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青琴咏叹 > (十七)

(十七)

她经过这样的一番回旋之后,愤怒渐渐退去,情绪复归于平静。当她回过神来的时候,空气里依旧弥漫的是风声、喧嚣声夹杂隐隐约约的朗诵声,但变化的是天空的阴云正在密布,雨到跟前的感觉愈来愈明显,过了没有多久,雨开始淅淅沥沥地降落。深秋时节的雨水包含了更多的凉意,洒落在人身上似有难以承受的凉,纷纷撑开的伞立即形成花花丽丽的景观,是情侣的相依相偎在同一伞下,少数没有带伞的难于在雨中久呆只能离去。葛碧潭来这里后,已经渐渐适应与习惯了这种多雨的气候特点,书包里经常带着一柄伞,需要时可以即刻拿出来,这时就派上了用场。李景余也带了伞,出门带伞几乎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必备,尤其是在秋季,下雨是经常的事情,刚才离去的人会不会是因为厌倦本想早退,恰好雨给了充足的理由,所以才没有拿出带在书包里的伞。葛碧潭在雨降下的那一刻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但发现李景余没有早退的意思,所以没有将想法付诸行动,朗诵本来就有风声、嘈杂声的干扰,这时再增加了雨声,四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加之伞的遮掩,更没有了听朗诵的效果,只有一片混乱萦绕在耳畔。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多久,组织者就决定半途而废了,因为朗诵的人中不乏不能背诵者,一手撑伞,又一只手持稿纸被风吹得无法阅读,无奈中每次得走上两个人,一人帮着撑伞,一人才得勉强朗诵。这样地过了几个人,组织者、朗诵者、观者可能形成了一个共识——太多无聊的行为,少有朗诵的情调,所以在乏味中便草草宣布这次秋风吟诵活动就此结束。

风雨中情侣纷纷结伴而行,伞给了这些人亲昵的最好掩护,一柄伞下唯见有四条腿的移动,却难以看清手与头部的动作。这是走在人群后边的葛碧潭眼里的一幅秋雨人物画面。她与李景余各执伞柄缓步走在斜风细雨里,雨打湿了裤角,有微凉的不适,但她没有太多的在意,因为她没有急切避雨的想法,反而觉得走在雨里才有了少有的宁静,刚才聚集的那群人愈来愈远离他们,这与她走得缓慢直接相关,与走在前边的人渐渐拉开了距离。至于李景余的感受是什么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很是明了,只要能与她呆在一起即使是刀山火海也会在所不辞的,何况这点小雨算得了什么。之前雨刚开始下时,她所看到的的他没有早退的意思完全是一种错觉,他在乎的只是与她在一起,仿佛认真观赏朗诵才是一种幌子。不要说她提出离开他会坚决执行,即使她不打招呼地离去他也会紧随其后,而且还会编出随行的恰当理由,不管怎样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够与她相携相伴。所以走在这四境无人的雨中,即使没有交谈,没有对视,没有……他也十分地满足,因为她在他的身边。然而,她未必完全明白他的用心,她这时享受的是雨中的宁静,尤其是刚刚经历过纷繁的嘈杂之后,能有这样的环境,她以为是天赐的福分——这雨仿佛是对之前纷扰的洗刷;这风仿佛要把之前的烦恼带去。经过一段行走她的心情渐渐好转,这似乎有点违背人之常情——雨带给人的往往是烦闷,尤其是绵绵的秋雨更是恼人,但她此时此地却有着异乎寻常的感觉。是她有着不群的性格,还是庸俗使她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个性显得孤独与叛逆。不管是什么,她都会坚持自己的主张——扛起文学复古的这面旗帜前行!这似乎有点狂妄自大,对这一点她心中也很清楚,所以并未有过一次喊在嘴上的表现,而是深深地埋藏心间,仿佛一颗深埋土壤里的种子,将会在经久的蕴育中发芽生长,以至……成功与失败不是她的一己之力可以确定的,所以她既有成功的渴望,也有失败的承担,只要为信念努力了,就不辜负人生。现实的残酷性何至于众人目光里流露出的惊异,只要自己的信念付诸行动,招致什么样的打击是不可想象的。她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也伴随着些许的忧虑,必定是势单力薄的孤军奋战,她深知自己没有韩愈的才智与社会地位,尽管韩愈被称之为起自布衣,但即使这样的身份她也不具备,何以有他后来的身份与地位?何以如其建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不朽功勋。这只能是抱负而已,所以她将新年深藏心中不敢坦露。

走在她身边的李景余是不可能理解她有这么沉重得近乎悲凉的抱负,但他此时有按捺不住的激动想与她分享,其中主要的是想听听她对自己刚才朗诵诗的评价,他本想看在下场之后立即会博得她的好评,没想到她一直沉默得一言不发,越是这样他越是觉得不好意思征求她的看法,竟然怀疑起是诗的不佳,她才有了这样的表现与冷冰冰的态度,岂不知她是被别人惊异的眼光扰乱了心绪陷入沉思才忽视了对他诗的评说。当他这时询问起这方面的内容时,她先是对他做了简短的解释,请他谅解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予夸赞,然后细细分析了诗的好处,不过她也毫不掩饰地指出了这首诗的不足——似乎有些短,给人一种不当止而止的感觉,有一种意犹未尽的不足兴,当然也可以用戛然而止、余音不尽给予合理的解释,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不论是说优点还是说缺点,她的措词都很温婉,这一点他有特别明显的感觉,还有令他感动的一点,在评说的整个过程里始终都表现得很认真,看不出有丝毫的敷衍。所以在她侃侃而谈时,他未有一次的插话,而是不住地点头表示出诚恳接受的态度。在她停止了评说后,他才一再地表达着感谢的意思。他的谦逊让她多少感到了不适,为了避开这一话题,她对他讲起了创作《菊颂》这首短诗的体会,又由此引发出她曾经在阅读《红楼梦》时创作的一首《野菊》并序的律诗:“读《红楼梦》菊花诗感叹闺中裙钗不知野状,宝黛前身之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及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野菊,吾试以补。高崖低岸见丛绿,适时应景绽眼迷。片片黄澄点秋色,阵阵药气袭人心。霜冷徒显草质坚,露湿凭添花蕊鲜。傲立西风飘香远,待得寒冬藏雪间。”他在听这首诗时,不仅感慨她的才情,更感叹她的胆大妄为,敢于补写《红楼梦》的菊花诗,口气不小,但他没有说出来,只是停留在内心的活动,但从目光里她看得出佩服与惊愕同在。由他的这一目光勾起了她对之前惊异目光的回想,便难以自抑地将看到别人惊异目光的情形以及感受向他诉说了一遍。而他听后大不以为然,给她的解释是,别人目光里流露出的惊异完全是由她美丽的容颜引发,不是对诗的不认同所致。而且他以当时紧随其后真切地见证了那些人惊异的目光而佐证。以别人为借口当面被赞以美丽在她还是第一次听到,而且这一次竟然是出自一个男同学之口,她在惊讶中流露出了些微的羞涩。因为她很清楚自己的容颜与美丽的形容不十分相称,不具备普遍概念上的美丽,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如果能够欣赏她独具的美则比常人眼里的美丽更具吸引力。至于李景余真有这样的法眼,还是乖巧中地说出了一通恭维的话,她一时半会还难以分辨清楚,所以短暂的惊讶过后,她郑重地对他道:“我明确地告诉你,即使怎样地看不懂那些人目光流露出的惊异包含的是什么意思,但有一点我是很明白的,说我美丽是虚假的微词,今后不要对我说这样的话!”李景余闻言立刻表现得局促不安起来,忙解释道:“你冤枉我了,这不是什么微词,是真实的形容,你可能不觉得……”把刚要出口的词咽了回去,他记住了她的警告,所以在接下来的话中运用了代词。“但在你的身上确实有着非凡的气质,比起那个更富有吸引力,这才使得别人产生了惊异,难道我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吗?”在她的身上有着不同凡响的气质这一点上她也如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美丽一样清楚,她脱俗的气质曾经受到不少人的称颂与青睐,但在有些人看来却是桀骜不驯,无论是好评还是诋毁都不可能动摇她保持脱俗气质的立场。在这一点上她常常以古之女神青琴自喻!既然他有这样的解释,她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