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军旗飘扬 > 第十二章 军校报道趣事

第十二章 军校报道趣事

“二位是少年军校的学生?”马车夫手脚麻利的将方便上车的小凳子撤走挂在马车一侧,抬头问道。

“是的,老汉,最近去军校的学生不少吧。”小男爵范子昂不怎么愿意跟普通平民说话,倒是路远是个好奇宝宝,挺愿意跟那些走街串巷的穷苦人家聊天,以便让自己掌握一个真实的大英。

根据自己前世学来的历史和政治课知识,这个国家或早或晚都会有一场变革。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风险和机遇并存。了解民生有助于他及时发现动乱的趋向,为了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父母亲友,也为了抓住机遇抢占先机!

“可不是嘛,最近租车的生意都好了许多。”马车夫坐上马车,扬起马鞭轻轻挥了一下,老马拉着车架缓缓朝京西开平走去。“两位小先生,你们听说过小谭先生吗?”

“小谭先生,是我们这届的榜首谭青云吗?”路远想了一下,才回答道。

谭青云,柳郡大公、柳郡总督谭耀辉的小孙子,帝国农部协办大臣谭潇湘的小儿子,这届少年军校预备考试第一名。

路远和范子昂刚下火车,就从其他前往少年军校的同窗那里听到谭青云这个名字。

据说已经就读国子监大书院的谭青云临时决定退学,并参加少年军校考试,然后轻松夺取第一名。他又在这个夏天组织少年军校所有在京的学生,来了一次徒步远行,按照当年东南之乱洋人入侵帝都的线路逆行,从帝都一直走到京东县的海滨,返回帝都后又牵头组织所有参加远行的学生一起撰写了一本《京畿纪事》,详细记录路上的人文地理,分析当年皇家陆军一败涂地的原因并给出年轻人的建议。

听其他外地赶过来报道的同窗们说,那本《京畿纪事》文笔很差,内容质量起伏不定,教人不忍直视,但是对地方风土人情的记录内容详实;军事见解总体上还比较稚嫩,但是对廊桥之战失利的分析鞭辟入里,综合京畿东部的地形地势还能给出排兵布阵大致可行的方案。军部大臣封和平得到此书后好一番夸奖,将它作为维新政绩送到威敏宫让刚亲政的小皇帝也高兴了一回。

路远仍记得说这话的外地同窗那叫一个痛心疾首,恨不得自己就是京畿人,能够参加这场不同寻常的盛事。

“小谭先生居然还是榜首,果然是大才啊!”

顶着烈日的马车夫将搭载肩头的汗巾拿起来,擦了擦脸继续说道:

“前些日子咱们京畿学子闹什么维新,起先咱们京畿人还责备那些孩子,说他们耽误了我们这些小民做生意。在国子监大书院组织维新总会的小谭先生听说后,让学子们又是出大字报又是出小画册,一个字一幅画的讲解给我们听,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维新,实在是不变革咱们大英就要亡啦!到后来李中堂要镇压学生运动,明白事理的帝都老百姓都帮着学子打掩护,痛骂皇家糊涂。”

“后来皇家宣布要维新了,有些学子昏了头脑还是不依不挠。小谭先生又写了篇《少年英国说》,告诉天下所有学子要为大英帝国的崛起而读书,不要忘记初心。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街市上就没了胡乱晃荡的学子,都回家闭门读书去了。”

《少年英国说》?咋一听到文章名,路远差点喷饭,心里默默记下来要尽快找到这篇文章瞧一瞧,没准还能找到一个前世的老乡。

“为大英帝国崛起而读书,原来是谭青云同学的大作。”另一边,口是心非的范子昂也憋不住了,探头过来惊叹道。

“是啊,这就是个妖孽!”路远感同身受。

马车缓缓跑了大半天,终于抵达少年军校门口。两人将行李从马车上搬了下来,四处打量周边的风景。

皇家少年军校大门临河而建,外面是成排的古柳,郁郁葱葱。透过气势雄伟的军校大门就可以看到本部区,有成排的新旧屋子,规模宏伟建筑新颖。

大门外就有新生接待处,许多与路远差不多同龄的学子带着红袖章,热情的招呼着同窗办理报道手续,熟悉学校环境。

据说这也是谭青云的注意。

皇家少年军校由皇室夏远老亲王担任校长,但是老亲王事务繁多,很明显不能常驻军校,所以军校的实际事务主要由学校总办,前北海水师学堂总办严重大人负责。

学校总办之下又设立三名帮办、三名提调及若干书记官、事务官,分别管理教务处、行政处和后勤处。其中教务处主要负责军校的教学活动,设立教学科目,组织教学考核;行政处主要负责学校日常行政事务、教习考评管理、学生生活管理等工作;后勤处主要负责军校物资管理和采购。

学生报道手续原本是由行政处负责,不过由于谭青云建议由在京学子负责组织迎新,这才作罢。在京学子在谭青云的号召下,提前数日到学校报道,还帮着陆续过来报道的教习搬运教具,整理大纲,规划教习场所,早就熟悉学校所有事物。

由学员自行组织同窗迎新,无疑能够缓解行政处人手不足的压力,而且还能更好的帮助外地学员熟悉和融入学校环境。

路远在军校门口四处张望,去找谭青云的身影。虽然路远并不认识谭青云,不知道他长的啥样,但是这样一个名声在外的妖孽,应该闪耀着光芒,拥有让人一眼就能认出的魅力。

路远走了几个来回都没看到要找的人,随意拉过一个迎新的同窗,这才知道谭妖孽帮领着几个同窗去大操场的靶场,帮教习搬教具去了。

不过这随手一拉也让来路远认识了除范子昂之外,第一个军校同窗。

之所以说这是路远第一个认识的军校同窗,那是因为之前在火车站遇见的好些同学,轻度脸盲的路远已经认不得,叫不出来名字,索性就当没见过。而眼前这个个头不高身体结实,光着脑袋的学员叫左匡生,就冲那光秃秃的脑袋,这个人很好记。

左匡生带着路远和范子昂办理完报道手续,录好学籍档案,然后喊了另外一个同窗送范子昂去陆军科大教宿那边。

军校陆军科和海军科的大教宿并不在一起,路远跟着左匡生一起来到海军科的宿舍——那栋被学子们私下里喊无畏楼的两层洋灰楼。

英东战争之前,帝国有两艘遍全球第一等的铁甲舰,分别叫无畏号和君权号,是海军人的骄傲。虽然北海水师几乎全军覆灭,无畏和君权两舰自沉,但是丝毫不影响海军科学子对他们的喜爱,反而将海军科教宿授予无畏之名。

另外,为什么说无畏号和君权号只是海军人的骄傲,因为偌大的大英,恐怕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有海军……

“咱们军校有四座大教宿,其中教习们占了一个教宿,在本校的北方。陆军科人多,占了两个大教宿,分别叫步马楼、炮工楼,在正午路的另外一边。咱们海军科人最少,所以教宿也是最小的,就叫海楼,你也可以私下叫它无畏楼。”

左匡生领着路远从行政处的办公楼出来,一边给路远介绍学校的教宿、饭厅、大教室和其他场所。

“谭同学交代过,为了避免内部歧视,不让我们说自己的家族背景。其实也没什么不能说的,这所军校姓夏的基本都是皇族,曹、范、谭、张基本都是四大公爵的子弟,很好猜的。不过谭同学的要求还是要遵守的,所以我们就以同学相称吧。”在海楼门口,话篓子左匡生理了理自己的衣服,给路远行了一个军礼:“路同学,你好,我叫左匡生,京畿人。”

“我叫路远,祖籍中郡,生于东郡。”路远跟父亲大人学过军礼。他放下自己的行李,将右臂平举到自己的胸前,同样做了一个军礼,认真道:“很高兴认识你!”

左匡生是个很健谈,能够当朋友的人。很可惜,路远并没有和他成为舍友。

洋灰楼一共有十五间宿舍,每个宿舍都有一个大通铺,足够睡四个人。路远住的乙三舍已经住进来一个人了,应该是外出帮忙迎新的在京学子,还有两个铺位是空的,应该还没有到。

洪康侯,张兆旭,孙字卿,路远看着贴在门口的纸条,知道这三人应该就是自己至少要同窗三年的舍友了。

到晚上,乙三舍的四个人全部聚齐了,这也是海军科第一个满员的宿舍。

四个人相互帮忙将行李收拾好后,又拿着行政处发的饭票去大饭厅吃饭。饭后四人在学校转了小半圈,直到两腿发软这才回到乙三舍。

将避暑的草席铺开,四个人拿出家乡带过来的特产,围坐着开起了喜闻乐见的“坐”谈会。

路远前世没住过校,对集体宿舍生活一直都很向往。这一世有了机会,路远十分积极的掏出父母塞给自己做零食的小鱼干,努力记住室友的样貌,和新同窗们打成一片。

洪康侯是京畿人,也是四人中年龄最大的,满口的帝都话,做事也带着帝都人特有的骄傲,虎虎生风。张兆旭是中郡人,是四个人里年龄最小的,胆子比较小,说话习惯性的脸红。孙字卿是原郡人,年龄宿舍排行第二,看起来出身比较贫寒,衣服泛黄,仔细看边角还有些小补丁,不过也许是原郡地域宽阔的特色,他反而是四个人里最直爽的,说话做事大开大合。

洪康侯跟家里最近,所以他贡献出来的吃食最多,甚至还掏出一瓶大麦芽酿造的威士忌。其他人也都拿出了家乡的特产吃食,开始聊天。

没有刻意打听对方的家世以及入学成绩——能进少年军校的多半都是皇族或者贵族子弟,再次那也是贵族的门生附庸。至于成绩,能进海军科的都是学渣,不提也罢。

四个人随意聊着家乡的趣事、准备考试的趣闻。虽然相互还有些隔阂,但是陌生感已经没有了,几杯威士忌下肚,都没怎么喝过酒的年轻人们已经称兄道弟,然后不知不觉将话题转到了谭青云身上。

“都听过谭青云同学吧。”路远嚼着小鱼干,喝着威士忌,已经有些晕了头:“老洪,你是京畿人,那应该见过谭同学,也参与过谭同学组织的远行吧,他……是个怎样的人?”

张兆旭,孙字卿显然也从其他渠道听过谭青云的大名,竖起耳朵来听。孙字卿性格比较直爽,老实交代说自己今天在学校转了好几圈,见人就问谭青云在哪里,想要见识一番,可惜一直没能见到。

“嗨!老孙你早点说啊,我就是跟谭同学一起回来的。”洪康侯很明显以认识谭青云为豪,颇有些得意的跟三个同窗掰扯:“谭同学把咱们这些在京的学子组织起来,搞了迎新会,本来是准备跟其他同窗一起迎接你们的,不过他和我,还有其他三位同窗临时被教习喊去搬教学模具了。”

三个人想到洪康侯进宿舍的时候确实满头大汗,顿时理解了。

“谭同学真的是天才。这次预备考试后,我都准备回家族封地休息一阵子,没想到这届考试榜首谭青云挨家拜访我们,说要组织在帝都的同学远行。谭同学当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这些年轻人鼓动起来,那叫一个热血沸腾,天不怕地不怕。然后谭青云又从他老子的农部那里骗了一批考察经费,采买出行装备,去武行租了向导护卫,买了帐篷炊具吃食,于是咱们就出门了。”

“事后想来,谭同学的行动力是真的强,一路上将我们照顾的很好。每天进行的里程恰好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每天都能让我们看到书本上和父亲那里学不来看不到的东西。走到海滨后,谭同学说回帝都后要联合我们写一本书,记录这次行程看到的东西,思考我们当时为什么挡不住洋人,以后发生战争,如何才能将洋人挡在京畿以东。著书立说,那可是文坛大佬们才能做的事情,所以我们踊跃参与。谭同学让我们每个人都写一部分,最后他来汇总,我们将自己一路上的见闻所想,还有毕生所学都发挥出来了,所以就有了那本水平层次不齐的《京畿纪事》。”

“所以老洪……你写的是《京畿纪事》的哪个部分?”趁着张兆旭,孙字卿还在消化吸收洪康侯的介绍,路远好奇的问了一句。

张兆旭,孙字卿也反应过来,纷纷说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拜读老洪的大作。

“就是水平比较次的那个部分……不提也罢,不提也罢。”洪康侯翻了翻白眼,尴尬的转移话题:“不过谭同学说以后咱们每年都组织一次远行,希望可以成为军校的传统传承下去,还说这次远行准备让学部、军部、农部和工部一起赞助!”

洪康侯说完,路远他们三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呵呵,这可比上一世的大学精彩多了。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