒙古的骑射,我原本就想可以设计一种专门的大型连弩。

一次至少可以发射50支箭,箭可以是标准的或略大一些的箭,但是射程至少要比蒙古骑兵远5%,这个可能需要结合守城的那种大型弩炮并复制连弩的技术构造。

这种连弩车主要可以排成阵型对前方进行覆盖射击,以便可以对骑兵进行大量杀伤。

而外面可以参考攻城车那样外面安装大型的护甲,里面用人来推,这样就不怕蒙古的骑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填装弩箭肯定很慢,所以应该有活动的射击口,在不发射的时候可以把挡板放下,让这个成为一个活动的堡垒,只在发射的时候才拉开挡板,进行十辆车以上的同时齐射。

这种武器相当笨重,基本不能进入山地,不过考虑到骑兵也主要在草原上作战,所以还是可以用的。

当然这种车速度很慢。不可能追的上骑兵,但是因为不怕骑兵骚扰,所以也不用担心被骑兵磨死(方阵步兵则不行),这种主要用于强推敌方的部落,杀伤敌方的有生力量。

为了减少后勤压力,需用标准化的弩箭,以便战后可以把射出去的箭捡回来再用,甚至在下方没有封死(下面的装甲离地约0厘米),所以在战斗中推进到刚才射击点的时候可以就地把箭拔起来用。

此外就只能用毒药污染草原了,比如制造100里进深甚至更长的污染带,这比焚烧草原好,因为草会很快长起来,但可惜还是不能防死。

再就是马瘟,如果能寻找到类似口蹄疫之类的烈性传染病到草原上去。对于依靠马和牛羊过日子的民族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干掉草原骑兵了,甚至草原会因此灭族。虽然我们的牛羊也会死光,但是对农耕民族的影响要小得多,大不了不吃肉,用人来犁田罢了,以前我们也干过不是?”

众人听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才领教到什么叫毒士,简直可以和程昱有得一拼。

程昱现在徐州做军师,这次会议没有参加,没有想到毒士贾诩说出了类似他的话语。

至于贾诩设想的弩车,排击弩炮的威力已经超过了他的设想。而且排击弩炮可以清理视线中的一切障碍,根本不需要再增加护甲、挡板之类的防护措施。

田畴这个人还是比较仁慈一点的,他说:“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是经济侵略,一面改善我们的食谱购买他们的肉,一面给他们提供各种奢侈品,并且进行文化侵略。”

这一点也是历代汉人统治者一直在做的事情,也确实有效,但周期漫长,需要几代、几十代汉人的努力。而一旦草原换了主人,那就要从头再来一遍了。

谈到文化侵略,徐邈也有心得,他说:“要对付游牧民族也简单,首先趁他还不够强的时候输入意识形态,其次就是加强经济联系,再次就是文化辐射,最后是建立一个同盟。当然这一切都得在农耕强盛的时候进行,要是内部纷争、内乱不止那就做什么都没用了。”

公孙康感觉他快要接近实质了。这个实质就是为草原造神,改变他们的信仰。用信仰培养统治新的草原人民。

“以夷治夷、专业骑兵。我们辽东铁骑纵横无敌,横行草原也完全可以做到!”公孙恭年轻气盛,他也讲出了自己的见解。

“主公寻求的是长治久安,我们这一代人可以纵横天下。几代之后的子孙也还拥有十万辽东铁骑吗?”作为公孙恭的谋略老师,郭嘉只能出面教导他。

“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必须要靠抢劫农耕民族来维持自己部族的生存,他们不抢就会饿死。因此对付他们应该采取又打又拉的措施。

一方面,坚壁清野,固守不战,逐步蚕食对方土地,占住即不走,压榨对方的生存空间,降低他们抢劫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开市贸易,允许游牧民族以毛皮换黄金,弱化他们抢劫的原动力;

最后,传播农耕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帮助他们进入农耕文化。”这个建议是辛毗提出来的,众人不由眼前一亮,纷纷高看了他一眼。

郭嘉点头赞同,并补充道:“乌恒、高句丽的各部落,我们已经转化完毕。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完全和我们相同。可以把他们搬迁到草原上去。划分地块,固定区域,不许他们流动。我记得主公提过把青饲料挖地窖进行仓储的方法。这样他们冬天也可以不需要游牧,固定在一个区域放牧了。他们甚至可以盖上砖瓦房,不需要再住简陋的帐篷了。

这样一来,游牧民族就变成了真正的牧民,就和农民种庄稼一样。他们只要固定下来,就可以建城,就可以收税,可以安排各级官吏进行管理了。”

这个建议很好,公孙康点头认同,并让机要秘书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步的草原政策之一。而且不止是乌恒和高句丽人,公孙康觉得至少要在里面掺入一半的汉人。毕竟汉人也会放羊放牛的呀。

到时候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再种上一些蔬菜、庄稼。那就真的是实行民族大融合,把草原人民改造得半放牧,半农耕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