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青琴咏叹 > (十五)

(十五)

他们一起走到了三江桥上,由于今天风大加之阴云密布,桥上的行人较之往日明显少了许多。走在桥面上,风更大了,这可能与江流有关系,吹得她的长发近乎凌乱,所以她一边捋着头发,一边加快了行走的步伐,走过桥他们赶上了几个同样参加诗社组织的这次活动的男女生同学,李景余与这帮人熟悉打起了招呼,葛碧潭虽有两次参加活动的经历,但她非正式成员的特殊身份没有能够引起成员们的注意,加之她没有与生人主动搭讪的习惯,所以互相之间显得生疏。这帮人中的好事者在与李景余招呼过后挤眉弄眼地谈论起了关于她的话题,她走在他们后边,虽然听不到在说什么,但从他们一个个神经兮兮的样子,还有个别人偶尔回头探视等鬼秘的行为中自然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她没有因为他们的窃窃而显出任何的不自在,相反更加落落大方地行走在这帮人的后边。可能因为她的这种表现,他们不知是挑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窃窃交谈中夹杂了个别男生放荡的笑声,就在笑声愈来愈大时,李景余放满了脚步,从那帮人中分离出来落在了后边,回头等上了葛碧潭,默默地走了一阵后,他先是望着她,然后对她讲了别介意这帮人议论的话。她听到他这样说,依然保持了默不作声,因为她根本就没有听到他们的谈话,但在他以为以她与他们行走间的距离是能够听到的,但她除了听到后来的笑声的确没有听到他们谈论的一个词,这得感谢风的作用,是风在相差不远的间距内将无聊的言词吹得荡然无存,即使没有风的帮助,她也会将距离延长到听不到的长度,因为在她的意念里,只有无聊的人才会窃窃,也只有同样无聊的人才会竭力地听取窃窃,这样的结果是双方都没有益处反而结下了怨气。这种行为方式与有着知识分子称谓的人群本应该是格格不入的,然而现实却不是她理想的这样,而是如眼前的表现,但她无论如何是不能加入到其中的,正如她行走间必须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样,而且这段距离足够不与他们为伍。她没有回应他的所谓安抚的话,因为在她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何以接受他的良苦用心。他见她一副沉静的样子,丝毫没有他所说介意的外在表现,但他并没有理解她的内在修炼,甚至以为她只是有着隐忍能力,所以他在暗自敬佩中再没有打扰她的平静,而是默默地陪在她的身边,任由眼前一帮人的放荡表演却表现得视而不见,但明显可以看出他是装出来的样子,远没有她自然得本真。就在这种前边有着一帮叽叽喳喳的行人,后边间隔不远走着两个人一言不发的对比中,他们一前一后走上了树有天坨山牌子的山顶,山虽不高,但今天的风疾,所以站在这不高的山巅较之往常似有所不同,这是葛碧潭站在早到的人群外围的感触。人群里她认识的只有开学那天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春江诗社社长万方砚,他正在给围拢在他身边的人讲着什么,由于风大,加之她离得稍远,听不清他在讲什么,但那副指挥若定的神情却看得十分的清楚,由此可以见得他是一个有着一定号召力的人,难怪开学那天他有那样傲慢的姿态,他的诗作得怎么样呢?这是葛碧潭看到万方砚后的思想活动。在她到来之后,又陆陆续续地来了几拨人,不论是早到的,还是后来的,都在营造着一种喧哗的气氛,在这样的场合,沉静的葛碧潭显得有些孤单,幸亏有着李景余的陪伴,不然她会显得尴尬。这不仅与她不熟悉众人有关,更有性情的因素使然。在纷纷扰扰中她只和李景余低声地交谈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过了不久秋风吟赏活动开始了,先是一个人站在离开人群的地方大声呼喊着不要喧哗之类的话,其实人群的喧哗并没有给站在高处的组织者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处在下风的声音随风而逝。这个人的喊话仿佛村戏开场的吵台——一阵无节奏的锣鼓声。葛碧潭定睛看时认出这人是开学那天挖苦她的那一位,她转头看了一眼身旁的李景余。他明白她的意思,在告诉她那个人的姓名叫井上石后,又说了几句责怪那个人的话。她连连摇头,表示不与那样的人有任何的计较,只是认出而已。但她又问他前两次找怎么没有看到这个人,他简单地介绍了井上石纯是凑热闹的,活动中就是跑龙套的,没有什么诗才,所以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了,一贯都是这样,除此之外,他对井上石了解得不是很多。李景余虽是诗社成员,但未进入到组织层,因为平日对万方砚以及这时站着喊话的井上石多有看不上眼,只是出于对诗的兴趣,才与这些人走到了一起,除了参加活动外,很少与他们接触,但仅从活动中就看出了他们的不足,尤其是葛碧潭出现后,更是相形见绌。开学那天他本不想去诗社放招牌之处的然而却在不自觉中去了,到后不久就遇到了葛碧潭。过后他很庆幸在她来校的第一天两次与她相遇,第一次虽有主动接近的嫌疑,但第二次纯粹是邂逅,而且有对诗的共同爱好,他甚至以为结识了葛碧潭是他人生的一次幸运——是命运之神送给他的一份厚礼!他常常为开学时选择了送她去宿舍激动不已,这时一起站在人群当中参加吟诗活动更是倍感激动,之所以说出了谴责井上石的话,真实用意在于讨得她的欢心。

井上石喊过之后,万方砚才登台亮相,一通无关痛痒的所谓讲话结束后,开始了诗的吟诵。朗诵的顺序没有之前的排列,而是现场的临时安排,有意朗诵者可以到组织者聚集的地方报上姓名与诗的题目,因为有不少是临场创作的,所以在临近结束时还会有人报名的,李景余熟悉这一程序,他在报名前询问她准备朗诵的诗篇,想代她报名。她除了来时路上创作的诗命名为《秋风感怀》外,再加了一首《菊颂》。她问道他准备的诗是什么时,他故作诡秘之态,以没有她的水平高不敢说出为由暂时保密,实际他是想给她一个惊喜,她对他的这点用心未必看出,但对他谦逊的言词也没有太多的在意,所以她没有逼迫他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众人场合不愿有轻浮的表现,其实在无人的地方也不会有不雅之举的。她在他去后走到了正下风的位置,为的是能够清晰地听到朗诵者的内容,不知是风大还是人声嘈杂,在没有扩音设备的纯自然条件下,只能依靠每个朗诵者的尽力发挥,但效果还是不理想,风声、朗诵声、吵嚷声混在一起,模糊不清。她又不愿走在人群最里圈,不仅与她不是正式成员的身份有关,更有她不愿在她以为没有必要的事情上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习性。但当轮到她朗诵诗时一定会毫无羞色,而且落落大方地走上台去。李景余报名后走到她身边见她略显不安的神情不知发生了什么,他从她侧耳、踮脚等一系列动作中发现是因为听不清朗诵者的声音所致,于是他给她讲述了以往参加这类活动的体会——每个人朗诵时都很认真、很投入,但听别人朗诵时就失去了耐心,朗诵会仿佛成了自娱自乐的场合,难于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加之创作的水平又不高,也难于引起共鸣。即使偶尔有几首好诗的出现,又没有具备较高欣赏能力者,还是不能引起共鸣,诗会上很少有掌声的响起,所以朗诵过后不要因为没有掌声而泄气,她听到这话时笑着对他说:“我的自信心不会因此而有丝毫动摇的,虽没有见过什么场面,但见的诗文还是不少的。杜甫的诗名不是唐人送的,而是后世尊奉的。在这一点上早有心理准备,曲高和寡就是从这样的场合总结出来的!”这时随着一阵大风吹过,她清楚地听到了“风起烟云秋满天,霜降细雨愁无边……”两句,但后边的声音因风速的减缓而淹没在了人群的喧嚣中。凭着听来的这两句她在想,这样的起兴能引出什么样的抒怀,不是闺怨便是旅愁,不可能是积极向上的情调,更不会有什么风骨的内涵了。虽然这样的活动似乎局限于风物的咏唱,但写好了也能够实现状物抒情的良好效果,这一点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精神世界了,即价值取向。杜甫诗的凄苦内容便是儒家文人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能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诗句表达愁苦,却难有“花前月下慢步摇,歌轻舞艳欢夜消”这样轻浮的情怀……她听不清两句后的内容,却由这两句引发了关于诗创作理论的思考。一旦有理论的探究,杜甫总能给她取之不尽的佐证,她从杜诗中汲取了太多的教益。是李景余提示快轮到他们朗诵了打断了她的思绪。李景余在前头,她走在其后,绕过人群时他们保持了数步距离,以至站到准备出场的地方时也没有靠得太近。听过两个女生朗诵她们各自创作的白话诗,在她的感觉里还是很好的,她记下其中第一个女生的几句:“秋天不尽是凄凉,秋天意味的是收获。描绘一幅秋天的画卷,枯枝败叶似乎必不可少,然而画面点缀的摇曳在秋风里的谷穗、沾着霜露的红苹果、冒出地面的青青麦苗,展现的是收获与收获的孕育,秋天不仅是衰落,更是收获。因心境而有不同的风物!”(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