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乱世浮华烟雨中 > 第2卷顾家有女初长成第25章

第2卷顾家有女初长成第25章

第5章初露锋芒(1)

坐在顾美丽对面的金晨,看起来个头有一米七八,人精瘦精瘦的。白净的脸上,还架着一副眼镜,不大的眼睛,看人时很聚焦,亮晶晶的,目光干净纯粹,书卷气很浓.......

李婷曾经告诉过顾美丽,她和男友金晨是北京某名牌高校的校友。

金晨学的是金融专业,高李婷两级。两人都是读了硕士后才找的工作。

李婷是女承父业,到媒体工作;

金晨则没有走父母的老路——当公务员,而是到金融部门工作。

目前,他已经担任某大盘的基金经理。年收入相当不错,行情好的时候,一年有个百来十万,行情差得时候,一年至少也有五六十万收入。总之,与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他属于佼佼者——金领一族。

“哦,虽然我们相差的年龄很大,可我们的恋爱对象都是大学同学。不过,我的老伴,是当时我们学校隔壁大学的学生,他也是南方人,比我大两三岁........”

和金晨聊得很高兴,顾美丽不禁提到了自己的老伴,一个解放前在高校读书时,就已经成为学生运动领袖的风云人物——王平.........

联排别墅的客厅里,温暖如春。

顾美丽回忆着青春时代,脸上浮现出一抹红晕。

“我们家三姐妹里,我是幸运的,先是上了大学,后来参加了解放军,在部队里当文化教员,为战士扫盲认字。之后跟着老伴的部队,南征北战,直到在北京安家。”顾美丽目光柔和,嘴角上扬。年轻时她虽然吃过许多苦,却都是心甘情愿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转业到了地方高校,一直在学校的商学院教书。年轻时,做过几个学院的系主任、院长,年纪大了,就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教英语。”说话中,她的上海腔还是很浓。

“奶奶,那,你的其他几个姐弟呢?他们,不是也和你一起上学了吗?”李婷一边调着录音笔的音量,一边问顾美丽。金晨则和警卫员一起在厨房忙碌着什么........

“唉。我们家后来考上大学的,也就是我和小弟。我的两个姐姐,大姐勉强上完了小学,就上不下去了。二姐和大弟,读完了初中,在当时,也算是不错的了。大弟后来继承了父业,经营油漆公司,解放前夕去了香港,在那里继续做他的实业.........但大姐、二姐的经历颇为坎坷,她们的事,真是一言难尽啊!”顾美丽的眼睛中闪现了些许哀伤。

“小弟在大学就加入了国民党,毕业后在国民党政府里工作。解放前夕,他去了台湾.......”顾美丽说。

“由于我家庭的复杂社会关系,加之我的大学同学分散在世界各地,有不少在科技和创新方面取得一些成绩........所以,工作之余,我还担任了市政协的工作,奔走于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做一些促进经贸往来的事情。”顾美丽补充道。看得出来,她是一个精力旺盛、乐于助人、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女性,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知识女性。

茶几上,几抹绿叶在景德镇细瓷茶杯中漂浮,热气渺渺。每当面对顾美丽,听着她上海普通话娓娓道来时,李婷都有一种穿越到民国的感觉……

此时,坐在李婷身边的这位世纪老人,容妆雅致端庄,腰板挺得笔直,没有一丝驼背;

她的叙述,有条不紊;

她的记忆,十分清晰,甚至连细节都是那么精细入微;

她的表达,用词准确,不愧是一名在讲台上教了几十年书的老教师!

……

妈妈带来弟和两个姐姐去学校参加考试的情景,顾美丽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那是199年秋天的一个周末下午,她让司机把三姐妹送到了位于老城厢露香园路4号的万竹小学门口。

刚下车,就看到学校门口人山人海,家长们个个神情焦虑地望着大门内……

原来,这是万竹小学新学年的招生入学考试……

“学校少,学校差,入学难,收费难”,是民国初年上海小学教育的真实状况。

“小儿书要读,学校满额不可入。该打不公平,开恩请收入。强者叫嚣弱者哭。不要叫不要哭,待遇问题未解决,市政设计正忙碌,先生先生事业脞,哪有功夫听哭诉?”这首刊载于198年市教育局所办的《上海教育》杂志第二期的《新歌谣》,形象地披露了当时市民子弟上学难、学费贵的现状——

以198年为例。这一年,是全国各地实现四年制义务教育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新生的上海特别市成立的第二年。此时,上海教育基础薄弱、百废待兴……据当时的《上海教育》第六期统计:

“上海特别市,学龄儿童总数6947人,已入学的为4106人,未入学为185885人。至于英法租界内11万人口按照百分之十计学龄儿童11万人。按照比例已入学儿童占百分之十八约两万人,租界内有未入学儿童九万人,共有未入学7万5千人……未入学人数最多为上海市(今徐汇区南部闵行区等地)5000人,初级班级109,高级班级17,幼稚园109组、闸北市9000人、洋泾市(今浦东洋泾地区)18150人........”

——适龄儿童万多,入学的只有4万出头,没有入学的18万之多,占到总适龄儿童的80%以上。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不仅如此,优质学校更是稀缺。公立的学区与中心小学,已全部向周围市民开放入学。市民都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可是“粥”少人多,难以为继.......

比如,创建于1911年月的万竹小学,是上海市市政厅建於城北明代名园——露香园万竹房遗址上的一所优质小学,取名上海市立万竹小学。它是上海地区第一所市立小学。民国时,上海市民中就流传着“上海小学之最当推万竹”的说法了。解放后,万竹小学更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这所学校在上海众多小学中的位置,就相当于杭州的学军小学,南京的琅琊路小学,广州的华南师大附小……

哪个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

于是,报名上万竹小学的孩子,大大超出学校能够承载的负荷……

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最公平——招生考试!

来弟的妈妈,也是在刘太太的鼓动下,抱着带三个女儿去试试的心态的。

“这个学校在上海可有名了,教学质量非常好。据说,许多大人物的小孩都在这读书,蒋经国是在19年,蒋纬国在19年到这个小学上学的呢……”刘太太说。

【作者***】:亲爱的读者,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小说会带着你穿越到民国,了解那时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小说中的这些背景,比如城市、街道、学校,都是真实的,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却是虚构的。所以,不论他们叫什么,或是做什么,都只是故事哦……切记,请勿对号入座。(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