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乱世浮华烟雨中 > 67章费家是个望族(4)

67章费家是个望族(4)

67章费家是个望族(4)

“喝茶,喝茶。”正当费老师长讲得口干舌燥,大口喝水的功夫,坐在一边的大太太,开口了。

大太太肤色很白,细皮嫩肉的,光看那做派,就是大户人家出身的。质地精良的绸布衣服做的旗袍,穿在身上显得富贵而雅致。头发是盘在后面的,一个金钗子插在右方,金坠子一晃一晃。

许一和刘太太赶紧抿了几口杯中茶。

“好茶,好茶。”许一恭敬地和大太太说。

“这是特级铁观音。请人专门到安溪去买的。”大太太慢悠悠地说。

她一口江南吴语,虽面相有一些凶气,眼光中没有女人的贤惠温柔,到有几分职场男人的犀利与无情,但说话声音却很好听,软软的,嗲嗲的,轻轻的,就那么灌进了刘太太的耳朵里,十分适宜……这使她一下子就想到了遥远的江南水乡。

“阿姨是江南人?”刘太太问。

“是啊,原籍浙江宁波。后随父母移居到四川,已经有几十年了。”大太太叹了一口气说。看样子,她对家乡很是怀念。

如果光听她的声音,不看大太太的脸,感觉她就是个温和慈祥的老太太。

“哎呀,阿姨,我也是浙江人哎。”刘太太夸张的喊了起来。这里面,虚的成分多一点,实的成分少了一些。

不管怎么样,他乡遇故人,也算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大太太便和刘太太攀谈了起来,讲起了自己的身世。

原来,这个大太太的父亲,在清朝时,官做得不小。

费太太的父亲少年老成。祖上也算是书香门第。他自小聪明过人,博闻强记,学习甚好,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七八岁时,就已经出口成章,擅长诗词书画……

0岁时便考上了举人,之后又参加会试和殿试,取得了进士……先被任命在江南家乡的某个小县,当了一名七品芝麻官。

他为官清廉,治理有方,很受当地百姓赞誉。

但是,他的顶头上司是个官油子,年纪靠近退休,想多捞取一些好处。因此在对官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排挤费太太的父亲。所以,费太太的父亲仕途受阻,提拔不上去……

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他便有了离开当地,到其他地方发展的心思。

可是,即便是挪动,也是要找人送礼送钱的……

买官,在费太太父亲所处的清朝,是无法避免的。这件事说来话长,但也要简单介绍一下。

提到古人做官,刚开始主要靠出身和家世。那时的官场之人,主要靠的是世袭和继承。底层老百姓,基本没有机会当官。

科举考试制度开创以来,贫寒家庭出身的穷书生,也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了,只要文章写的好,才思敏捷,一旦高中,自然有大好的锦绣前程在等着。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的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共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制度。

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就是现在的南京夫子庙附近的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由知府史正志下令创建,当时叫建康贡院……

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作为京城,吸引了众多学子汇聚到南京参加科举,江南贡院的称呼也由此形成,并成为集乡试、会试于一地的考试场所。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江南贡院便已经与北京的顺天贡院并称“南闱”“北闱”。

清朝同治年间,江南贡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当时占地0余万平方米……贡院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北至健康路,南至贡院街,共有考试号舍0000多间,主考、监临、监试、巡察等官员的官房1000多间,还有膳食、仓库、杂役等各类用房,房舍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史上全国考场之最!

据悉,当时全国约有百分之五十一以上的状元,是从江南贡院这些简陋的号舍中经过几天几夜的考试后走出来的,从此走上了官宦之路……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了。

科举考试虽然面向全体学子,但录取的比例非常之低,且等级森严,一环套一环。

比如,先要考上秀才,后去考举人。考上举人后,又要参加会试、殿试,只有取得进士了,才有资格正式步入官场。

那时的科举考试比例低到什么程度呢?

清朝全国人口三四亿,而三年一次的科考,能坚持到最后并考上进士的,据说才数百人!

很多读书人,穷尽一生也没考上的现象,比比皆是。

因而也才有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中的一篇著名小说《范进中举》描绘的现象。

当时的官场,为了解决一些考不上科举的想当官的人的心思,便开辟了另外一条升迁制度:

可以通过捐纳做官,也就是花钱买官……

买官制度,并不是清朝首创,早在秦汉时期就曾有过。只是,清朝的买官发展到了顶峰……

清朝的捐纳制度,最早是康熙针对朝廷缺钱、缺经费的现象而设立的。

当时规定,凡是向朝廷捐纳一定数额的银两,就可以直接到国子监或放一任闲职……

但是,吏部作为六部之首,其中的官员是不准买卖的。因为吏部本身就是负责官员考核、任免、升降的。再就是官职也有限制,最多只到道台。道台的官职,比巡抚低一级,比知府高一级,官衔也是四品了。

再说费太太的父亲,本来也是名正言顺考中进士,进入当时的官场的有志青年。无奈遇到顶头上司腐败无能,一心只想捞钱,对费太太父亲这样一心想做事的官员,千方百计打压,使得费太太父亲心灰意冷……于是,不得已的他,也就“曲径通幽”,通过送礼找人托关系,找到了自己的同乡,一位在清朝吏部当差的哥们,请他帮助打点斡旋……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获得提拔,被任命到成都府当了知府。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凡是生活在江南一带的老百姓,都是不愿意离开这个富足宝地的。

费太太父亲因为受小人排挤不得志,只能忍痛离开家乡,来到了成都府走马上任……

这一次大腾挪,使他从此告别霉运,官运亨通,凭着他的才干和努力,官阶一直做到了巡抚一级。

费太太的父亲,就是在帮助她母亲从小偷手里抢回了皮包后,被费太太父亲母亲看中了,留在了身边,当了一名保镖。

后来,又在费太太父亲引荐下,到部队当了小头头,一直干到了团长一级的军官……

费太太也就是在父母的撮合下,和费石结婚成家。当时,鉴于费石的父母早逝,费石算是做了上门女婿。

上门女婿一般都是得了天大便宜的人。

他们不用出钱,也不用置房买地,更不用出钱办酒席……就像是家里的亲儿子一样,巡抚大人把结婚所需的一切都置办好了。费礼只需要穿上新衣服,和新娘子拜堂敬酒就行。故而费礼,在费太太家里,生活无忧,官运亨通,自然对太太是一百个一千个服从,对两位前辈,也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前面讲到了,费礼最大的优点就是两样:

——一样是武艺高强,算是有些本事的男人。巡抚觉得把女儿托付给她,安全就有了保障;

——第二样,大老粗费石,一贯对主子忠心,从不胡思乱想,即便主人遇到挫折,也绝不会有二心。巡抚就越发觉得,女儿跟了他是跟对了。将来自己百年之后,也就没有牵挂了。

至于费石后来的娶妾之事,也是在官做大了,老岳父岳母都离开人世后,跟着杨森学的……

费太太告诉刘太太,家里现有两男四女。她自己生了一个女儿,如今已经为人母,生了一个男孩;二太太生了一个儿子,现在在部队当差,已经坐到了团参谋长,很快就要当团长了;三太太生了一个女孩;四太太生了一个女孩;五太太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费礼,现在在部队是中尉副官;六太太生了一个女儿……

讲到五太太生的费礼,她的脸色不怎么好看。

“这个费礼,和他妈一样,本事不大,脾气见长,见到我,从来不打招呼。最多和他爸爸说两句话。所以,家里来的很少。”大太太说。

“他整天在外面和女人鬼混,一会是和团长太太,一会是勾搭舞场的舞女,有时还会找风尘女子带回家过夜……真是有其娘,必有其儿啊!”大太太又补充道。

“你也就少说一些吧。不管怎么说,他也是我的种。给我留些面子好不好?”费老先生对着大太太发起脾气来。看样子,现在在家中,大太太虽然余威还在,但,说话管用的,还是费老师长了。

男人有了社会地位,有了钱财后,在家的脾气,都是见长的。

所以,即便是出生显贵之家的大太太,对于费石这样有本事的男人,也只能忍了……否则,这个家中,是要吵翻天,最后决裂的……

大太太虽然在现在家中的五个太太中,还是最有发言权的。但今时不如往日了……她的父母去世后,她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依靠,只有费老师长了!

有时,忍耐,也是必须的。(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