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乱世浮华烟雨中 > 第31章申大鼻头(2)

第31章申大鼻头(2)

第1章申大鼻头()

关注和关心顾美丽,除了教师的职责所在外,自身远大的抱负所在,还与申老师和法国同学正在联合进行的一个实验课题有关:《关于智力超常儿童发展研究》........

当时,万竹小学是上海最好的小学之一,权贵和精英阶层,都以把孩子送入这所小学为荣。而一般老百姓的孩子,要进入,则需凭借严格的入学考试.........因此,这所学校的生源是全上海最好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智力超常的儿童。作为一个在法国留过学的年轻学者,也是兴趣使然,申老师对智力超常儿童特别关心。

民国时期,智力超常儿童,对一般生活贫困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对于这个群体的研究与关注,早已有之——

早在两千余年前,,中国就有人开始了对超常(天才)儿童的选拔、培养和重用,历史悠久.........

在《册府元龟?总录部?幼敏》篇中,将智力超常儿童称之为神童。他们“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识洞于未萌,智表于先见,心计足以成务,口辨足以解纷”。这些孩子,在幼小之时,就已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智能水平。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项囊。《三字经》有云:“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相传孔子东游,遇到了7岁的项橐,智力超常的项橐,居然三难孔子,使孔子甚为惊叹,并拜项橐为师。

还有甘罗。他十二岁就被秦王封为上卿,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因此,民间有甘罗1岁拜相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卷71樗里子甘茂列传中,对甘罗十二岁拜相的事迹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

另外,人们都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故事中,小小年纪的曹冲,帮父亲想出了用船称象的点子;六岁的蔡文姬,就无师自通,掌握了音律;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就吟出了《咏鹅》这首流传至今的诗,司马光七岁时,就能闻讲《左氏春秋》..........

那么,什么是智力超常儿童呢?申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发现,在这些孩子身上,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什么都想知道,对什么都好奇;

善于发现问题,能在其他孩子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

观察细致,善于观察出其他孩子容易忽视的,然而对整体或整个事物至关重要的细节;

思路宽阔,思路广、思路宽,善于举一反三,问一知十,触类旁通;

自信心强,什么都想自己做,相信自己能把想要做的事做成;

想象力丰富,联想丰富奇特,能从一想到二、三,还能想到看来毫不相关的四;

记忆力惊人,能把难记的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场面加以记忆;

善于表达,语言表达水平高。喜欢模仿大人说话,说话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好胜心强,不论什么情况都不服输,喜欢超过别人...........

试验开展以来,申老师一直在关注和寻找合适的人选,找到了几个,但都不是很理想。有的性格懦弱,有的不善表达.......

在这学期新生中,申老师惊喜地发现,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顾美丽,具有智力超常的潜质:

顾美丽的记忆力很好。在课堂上,课文一般只要读过两遍,顾美丽就可以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

顾美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对什么都好奇,常常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怪问题,诸如“雪融化后,白色到哪儿去了呢?”等,有向权威思想挑战的倾向;

顾美丽的小脑袋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敢想,敢说,思路宽阔,喜欢举一反三,能够问一知十;

顾美丽好胜心强,有些像男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胆大心细,善于表达,说话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顾美丽无论学习,还是玩耍,无论是倾听,还是观察,精神都能高度集中,以至于常常因为精力过于集中,听不见别人的说话;

顾美丽精力旺盛,思维异常活跃,总是难以安静。喜欢用比喻,而且她的比喻特别有趣——比如,“我像一条即将变成蝴蝶的毛毛虫。”

顾美丽观察事物很仔细。她甚至能仔细去数蜈蚣的细腿,发现蜈蚣有41条腿;看到同学的帽子,会联想到水塔;看到旧皮鞋,会联想到花盆........

作为一名热衷于教育实验和研究的教师,申老师和他的同学,正在对智力超常儿童的特征与测定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超常儿童的主要特征,就是智力发展的早熟。这些孩子,往往在三至七岁时,就开始在抱负、求知欲、独立性、好胜心等方面明显优于常态儿童。至于鉴别的方法,当时,国外的流行的智力测试方法,已经传入中国,并被一些前沿教育家运用在学校里了。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之后,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在诸多名校教授的共同研究下,0世纪初叶,智力测试方法已经相对完善了。清末民初,心理测试及其智商测试技术,同其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一起传入中国:

1915年,英国人Creighton,在广东使用了英译过来的智力测验,内容包括记忆、比喻等项目,对500名儿童进行了测验;

1918年,清华学校的英籍教师Wallcott采用斯坦福团体智力测验量表,对该校高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

190年陈鹤琴、廖世承,在南京高师新生入学考试中使用智力测验;

191年他们两人合著的《智力测验法》一书出版,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智力测验的性质、功能、标准和用法,介绍了5种心理测验与教育测验;

191年董培杰将比纳-西蒙量表完整地翻译为中文,使人们对西方智力测验的全貌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195年,中国出版的智力测验不下10余种。这些测试方法,都很重视智力测验的基础即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西方智力测验的经验非常重视;同时加强了有关智力测试的本土化研究.......(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