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青琴咏叹 > (十六)

(十六)

未来得及回味第二个女生的诗句,传来了主持人念她姓名的声音。走到正对着人群的地方,先朗诵了来时路上有感而作的《秋风感怀》,又朗诵了一首之前创作的绝句《菊颂》:“万木红叶西风残,满山白菊素女灿。春夏过去百花湮,秋冬到来一枝绽。”朗诵的过程以及结束后观众的反响正如李景余之前向她说明的一样,没有因为她的格律诗而引起大家的关注,相反的正由于这种在众人以为的艰涩诗句只能招致轻蔑,好处在于她事前有遇冷的心理准备,不然产生遭受打击的委屈是难免的。现实就是这样的状况,只有正确地对待不失为高明的选择。培养社会群体的兴趣是社会的责任,不是一个人可以承担得起的。孔子厄而著《春秋》,教授三千弟子形成了影响华夏社会两千余年的儒学体系,乃至成为华夏民族的正统文化,这样的奇迹是历史的机缘,还是个人的社会抱负,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今天实现起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有孔子的再世,也没有了那时的社会条件,如今的社会没有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才辈出,却有比那时更加混乱的意识形态。

面对观众的冷漠,葛碧潭没有过多的在意,退下时如走上来时一样的冷静,没有因为是第一次给春江诗社的全体成员朗诵自己的作品而显得激动,因为她已有过两次活动的经历,对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有了一定的了解——组织诗社或者加入诗社,不是从担负复兴民族古典诗歌的责任出发,而是从装饰自己,冠以诗人的名分或者头衔,更甚者纯粹是来凑热闹,井上石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从活动正式开始前到朗诵的整个过程都表现得很活跃,也很忙活,但尽是一些事务性质的工作,在葛碧潭眼里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添乱,在朗诵结束后,可能还会持续他的忙活,但却写不出一句诗来,更不要说朗诵,连朗诵别人的作品也没有过一次,之前李景余对她讲这一点时她还持怀疑的态度,作为诗社管理层人员怎么可能是这样呢?今天看来一定不会假的,尤其是她走到出场的地方更是近距离见证了井上石的表现。面对这样的群体无论怎样努力地进入朗诵角色也是无用的,所以她只能以平静的心态泰然处之。她在退场的途中,与主持人打照面时,这个女生对她微微一笑,她对主持人相对熟悉,前两次活动中目睹过其风姿绰约的不凡表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女生特别富有主持的天赋,其在这小小的场合表现出的能力一点不比电视台的差。她在观看前两次活动时一直觉得春江诗社活动的浅薄辱没了这个主持人的水平。这时她也回敬了庄重的笑意。在此以前,主持人对她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了,就在她走上时同样打了照面,但没有微笑的发生,走下时却有了,她在想,是否是因为听了她刚才朗诵的两首诗而引起了这个女生对她的好感,如果是这样,今天的朗诵就不只是被秋风带去了的效果,有人喜欢就是重大的收获,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足以令她十分地欣慰了。因此她在回敬过主持人笑意之后,笑便停留在了脸上,走到李景余面前时,她的笑容引发得他有了灿烂的笑。他没有来得及夸奖她而急匆匆上场了。由于他之前的保密,她不知道他即将朗诵的内容是什么,诗的题目主持人说过了《秋叶怨》,所以她得凝神细听诗写了什么——“霜染叶红花烂漫,才几时,风吹散。秋霜秋风秋叶怨,何以这般短暂?何以假似娇艳?花开花谢喻红颜,多少丽词艳句唱不完!秋叶只有枯枝怜!零落泥土浑不见!似有风韵,更多悲惨!”李景余停止了哀惋的语气,她却觉得诗未读完。在李景余走到她身边时她以笑意迎之,但没有激动,没有交谈,而是如来到这等候出场的地方时一样又一前一后地返回他们观看的位置。不一样的是返回时她走在了前边,他跟在她之后比她去时跟他距离缩短了不少。去时是背对着人群的外围而走的,返回时不时有人向她投来目光,但没有太多的留心目光里包含的内容,偶尔对视时发现其中的含义多是惊异。她心想:惊异什么呢?如果是与李景余的同行而受到众人的关注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诗社这样的情况太多太普遍了,有的就是为了找到恋爱的对象而加入春江诗社的;有的是因为一方的加入而跟着进来的。在这三次活动中她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春江诗社更像一个情侣俱乐部,不论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活动的参加者不是出双入对者少之又少。她几次想问李景余之前在诗社里是否也有女友,但羞于启齿。但她看得出来,他与她一起走在诗社成员的面前总会表现出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仿佛在告诉这些人自己也实现了恋爱的目标。她觉得甚是好笑,恋爱以什么名义不好,非要装饰以诗社,这样以来似乎风雅了一些,岂不是以风雅掩饰风流吗?想到这些心里一阵愤怒,指望这样的诗社担当起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不仅是不可能的,甚至会起到巨大的反作用——将《诗经》树立起以及之后延传的风骨、还有后来的格律形式丧失殆尽。她想愤然离去,但考虑到自己朗诵完便走,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从礼节的角度也应该留下来,于是她压抑着心中的不平,耐心地等待着这次活动的结束,在无法听清朗诵者的内容时,她又想,对视时的惊异是否是因为朗诵了古诗的原因。按通常的惯例,诗歌朗诵都是所谓的现代诗或者白话诗,连电视台的大型活动也是如此,似乎这样的诗朗诵起来更容易抒发丰富的感情,也易于观众的理解与接受,而古诗则没有这样的优势,而且带给人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她在深思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合时宜——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形式演变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有极富时代特色的诗歌形式,到近现代白话诗的兴起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值得充分的肯定并不断地使之走向成熟。然而不能因为白话诗的出现而将古诗送回到历史的坟墓,古诗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有一席之地,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发展,古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可以给现代诗的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借鉴,更何况古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的缺失无疑是一件民族文化继承的憾事。拒绝古诗或者欣赏不了古诗都是文化缺失的具体体现。如果是对古诗的惊异,便是一种愚蠢的举动!当这样的假设盘桓脑际时,她的愤怒浓烈得近乎爆发,但还是采取了强忍的态度,不然又能怎么样呢?愤怒如何发泄呢?发泄给谁呢?如果在这样的场合将弘扬古诗的想法大肆宣传一通,在场几乎所有的人会以为她是一个从唐朝穿越到时下的女生,不引起轩然大波也会招到轰然大笑,甚至会受到讥讽、嘲笑等等预想不到的人身攻击,她在这群人中的处境将会如古诗一样尴尬得无地自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何以谈复兴古诗呢?现实是残酷的,斗争是需要讲究策略的,不能贸然行事,更不能意气行事,如果一意孤行只能在失败中不断遭受挫折与打击。(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